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弘揚傳統文化,理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弘揚傳統文化,理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十四)

弘揚傳統文化,理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近些年來,社會上許多所謂的「國學班」遍地開花,一些所謂的國學「講師」更是言必稱「傳統文化」,而罔顧良莠之分野。還有些學者也極力標榜「孝文化」,提倡魯迅先生早已批判與否定的「二十四孝圖」,甚至主張「上牆入戶」、「入眼入腦」。前一段,東北某地所辦的「女德班」,又成了媒體熱議的焦點,引起了一場巨大爭議。原來「女德班」上所宣揚和灌輸的東西,竟然是一百年前「五四」先驅們大力抨擊的「男尊女卑」、「三從四德」之類的反現代陳腐倫理思想。這些對傳統文化思想不加分析與鑒別,原封不動的「古為今用」現象,不得不令人深思和憂慮。

毋庸置疑,傳統文化是不應割斷的。今天的文化,必定是過去的、歷史的文化延續。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綿延而未中斷,傳統文化中大多都是優秀與精華的因子,比如《管子》中的「以人為本」,至今為國家施政之圭臬;又如《論語》中的「有教無類」,無異於公平教育之嚆矢;還如《荀子》中的「載舟覆舟」,已經意識到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再如《漢書》中的「實事求是」,早已成為我黨的思想路線;至於孔夫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正被國際社會當作普世價值。

然而,也要清醒的看到,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許多思想和價值的載體,大多來源於兩千多年前的一些先秦古籍。總體而言,這些思想和價值產生的土壤和環境,主要屬於青銅時代或農耕文明。

馬克思曾說:「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社會關係和生產力密切相連。」這意味著,產生於青銅時代或農耕文明土壤和環境的傳統文化,定然是泥沙俱下,魚龍混雜,既有許多精華,也存在不少糟粕。因此,對待傳統文化決不能毫無鑒別,兼收並蓄。

的確,要繼承、弘揚傳統文化,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因為,從上千年的故紙堆中,從浩如煙海的文化遺留中,鉤沉索隱,披沙瀝金,剝掉舊物上遮蓋的歷史灰塵,尋覓閃耀著人類智慧的瑰寶,從而區分何者優秀,何者陳腐,何為精華,何為糟粕,不僅需要對於古代文化的深入研究,也需要對於當今時代的切實把握,其中最根本的是對民族文化振興的強烈責任感。

「國學班」、「孝文化」之類,之所以在一些地方有市場,原因不外乎假借「傳統文化」之名獲利。一些官員、商人玩的還是「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外表文化、內里賺錢」的老把戲。一些商人大辦「國學班」……,考慮的無非都是如何「發雅財」、「當儒商」的新生意。

古今中外,弘揚傳統文化,走的都是「激濁揚清」、「推陳出新」、「取其精華,去其糟泊」路子。然而,何者為「清」、「新」,何者為「濁」、「陳」,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區分和鑒別才是關鍵。而這一問題的解決,當然有賴於包括歷史、文化各界專家在內的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文化傳統的繼承與弘揚,是個永恆的話題,但卻面臨著許許多多新課題。唯一正確的態度理應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飲蘭樓 的精彩文章:

TAG:飲蘭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