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當出世,還是入世?這是個問題
橡樹出版之【新書預報】
編者按
oaktreepublishing
2018年度,橡樹策劃的第一本書,卡爾·亨利(Carl F.H.Henry)《現代基要主義不安的良心》,即將上市啦!這也是在大陸出版的第一本卡爾·亨利中譯作品。
二十世紀上半葉,基要主義出現了教義與倫理、正統教導與信仰實踐的分離,由於無法回應當代文化的挑戰而從現代世界舞台上退縮,甚至放棄了人道主義的責任。
福音派領袖卡爾.亨利在《現代基要主義不安的良心》中激烈批評了基要主義的問題,並呼籲福音派基督徒更新基要主義信仰,樹立合乎聖經的世界觀,勇敢回應當代社會文化的需要。本書1947年出版後,成為福音派的宣言。
《現代基要主義不安的良心》
The Uneasy Conscience of Modern Fundamentalism
作者:卡爾·亨利(Carl F.H.Henry)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策劃:橡樹文字工作室
叢書名:基督教歷史與思想譯叢
出版時間:2018.04
1947年,當卡爾·亨利出版《現代基要主義不安的良心》一書時,他只有34歲。剛過而立之年的他,面對美國基要派在動蕩世界中的遊離,大膽地給基要派「動手術」,扣問「不屬世而嚴重離世」的基要派的麻木良心,呼籲大家要團結起來共同面對社會的需要,不再讓福音對現代世界的挑戰視而不見,這本書也成為新福音派運動的宣言。
「基督徒當出世?還是入世?」,這個在70年前被熱議的問題,今天過時了嗎?
基要主義與我何干?
我們決定出這本書,有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這本書具有很強的適切性。總體而言,中國教會的信仰底色是基要派。一方面,這一點特別值得感恩,因為基要派所相信的聖經無誤、耶穌基督的代贖、耶穌基督復活與再臨等教義,都是聖經的基要真理,自由派不相信這些基要真理,因此被恰當地稱為不信派。儘管自由派在中國教會歷史上有過一些影響,但在今天中國教會,包括在三自系統當中,自由派都沒有什麼市場。自由派的影響至多只是在學術界。然而,另一方面,亨利所批判的基要派傾向,即忽略上帝國度的現世性和超自然救贖的社會向度的特點,卻顯見於今天的中國教會當中。在今天中國這個社會失序、公義不彰的黑暗時代,很有必要聽一聽卡爾·亨利當時振聾發聵的呼聲。
第二,《現代基要主義不安的良心》雖然是一本小書,在福音派發展的歷程中卻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這本書被稱為「新福音派的宣言」(neo-evangelical manifesto),標誌了福音派與基要派分離主義的決裂和新福音派運動的興起。這本書對於我們認識20世紀的福音派運動乃至今天的福音派現狀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游冠輝
讀到這裡,或許你已經出現了名詞理解困難,「福音派」是什麼?「基要派」又是什麼?作為一名中國的基督徒,我們常說自己是福音派,然而,你是否了解福音派從何而來?這個詞意味著什麼?福音派和基要派又是什麼關係?
以下為您簡單梳理一下福音派的歷史,幫助您理解這些名詞和歷史背景。如果您想深入了解這段歷史,《現代基要主義不安的良心》書中特別附上了孫毅和曾劭愷的精彩導讀,他們兩位都從不同角度梳理了這段歷史,是簡明清晰的福音派歷史入門資料,以下內容均摘自兩位老師的導讀。
福音派簡史
① 福音派
在英國,「福音派」一詞又被稱為「保守福音派」(conservative evangelicalism),這傳統可追溯至十七世紀的清教徒運動。它於十八世紀在衛斯理與懷特菲爾德所帶領的循道會運動中成形,在歷史上一直是英國社會的中堅力量,在法治、兩黨政治、廢止奴隸交易及制度、禁(鴉片)煙運動等重大歷史變革中,皆扮演核心角色。之所以被稱為「福音派」,乃因此教派視基督救贖的福音為世界歷史的核心。
「福音派」一詞在美國教會史上則較為複雜。一方面,美國承襲了英國福音派的傳統,早期代表人物有神學家及屬靈奮興領袖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他傳承了英國清教徒的信仰,也與當時盛行的英倫經驗主義哲學進行精採的對話。後來英國福音派許多重要的領袖也都到過美國,影響甚巨。另一方面,美國有許多歐陸移民,因此美國基督教也承襲了許多歐陸的傳統,單是改革宗,就融合了英倫(英格蘭及蘇格蘭)及荷蘭兩大宗。
在歐陸,「福音派」與「更正教」(Protestant,大陸學術界通常譯為「新教」)是同義詞,特指以馬丁·路德為首的宗教改革神學所強調的「福音」,與「律法」相對,其核心為「因信稱義」。在歐陸基督教影響下,「福音派」一詞在美國的定義也漸漸模糊。馬斯登在《認識美國基要派與福音派》中說,到了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期間,廣義的福音派的定義是「任何喜歡葛培理的人」。
② 自由派與基要派
1920年代,福音派一分為二,一邊是自由派,另一邊是保守派。從保守派中好戰的一翼脫穎而出的就是基要派。馬斯登在《認識美國基要派與福音派》中說,基要派就是對某些事情怒氣沖沖的福音派信徒,
受到近代研究聖經的新歷史評鑒方法,以及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自由派神學思想試圖通過一種自然主義的詮釋,將基督教從超自然主義的神話敘事逐漸演化為對人類道德和宗教情感的強化,以此來化解基督教傳統與啟蒙運動中出現的理性主義二者間的衝突。
