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務設計思維淡化「去農文化」
真實世界
星之所向
庄鵑瑛
00:00/00:00
山西省忻州市五寨縣新寨鄉鄉長任盛宇早日在《鄉村振興,該來一場思想大討論了!》一文中談及一些關於鄉村振興的基層思考,他認為政策後果長期積累,去農文化滋生,讓農民逃離農村的信念如宗教般虔誠。
該來一場思想大討論了!
鄉村振興,
這個現象困惑了我好多年:為什麼農民們都在努力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城裡?為什麼「成功」進城後的子女反而不能更好地孝敬父母?為什麼明知子女進城後不能反哺養育之恩,父母們還會義無反顧地讓子女離開?
隨著對農村社會的日益深刻的理解,我的思想清晰起來:是深入民族靈魂的去農文化,讓農民逃離農村的信念如宗教般虔誠。
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城鄉二元治理結構,城鄉國民待遇嚴重不平等,在廣大農民思想深處培育出了一個根深蒂固的觀點:農村是地獄,生活在農村就是「受罪」。
即使城鄉二元治理結構徹底破除,即使城市人口已經飽和,在去農文化的影響下,農村人口仍將持續凈流出,鄉村還將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進一步凋敝。
上述部分為原文截選內容,其中論斷並非危言聳聽。鄉村的基礎設施、社會保障、就業機會、生活環境、文化熏陶等方面都與城市相差一大截,加上「活在農村低人一等」的刻板印象的長期存在,還能看到多少個願意迴流鄉村的年輕人的身影?一個缺乏有熱血、有知識、有文化的年輕人的環境是灰暗的,更提不上「振興」。
dan
淡
hua
化
「去農文化」
想要振興鄉村,淡化「去農文化」是關鍵。思維的轉變不能靠「來硬的」,它可以找准觸點,通過一系列的設計,改善大家對農村生活、工作的體驗。
絕大部分從農村走出來的大學生都不願意回到家鄉,就算篩去「去農文化」的影響,農村簡陋的居住條件、稀薄的文化藝術氛圍,都會成為看過都市先進繁華的大學生迴流的現實阻礙。其實通過設計,農村也可以卸下舊妝,換上大家所期待的新容。
Living environment
【居住環境】
許多村聯絡都保留著一代又一代人生活的痕迹,古老的建築群見證歷史變遷始終孤傲地挺立,外牆斑駁卻充滿溫度,這是仿古街怎樣都建不出來的獨有味道。
與其大費周折推倒重建,不如完善水電設施、加固樓房、改善交通,讓生活出行更加便利。
它怡人的自然風光自是城市鋼筋森林難以媲美的獨特吸引力,而生活舒適度的提高是讓人樂意返鄉的重要推動力。
Culture and custom
【文化習俗】
經過百年的發展與傳承,村落也形成了自己的民俗與傳統,擁有自己的特色文化。以松陽為例,就有「竹溪擺祭」、「平卿成人禮」、「程路船燈」、「高亭迎神廟會」等民俗活動。
如果村落能久久傳承自身的民俗風情,透過外部力量將特色文化傳播出去,方能激活文化基因,提升村民的文化認同,在鄉村樹立文化自信。
在城市,像春節這樣重要的節日都僅余寡淡的年味,讓人頗感遺憾。若在鄉村,民俗文化得以傳承發展,不僅能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還能濃郁村民對家鄉的歸屬之情。
摒棄「去農文化」,關鍵在於落實城鄉平等發展。城市脫下那層靠犧牲農村利益而發展的優越感,農村丟掉暫時落後於城市腳步的自卑感。
實現「鄉村振興」,需要把握用戶觸點,進城務工者對農村居住環境的改善和對文化生活的豐富僅僅是冰山一角。
長期形成的城鄉差距與複雜的農村問題中,仍夾雜著眾多觸點,若能充分考慮「進城流」心中所感所想並做出相應設計,那麼「把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動力」將不會只是一句空談。
又完成了一篇乾貨閱讀,
距離成為人生贏家又近了一步!
錯過的智慧,可以從下方找回來
TAG:農業與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