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孩子在家和在幼兒園表現不一樣?

為什麼孩子在家和在幼兒園表現不一樣?

孩子上幼兒園了,本應該是父母開心的事情,因為終於有人能幫助自己分擔教育孩子的重任了。結果卻是,家長是輕鬆了些,但新的問題又暴露了出來。已經不止一位家長向小編抱怨:孩子在幼兒園跟在家時的表現為什麼那麼不一樣呢?簡直「判若兩人」:在幼兒園裡,對老師言聽計從,自己吃飯、穿衣,按時睡覺,跟小朋友友好相處;可一回家就完全變了樣,對父母視若無睹,胡攪蠻纏、任性耍賴,恨不得衣來伸手……我們的寶貝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呢?作為家長的我們,又該如何注意自己的言行呢?小編今天就和大家說說這個問題。

一、孩子為什麼會「判若兩人」?

仔細研究,我們不難發現,孩子在不同地方「判若兩人」的原因是很複雜的。作為家長,我們不能「一刀切」的看待這個問題,而應該分析辯證的對待這個事情。

1、環境變化,讓孩子有了自覺約束能力。

這一因素對於剛換環境的孩子特別適用。就像我們大人是一樣的,當到了不熟悉的環境時,我們也會產生行為偏差。而幼兒園環境對還無特別適應能力的孩子而言,更是挑戰。陌生的幼兒園,陌生的老師,孩子們不自覺就開始約束自己的行為了。再加上有的孩子性格內向、不善交往、集體面前不敢講話,到了幼兒園,就更加會同父母在家一起時有說有笑不一樣了。

2、環境變化,讓孩子有了不同的自我表現慾望。

每個孩子自尊心都很強,在家裡只有自己一個人並不明顯,在幼兒園裡與同伴在一起,幼兒不自覺就有了不甘落後的想法。尤其是當教師表揚某個幼兒時,就會激起其他孩子的表現慾望。在教師的正確引導、積極鼓勵下,又有同伴的影響,孩子們在幼兒園表現自然就和只有自己時不一樣。

3、環境變化,對孩子有了不同的規則要求。

我們都知道,孩子在家的時候,為了約束他的某些行為,我們都會給他制定一些標準,比如玩具玩完要放回原處、要專心吃飯等等。但這些標準並不成系統,相比幼兒園那套系統、固定的紀律規則,真是小巫見大巫了。孩子上幼兒園後,老師會在一日保教活動中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常規教育氛圍,並引導幼兒養成各種常規習慣,比如上學不遲到、見到老師問聲好、勤洗手、多喝水、有序安靜地午休、學習自己整理衣服、根據標識認識自己的毛巾和水杯等。

4、環境變化,讓孩子有了不同的規則認知。

在幼兒園,當孩子對所遵守的規則很清楚,因為當他們做的不好或者做的好時,老師會第一時間告訴他。對比在家裡,父母有時會忽視對孩子進行規則意識的培養,任由孩子發脾氣、摔玩具,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毫無限制,久而久之,孩子好不容易在幼兒園養成的良好習慣和規則,回到家就會忘得一乾二淨。日積月累,很多規矩在家都成了擺設,那麼在他們的任職里規矩也就沒什麼作用了。

5、環境變化,讓孩子有了不同的榜樣。

在幼兒園,老師在要求幼兒養成良好規則的同時,自己也會嚴於律己,遵守紀律。比如要求幼兒上學不遲到,老師就會提前先到,並在門口迎接每一位幼兒,和他們問好。在老師的以身作則帶領下,不僅為幼兒樹立了好榜樣,也讓幼兒自覺遵守紀律,懂得規則。而在家裡,由於父母經常忙於工作,榜樣的力量相對於老師就要鬆懈一些。這無形中,也給了孩子在家與幼兒園不一樣的「機會」。

二、孩子「判若兩人」,父母怎麼辦?

1、父母要正確地愛孩子,不要溺愛孩子,從小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溺愛孩子,對孩子無原則地遷就,從家長本意來說是愛孩子,可實際上卻害了孩子。由於溺愛,造成孩子的過分依賴,孩子本來稍加努力就能做到的事卻讓父母代替,從而養成了任性、唯我獨尊的不良習氣。

因此,當爸爸媽媽的既要愛孩子,也要懂得怎麼樣愛孩子,要付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要做到有理智、有分寸地對待孩子,把愛與教育結合起來,要從生活細節入手,從小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讓他們認識到生活中處處充滿規則,從而願意學習規則、執行規則,並慢慢養成習慣。必要的行為準則,比如:飯前洗手、不亂動別人東西、見到長輩主動問好、客人面前不哭鬧。不插嘴等,遵守這些行為準則是幼兒良好素質的體現,家長應該時刻提醒孩子。

2、父母不要都包辦代替,要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會勞動。

現代獨生子女家庭中,年輕的父母容易認為自己的寶寶年齡小、能力差,因此吃飯穿衣都不讓孩子動手,一切代勞;或者害怕讓孩子自己做事會惹出許出麻煩,越幫越忙,所以為了省時省事,就事事包辦。

這樣做一方面影響了孩子很多能力的發展,另一方面滋長了孩子過分的依賴心理,使孩子缺乏進取心。爸爸媽媽們要注意,寶寶自己能做的事,決不包辦代替,一定要做到信任孩子,放開他們的手腳,並且還要積極為寶寶創造動手動腦的條件,這樣才能鍛煉孩子的能力和自覺性。

幼兒樂意做事,而且非常負責,但由於能力和經驗的不足,常常會好心辦壞事,因此,培養幼兒勞動不有操之過急,要有耐心,多指導,多鼓勵,千萬別說「幫倒忙」、「越幫越忙」之類的話打擊的孩子的自信心。

3、父母要與幼兒園相互配合,保證家庭和幼兒園教育的一致性。

父母與幼兒園相互配合,密切聯繫,是保證孩子教育一慣性的重要方法。爸爸媽媽們要了解幼兒園的作息制度和生活常規,孩子回到家以後,也不能放縱,應盡量按照幼兒園的紀律來約束孩子,持之以恆,形成合力,使孩子把老師、家長的要求變為自覺的行動,養成有秩序的生活習慣。

老師在孩子心目中是權威的象徵,孩子非常期待老師和小夥伴的認可。父母可利用小孩子的這種心理特點,把孩子在家中的各種表現客觀地反映給幼兒園老師。如在孩子取得了進步的時候,可以請老師輔助及時地鼓勵孩子,這樣可以讓寶寶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這對孩子在家裡養成和在幼兒園中一慣性的良好習慣和優良品格非常有好處。

此外,凡事貴在堅持,對於培養孩子來說更是真理,一朝一夕很難讓孩子改正缺點,只有堅持遵守,才能有更大的進步。因此家長一定要堅持對孩子習慣和規矩的培養,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晒網,針對孩子在家不好的習慣,也一定要嚴格對待。

其實,孩子就像一棵剛剛萌芽的幼苗,我們在辛勤栽培幼苗時,也要幫助他清理身邊的害蟲。孩子在園與在家表現不一致,說明小害蟲正在啃食他的嫩葉,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趕跑害蟲,讓孩子無論在哪裡,都能保持最好的習慣,都能展示最棒的能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跨世紀教育 的精彩文章:

TAG:跨世紀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