為了捍衛基督教的信仰基礎,在1910-1915年間,一部題為《基本要道:見證真理》(The Fundamentals: A Testimony To The Truth)的系列叢書在美國出版。這套叢書主要是由64位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的持保守立場的神學家聯合創作的成果。其中包括90篇論文,強調「聖經字句的無謬誤、基督由童貞女所生、基督十架上的受難帶來的代贖、基督身體的復活,以及耶穌所行神跡的歷史實在性」等,是為「基要主義五原則」。
基要主義與自由主義人士之間發生了激烈論戰,最終基要主義人士在1930年代之後被迫退出多個政治文化領域,一度退居於美國主流社會文化的邊緣地帶。
③ 新福音派
1945年,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在北美髮生了一場基督教奮興運動。惠頓學院的年輕畢業生葛培理作為一位專職佈道者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卡爾·亨利於1947年出版本書,富勒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創校院長奧肯嘉則於同年以「新福音派」之名,正式為這已然開展的運動命名。
當卡爾·亨利出版他的《現代基要主義不安的良心》一書時,雖然他在書中依然將自己看作是基要派,但本書已經顯明在二戰後的北美基要派中,逐漸表現出一種內部的分裂。
基要派中持消極立場的宗派群體,更加註重將自己與這個敗壞的社會及其他有問題的宗派分離開來,並對後者持激烈批評的態度;而持積極立場的群體,則更願意聯絡更多的教會及組織,並對自身分離主義的傾向持質疑態度。
兩個群體最終於1957年分裂。分裂的結果就是,持積極立場的這個群體被人們稱為「新福音派」(Neo-Evangelicals),以區別於16世紀馬丁·路德和18世紀約翰·衛斯理影響下的傳統福音派。他們既承襲了基要主義神學堅持基督信仰核心的立場,同時又在社會關懷和理性訴求上有更為開放的眼光。而持消極立場的基要主義派別則逐漸被看成是反智的、不寬容的、分離主義的代名詞。
《現代基要主義不安的良心》尤如「新福音派的宣言」,站在福音派的立場上吹響了「文化參與」的進軍號角。也可以說是表達出新福音派與持消極立場基要派的一個重要區別:社會關懷及參與意識的再醒。
亨利在本書中指出了基要派的兩個問題:首先,基要派所傳講的福音失去了其本有的社會適切性;其次,基要派失去了關注社會議題的熱情。他希望基要派為這兩個問題感到不安。
良心為何不安?
我書中所寫的懷著『不安的良心』的人,不是那些對聖經真理感到困擾的人——在我看來唯一能解決我們問題的恰恰只有聖經真理——而是那些困擾於如何將聖經真理有效應用於現代人所遇到的重大問題,並常常感到挫敗的人。我所關心的是基要真理的應用,而不是反對這些真理。我也承認,把這種不安說成是普遍性的,可能過於樂觀了。我們很多的聖經學院、福音派大學,甚至神學院,似乎還沉浸在對我們肩負的新責任盲目無知之中。我的期待是,那些在剛讀此書時毫無良心困擾的人,在看完本書後能夠心有戚戚焉。
——卡爾·亨利
福音派意味著信仰聖經,但又沒有把自己擯棄於整個生活的範圍之外,并力圖使基督教同社會、政府和文化的現行需要發揮有效的接觸。它具有將人們引向救主基督但同時又力圖在文化中做鹽做光的涵義。
——法蘭西斯·薛華
現代意義上的福音派是一種後基要派現象。它起源於對基要派的缺憾的認識與回應。雖然福音派毫無疑問地繼承和發展了宗教改革運動、清教運動和衛斯理派的諸多洞見,但也應看到這一事實,即重新回到這些偉大的福音派傳統的動力,來自於對基要派在社會、學術、和精神等各個方面已經失敗的認識。
——麥格拉思
這裡我們再一次為疏忽自己的社會責任,也為我們有時認為傳福音和社會關懷相互對立而表示懺悔。
—— 斯托得
卡爾·亨利只是提出問題、繪製藍圖、呼籲行動的那個人,這也是他當年寫《現代基要主義不安的良心》的初衷,他並沒有詳述公共神學及解決方案,在書中只是給出了一些策略和建議。後來,美國福音派對本書策略的履行,並沒有達到亨利的預期。
1980年,卡爾·亨利在回顧往事時曾說,「20世紀60年代期間,我多多少少曾幻想一個龐大的福音派聯盟可能在美國崛起,有效地共同推進全國性的福音宣教、教育、出版和社會政治活動。」但到1970年代中期以後,他越來越感覺到,他所期待的這個前景的出現已經日益渺茫。
曾劭愷在本書導讀中反思了70年前新福音派運動的問題,他認為「神學薄弱」是其主要原因,並提出了「新加爾文主義」的公共神學為補充,與卡爾·亨利一道,呼籲我們重拾「入世而不屬世」的原則。
重拾「入世而不屬世」的原則
一旦十字架變為十字軍,教會便不再是教會。然而,當教會忘記『這是天父世界』,以致不再祈求 『願禰的旨意行在地上』時,鹽就失了味,教會也不再是教會。教會之為教會,不可離世,亦不可屬世。『入世而不屬世』,其實正是亨利在本書不斷呼籲的原則,或許他所提倡的社運計劃在許多方面沒有貫徹這原則,但對於當時為了不屬世而嚴重離世的基要派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劑良藥。這劑良藥有一些副作用,在今天已經非常明顯,我們這一代福音派基督徒應當效法亨利當年作為基要派人士自我反省的精神。就像他當年為基要派『動手術』,我們今天也該開始為福音派進行診療,重拾『入世而不屬世』的原則。
——曾劭愷
卡爾·亨利是誰?
