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做好漢語聲譽規劃 推動漢語國際教學

做好漢語聲譽規劃 推動漢語國際教學

做好漢語聲譽規劃 推動漢語國際教學

漢語學習、教學和應用的國際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大趨勢。但是,由於漢語的語言文字體系與印歐等語系語言文字體系的差異,歷史上一些傳教士對漢語的不當認知以及曾經的閉關鎖國,導致世界各國人士把中國及漢語漢字神秘化,進而形成了諸如「漢語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這樣一種流行觀念。這樣就導致漢語教學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要面對「漢語難學」「漢字難學」的世界性誤解和偏見。據考證,有一些語言里,會把難學難做和難以理解的事物比喻成「漢語漢字」。然而,無論從第二語言教學理論還是從漢語教學實踐上看,「漢語難學」都是一種不正確的觀念,或者說是一個偽命題。問題是,這種不正確的觀念在世界範圍內卻頗為流行。這不僅影響漢語的聲譽,更影響著學習者對漢語學習的選擇及對漢語學習的信心和態度。因此,國際漢語教學界不應無視或默認這種國際性的誤解和偏見,而應為漢語及其作為第二語言教學進行聲譽規劃。

語言聲譽規劃跟語言地位規劃、語言本體規劃等一樣,歸屬於語言規劃理論範疇,它指的是對語言的聲望和名譽進行積極的、正面的影響和干預。國際漢語教學聲譽規劃,則不限於一般意義上的聲譽規劃,更是對長期以來世界範圍內對漢語學習之難易評價不當的一種檢討,有「修正口碑」和「恢復聲譽」的意思在內。「漢語難學」的說法雖然很流行,但缺乏科學依據。因為評估一種語言難學與否涉及多種因素,包括學習者和教授者的情況、學和教的方法、學習者的動機和目的、教授者的水平和態度、語言環境和學習時限、難易的評價標準、學習者目標語水平的評測方式、學習者母語與目標語有無親屬關係等,這其中絕大多數因素是難以量化確定的。可見,因為變數太多且難以控制,評價一種語言難學易學在操作上十分困難,所以「漢語難學」不是一個科學的結論。

事實上,也從未見對語言學習難易程度進行過科學有效的實證研究成果,現有某些結論也很難令人信服。比如,要達到同樣的語言水平,印歐語背景的學習者學習漢語、韓語或阿拉伯語等,要比他們學習其他印歐語往往需要更多時間。但是,對學習與母語有親屬關係的語言和學習與母語沒有親屬關係的語言進行難易對比是不公平的,所得出的結論不會具有說服力。親屬語言之間,在語音、辭彙和語法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甚至歷史文化和思維方式都有著更多的相近之處,而學習一種非親屬關係的語言則完全沒有這種便利。如果漢族兒童習得母語的時間,比別的民族的兒童習得母語的時間更長,那將是證明漢語難學的有力證據。然而事實是,無論哪個民族的兒童,都是在大致相同的年齡習得了母語口語,而且七歲以下兒童,無論持何種母語,換了新的語言環境,都能很快學會這種語言的口語。

大眾的第二語言學習感受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人們的感受往往差別很大,甚至截然相反。同樣是歷史上的傳教士,有人說漢語難學,漢語沒有明確的語法規則,聲調難以掌握;有人則認為漢語易學,沒有性、數、格的變化,語法很簡單。持這兩種看法的人都有,只是前者多,後者少。我們尊重不同學習者和教授者對漢語學習難易的感覺,但這種感受見仁見智,很難作為可信的結論。儘管如此,在漢語國際化進程中,中國的漢語教育界和媒體輿論界亦不可無視「漢語難學」這種觀念的負面影響。因為除非特別必要,人們更傾向於選擇一種所謂容易學的語言,特別是在國民教育體系中選修外語的時候。無論出於何種原因而選擇了所謂難學的語言,在學習過程中都會受到「這種語言難學」的心理暗示,從而影響語言學習的信心、進程和效果。

