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理解永字八法

如何理解永字八法

練習書法的朋友們都聽說過永字八法吧,相信也有很多人都練過。但是各位有沒有想過永字八法適合什麼書體?永字八法產生於何時?永字八法出現之前人們怎麼練習書法的?不練永字八法的話會影響學習書法嗎?我們今天就來談談這幾個問題。

首先,永字八法屬於書法技法中重要的筆法練習,通過練習書寫字,可以熟悉書法的各種筆畫的書寫方法。現在流行的永字八法屬於楷書的筆法

何為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就是八個重要的筆畫。如上圖所示。具體理解如下。

1、點為側(如鳥之翻然側下)

側是傾斜不正之意,點應取傾斜之勢,如巨石側立,險勁而雄踞。如點成平卧或正立,則獃痴失勢。永字點以露鋒作收,是為與下邊橫畫相照應。

2、橫為勒(如勒馬之用韁)

橫取上斜之勢,如騎手緊勒馬韁,力量內向直貫於弩(豎)。如卧筆橫拖或下斜則疲沓無力。逆鋒落筆,緩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勢,不宜順鋒滑過,以免輕飄板滯。

3、豎為弩(同努)

努是有力的意思,豎畫取內直外曲之勢,如弓弩直立,雖形曲而質含無窮之力。所以豎畫不宜過直,須配合字體之全局,於曲中見直,方有挺進之勢。過直如枯木立地,雖挺直而無力。

4、鉤為趯(躍的樣子,同躍)

謂作鉤時,先蹲鋒蓄勢,再快速提筆,然後絞鋒環扭,順勢出鋒,力聚尖端。如人要跳躍,需先蹲蓄力,然後猛然一躍而起。鋒不平出,為的是與策(挑)畫起筆相呼應。

5、提為策(如策馬之用鞭)

策本義是馬鞭,這裡其引伸義策應之意。挑畫多用在字的左邊,其勢向右上斜出,與右邊的點畫相策應,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勢。永字的策畫略微平出,主要是與右邊的啄(橫撇)相策應。兩個筆道雖錯落不相地稱,而其心氣相通相應。勢略上仰,用力在發筆,得力在收鋒。

6、撇為掠(掠是拂掠之意)

如篦之掠發,狀似燕掠檐下。謂寫掠畫應如以手拂物之表,雖然行筆漸漸加速,出鋒輕捷爽利,取其瀟洒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則就會飄浮無力。

7、短撇為啄(如鳥之啄物)

謂寫橫撇應如鳥之啄食。行筆快速,筆鋒峻利。落筆左出,銳而斜下,以輕捷健勁為勝。

8、捺為磔(磔音窄,裂犧為磔,筆鋒開張之意)

撇和捺類似「八」形,於是順其意義,將左邊稱作掠,右邊稱作磔,而左掠右磔,可理解為分別相背的「八」字的含義。具體而言,左邊稱掠,是因從粗到細,結束時尚需有回顧之勢,與掠字所含有的「拂過」之義相近;右邊稱磔,是因從細到粗,力量逐漸增加,類砍磔之態也。

這八個筆畫在古書中有特殊的叫法,名稱如上。

每個筆畫,書寫的時候都有一定的要求,理解並實現這些要求,就要 不停地練習,這就是筆法。而這八個筆畫的要求當中,每個都需要力度。這個力度是掌握筆法的要領,而這個力度的訓練,需要每個書者理解其內涵。比如說點(側),就像是巨石側力,搖搖欲墜,如果書寫時,心念如此,效果自現,這就是心法。建議大家再回去 看看黑體字部分。

關於永字八法的起源

考「永字八法」之起源,大致有三說:一曰張旭說,見於宋朱長文所編《墨池編》;二曰智永說,見於宋陳思所輯《書苑菁華》;三曰蔡邕、王羲之說,見於元李溥光所撰《雪庵八法》。不管是哪個說法,都對應的是楷書,而且這個概念似乎成熟於隋唐時期,盛行於後世。

個人理解

本人理解永字八法和學習書法的關係,有三點感想,請各位指點。

第一:永字八法來源之一和王羲之有關。可能是後人的假託之詞,這本也無可厚非。王羲之的「書聖」稱號完全可以承受更多的輝煌。在心法上可以這樣認為。就連德高望重的啟功老人家也說這永字八法和王羲之有直接的關係。在中國書畫歷史上,被認為書法最高水平的代表作乃號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蘭亭序》的第一個字,那就是「永」字——「永和九年,歲在癸丑」的這個「永」字。王羲之之後,尤其是唐宋時期的文人們,都以學習王羲之的字為己任,當然,臨摹蘭亭集序也是重中之重,自然,練習永字的寫法至關重要。永字八法本身就是對王羲之的一種紀念和嚮往。