卡爾·亨利1913年1月23日出生於紐約市。他的父親是一位浸信會的信徒,母親則是天主教信徒;而他作為家裡八個孩子的長子,青少年的時候,曾在聖公會接受了堅信禮,但不久就遠離了教會。直到1933年6月10日,他20歲的時候,他才相信自己經歷了重生。
1935年秋季,卡爾·亨利離開了他所從事的新聞領域,到惠頓學院去讀神學。在惠頓學院求學期間,他與葛培理(Billy Graham)、林德賽爾(Harold Lindsell)等人成為朋友,後來他們都成為新福音派運動中的領袖人物。在惠頓學院的學習,以及與這些人物的交往,幫助他確立了以聖經為中心的保守世界觀,堅固了他日後與新福音派的關係。
1938年,卡爾·亨利畢業後,他又繼續攻讀惠頓學院的碩士學位,同時也在附近的北方浸信會神學院開始上選修課程。1941年,他同時獲得惠頓學院及北方浸信會神學院的學位。同年,他在芝加哥的洪堡(Humbolt)浸信會教會被按立為牧師。1942年,他在取得了北方浸信會神學院的神學博士學位後,被邀請留校任教,不久他又被邀請來到加州的富勒(Fuller)神學院擔任教職。就是在這個成立不久的富勒神學院,他寫出了這本《現代基要主義不安的良心》一書。
1956年,卡爾·亨利來到華盛頓,擔任剛開始發行的福音派雜誌《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的創刊編輯。他在這個崗位上工作了12年,直到1967年因與其他幾位帶領人對雜誌的方向意見不同而離職。此後,卡爾·亨利主要從事研究和寫作,也到一些福音派神學院中教課,直到2003年去世。
他出版的最重要的著作是1976至1983年間發行的巨著《神、啟示、權威》。不過,使他出名並引起人們關注的,還是他1947年出版的這本《現代基要主義不安的良心》一書。主要是因為這兩種書,卡爾·亨利在1983年被公認為「福音派神學最主要的詮釋者,理論先驅之一……且是此一領域中被公認的發言人。」
這本書有什麼特點呢?
① 這是一部重要的福音派原典,博物館藏書級歷史文獻。
② 本書附有孫毅、曾劭愷的精彩導讀,是一部清晰扼要的福音派簡史。
③ 這本書是橡樹少有的「薄」書,正文只有70多頁,一個下午就能讀完。
這本書在整個福音派發展歷史上是很重要的一本書,被列為塑造福音派思想的五十本著作之一,且是這五十本中比較重要的。奧爾森在《二十世紀神學評介》中也提到這本書。
——游冠輝
有些書很重要,不斷再版,因為它們就像那些富於教育意義的博物館藏書,讓我們得以瞥見已逝年代裡那些精彩的洞見,了解富有創造力的思想家如何奮力解決他們所處時代的問題,那些不同於我們今天所面對的問題。《現代基要主義不安的良心》不僅僅是一本博物館藏書。當然,它具備一些博物館藏書的特點,是一本為20世紀40年代末期而寫的書。
——毛瑞祺(Richard J.Mouw)
本書在美國福音派運動的歷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一方面確立了作者在該運動中的領導地位,另一方面也擬定了美國福音派在接下來數十年間參與公共領域的基本路線。這部著作出版至今已逾七十載,其影響有目共睹。
——曾劭愷
如何購買《現代基要主義不安的良心》?
(長按並識別下圖二維碼即可一鍵選購)
本書現為預售,預計4月下旬到貨!
到貨後,我們會按訂單先後順序發貨!
TAG:橡樹文字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