在漢語國際化過程中,漢語學習者和教授者應確立如下觀念。其一,學習一種外語,可能會在語音、辭彙、語法和文字等不同方面和不同內容上,感覺困難或容易,這是外語學習的正常現象,不應就此得出某種語言難學或易學的終極性結論。各國兒童在習得母語過程中也有難易的時候,母語習得尚且如此,已經養成了母語習慣的成年人,在學習外語的時候自然會有的地方感覺容易、有的地方感覺困難,這是外語學習的常態,並不意味著某種語言本身就難學或易學。其二,包括歐美學習者在內的一些漢語學習者應該明確:學習漢語是一種真正的外語學習,學習漢字是在學習一種別樣的文字體系,學習中國文化是在學習一種異質文化,必須具備應有的心理準備,付出應有的努力,保持應有的熱情。實際上,成年人即使學習一種跟自己的母語有親屬關係的語言,也絕非輕而易舉,學習一種真正的外語更需要付出應有的時間和精力。指望輕輕鬆鬆就能「速成」一種語言,是不正確的外語學習觀念。其三,語言難學與否主要不在於語言類型、語言結構方面與自己母語差異大小,而在於語言態度、學習動機和對某種語言需求的強弱。語言結構差異並不意味著必然難學,如日語的動詞都在句末,這與漢語差別很大,但即使是初學日語的中國人也會把日語動詞擺對位置。教學實踐表明,一個學習目的明確、動機強烈、充滿熱情的漢語學習者,往往不但不會感到漢語難學,甚至覺得漢語漢字有意思乃至好學。由此可見,規劃漢語的學習價值、拓展漢語的應用領域、展示中國文化的魅力,是破除「漢語難學」的重要途徑。其四,國際漢語教師不僅應幫助學習者確立正確的語言觀和語言學習觀,更應在教學中探索漢語教學的規律,總結漢語「易學」的地方。比如,只要學會了「一、二、三、四、五、六、日」及「星期、周」,那麼,一周的稱述法便極易學會。又如,學會了十以內基數詞,那麼百以內的數字可以不教自會;如果再學了「第」,那麼漢語序數的表達法也會一點即通。關於漢字,常用的 「人、口、手、日、月、山、水、木、林、河、湖」等,都是有理據可講的。漢語還有不少領域也如此有規律而易學,這是其他不少語言望塵莫及的。其五,科學評價一種語言難學易學實難做到,大眾的流行觀念亦難為論據,如果一定要對漢語難學易學評價的話,精通多種語言的語言學大師、開闢漢語作為外語教學先河的趙元任的相關意見,是很有見地的。在《從信號學的立場看中國語文》一文中,趙元任說「各國語言里不同的方面各有難易;平均說起來么,我覺得中國的語言在世界上,對於沒有學過任何語言的小孩子,可以算是中等,不特別難,也不特別容易」。趙先生的看法很值得參考,不過我們就個人外語學習和漢語教學的經驗來說,更希望「漢語不難學,漢字不那麼難學」能成為漢語國際傳播的主導觀念。其六,規劃漢語的聲譽,不僅要破除舊有的錯誤觀念,更要展示漢語的國際性交際價值和中國歷史文化的承載功能。比如,漢語是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全球有十幾億華人使用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之一;伴隨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漢語的學習和應用價值將進一步提升;漢語漢字承載和蘊含著豐富而深厚的中國歷史和文化;等等。

漢語國際化不僅是一種大趨勢,更是立足當下的一種現實行為。促進漢語的國際化進程,迫切需要加強對漢語漢字教學的聲譽規劃。這不僅是因為國際上普遍存在著漢語難學的觀念,更是因為語言態度、語言觀念在外語學習和教學中起著「軟實力而硬道理」的作用。

(本文系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國際漢語教育學科理論創新研究」(13XNJ041)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兵團網 的精彩文章:

我國衛生基本法的宏觀定位
鄧紅委員:完善獨生子女家庭養老政策

TAG:兵團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