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3200億美元沒了!2017年成全球氣象災害損失「最大年」

3200億美元沒了!2017年成全球氣象災害損失「最大年」

溫暖如春。在這個春暖花開的季節,我們告別了暖氣、暖閣、暖壺和暖水袋,曬著暖洋洋的太陽,傾聽著暖融融的情話……總之,我們享受著各種溫暖。但是,關於溫暖,只是「我之蜜糖」。觀觀剛剛得知,溫暖還可以非常「砒霜」——

近日,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2017年WMO全球氣候狀況聲明》。《聲明》顯示,2017年是有記錄以來的3個最暖年份之一,也是有記錄以來災害性天氣和氣候事件造成損失最嚴重的一年。

《聲明》突出強調了極端天氣對於全球糧食安全、經濟發展、人類健康和人口遷移的巨大影響。同時還對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海洋熱量增加、海平面上升和海洋酸化等指標進行深入研究,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特別是海洋領域面臨的嚴峻問題敲響警鐘。

災害頻發 經濟損失高達3200億美元

2017年,北大西洋異常活躍的颶風季、印度次大陸嚴重的季風洪水、澳大利亞和阿根廷等國持續的熱浪襲擊,以及非洲東部一些地區的重度乾旱等極端天氣及災害,使這一年成為有記載以來造成經濟損失最為嚴重的一年。據慕尼黑再保險公司的一項評估數據顯示,損失總額高達3200億美元

世界氣象組織指出,2017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革命前上升了1.1℃。全球近5年的持續高溫,已導致海平面上升、海冰減少、海水酸化等諸多問題,進而引發了颶風、洪水等各類氣象災害。

2017年的颶風季,大西洋共發生17次命名風暴和10次颶風。其中,美國共遭受3次4級風暴的襲擊。颶風季不僅給美國帶來了有史以來最慘重的損失,也摧毀了多米尼克等加勒比小島嶼數十年的發展成果,世界銀行估計,颶風給多米尼克造成的損失總額為13億美元,相當於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24%。而颶風「哈維」「艾爾瑪」和「瑪利亞」給美國造成的損失總額高達2650億美元。

雖然沒有證據顯示颶風是由氣候變化直接引起的,但科學家稱在大西洋觀測到的所有颶風中,其頻率和強度的異常可能都與氣候變化有關。

極端天氣還嚴重影響各國、特別是一些亞洲國家及地區的農業生產,進而危及一國食品安全。

此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項研究還表明,氣候變化對於發展中國家及地區的打擊尤為嚴重,並警告說,溫度升高1℃,將會極大削減低收入國家的經濟增長率

海水升溫 改變海洋生物版圖

2017年,全球海面平均溫度雖比前兩年略有下降,但仍在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溫度中位列第三。特別是熱帶西太平洋和亞熱帶南印度洋海域,海面溫度相比1981年~2010年均高出0.5℃~1.0℃。此外,海洋熱含量在2017年達到新高。

監測顯示,2017年澳大利亞東海岸近海連續第二年高於平均海面溫度,這導致大堡礁出現了嚴重的珊瑚白化。當海水溫度升高,與珊瑚存在共生關係的微小海藻將會減少,從而加劇珊瑚白化,甚至導致珊瑚死亡。此外,在西太平洋其他海域,如關島、密克羅尼西亞群島附近,也都相繼發現了相當規模的珊瑚白化現象。

海水溫度上升不僅會破壞海洋動植物的生長,還會改變全球魚類的分布,導致越來越多種類的魚游向更深、更冷的水域,從而改變全球漁民捕撈作業的版圖。2017年,研究人員就首次在位於紐西蘭西西南端的峽灣地區發現了鯛魚(一種產於熱帶海域的食用魚)。據分析,隨著這些海洋生物向高緯度的轉移,熱帶地區不會再有其他生物來填補,長此以往,這將導致熱帶地區可捕撈魚類不斷減少,進而增加漁業成本,迫使作業船隊前往更遠的海域才能有所收穫。

此外,對於許多地處熱帶地區的國家來說,當地居民的一個重要食物來源將會逐步消失,其食物供應安全也將受到威脅。

海洋酸化加劇 威脅沿海經濟

每年,大氣中都有超過30%的二氧化碳被海洋所吸收,而大部分溶解的碳都會集聚在海洋淺水層中。當淺水層冷卻,海水會變得更咸,密度更大,並開始下沉,從而將溶解的碳帶到海洋深處,導致海水的pH值降低,海洋酸性增加。

《聲明》顯示,全球海洋酸化的趨勢在持續加劇。自從上世紀80年代末有海水酸鹼度記錄以來,海水pH值開始逐年下降,已由80年代初的8.1下降至最近5年的8.04~8.09。

pH值降低會對海洋生物產生嚴重影響。近10年的觀察數據表明,海水酸化會直接影響珊瑚礁的生長、水產養殖魚類和海產品的質量,以及一些關鍵生物的存活和鈣化,而這些變化在食物網中具有級聯效應,會對沿海經濟造成越來越大的影響。

如今,海洋酸化已被認為是全球第三大環境問題,在給海洋生物的生存帶來極大挑戰的同時,也將進一步影響人類的生活和居住環境。

北極高溫 海冰面積創歷史新低

2017年,南北極地區海冰覆蓋範圍遠低於1981年~2010年的平均值。觀測數據顯示,去年北極海冰的冬季最大值為衛星記錄中的最低冬季最大值,而夏季最低值則為有記錄以來的第8個最低值。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國家冰雪數據中心(NSIDC)日前發布公告稱,截至2018年3月17日,北極海冰覆蓋面積為1448萬平方公里,是有衛星記錄以來的倒數第二,北極海冰範圍已連續4年創下歷史最低水平。

南極地區的海冰覆蓋範圍也不容樂觀,其在去年一整年中都處於或接近記錄低點。

海冰面積的縮減會對天氣模式、動植物生活環境以及當地人類社區等帶來一系列影響。研究人員指出,南北極冰蓋就如同地球的兩個空調機,其減少勢必會對全球氣候造成影響,導致極端天氣的出現。此外,消失的海冰還可能改變航運路線,影響海岸侵蝕和海洋環流

世界氣象組織表示,將與其附屬研究機構進一步加強對冰凍圈的監測與研究,以應對極地地區,特別是北冰洋地區出現的複雜變化及其對人類與環境造成的影響。

(中國海洋報記者 陳佳邑)

(編輯:吳瓊 審核:吳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滄海 的精彩文章:

鬧哪樣!北極竟然比北京還暖和!
首次海上發射火箭,首發中法海洋衛星…揭秘「超級2018」更多「內幕」!

TAG:觀滄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