衛夫人畫像

第二:至於筆法,王羲之之前肯定也有啊。王羲之之前有衛夫人,有鍾繇,有蔡邕。他們都怎麼理解筆法呢?我們先來認識一下衛夫人的筆陣圖吧。

一「橫」如千里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

、「點」 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

丿 「撇」如陸斷犀象。

┐「折」如百鈞弩發。

∣ 「豎」如萬歲枯藤。

ㄟ「捺」如崩浪雷奔。

勹 「橫折鉤」如勁弩筋節。

有人說這是王羲之假託衛夫人之名寫的,也有人說後人假託寫的。至少我們能夠看出來,筆陣圖和永字八法的共通之處,就是心法。或者象法。如果幹巴巴地說橫怎麼寫,丨怎麼寫,一點不形象,如果說橫如千里震雲,點如高峰墜石,多形象啊,一下子就能夠把我們帶到那種場景之下,似乎能夠穿破時空,立在境中,這時候,手握筆在紙上書寫,肯定線條質量不一般啊。

至於鍾繇和蔡邕,還有一個故事,鍾繇看到蔡邕有一本關於論筆法的一本書,鍾繇才知道為什麼蔡邕書法那麼好,原來是有真經的,於是想拿過來看看,結果人家就是不給,而且偏偏給了另外一個人——韋誕,這下可把鍾繇氣壞了,連續用板磚捶胸三日,吐血昏厥,後來曹操看他這麼痴情,用神丹把他救活了,鍾繇對那本真經還是念念不忘,等韋誕人死了,愣是把人家的墳墓掘了,才拿到那本筆法的真經。從這個故事也能看出來,書法不能一味埋頭苦練,一定要有高人指點。甚至為了得到筆法精髓,不惜付出很大的代價。

所以,筆陣圖和永字八法都是練習筆法的真經。確實需要書家好好琢磨,經常練習。

第三:永字八法要看重永的意思。除了要練習永字的筆畫,還要理解永字的內涵。我們先來看看永字的甲骨文寫法。如下。

永,甲骨文寫法1

永,甲骨文寫法2

永,說文解字寫法。

《說文解字》解釋說,長也。象水坙理之長。《詩》曰:「江之永矣。」《甲骨文字典》解釋說,永,從彳,從人,像游泳的人,是泳的本字,又說,像河流水流之形,象徵長長的河流,都有長且久的意思,所以練習書法貴在持之以恆,這也是書寫永字八法的含義之一。相傳王羲之練習永字練了19年,不是在強調練習永字八法,而是在強調王羲之的堅持,看字要看字後的真意。就算是普通人,如果能夠堅持19年,再加上適當的老師指點,肯定也能出來。重耳也是流亡19年,堅持夢想,最終重現輝煌。都是堅持的結果。

所以,學習書法的朋友們,練不練永字八法無所謂,關鍵是你堅持了多久?

過兩天就是清明了,話說清明節的來歷和重耳和王羲之都有關係。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本人對永字八法的心得,請方家指正。

蘭亭集序書法

附錄1:永字八法的來源分析

永字八法是以永字點畫寫法為例,說明楷書用筆和組字的方法。其來源有以下幾說:

1、崔子玉、鍾繇、王羲之說

唐張懷瑾《玉堂禁經》:「八法起於隸字之始,後漢崔子玉曆鐘王以下,傳授所用八體該於萬字。」「大凡筆法,點畫八體,備於『永』字」。(註:這裡說的隸書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楷書,漢唐之間,字體變化,除小篆外,更流行八分和隸書,八分是我們今天說的隸書,當時說的隸書是今天的楷書)

元李溥光《雪庵八法·八法解》:「歷代以下,書者工於筆法之妙。其名世者,如魏晉之鐘繇、王羲之,唐之歐(陽詢)、虞(世南)、柳(公權)、顏(真卿)之輩,亦各家有書,所傳之,惜乎淪沒日久,真跡不存,惟羲之『永』字八法,共《三昧歌》,流傳在世。」

《法書苑》:「王逸少工書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勢,能通一切」。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述書下》:「聚字成篇,積畫成字,故畫有八法。唐韓方明謂八法起於隸字之始,傳於崔子玉,歷鍾、王以至永禪師者,古今學書之概括也。隸字即今之真書。」又云:「以『永』字八畫而備八藝,故用為式。」

2、智永說

宋陳思《書菀菁華》:「隋僧智永,發其指趣,援於虞秘監世南,自茲傳授遂廣彰焉。」

3、張旭說

宋朱長文《墨池篇》、《張旭傳永字八法》,同《柳八法頌》及《顏魯八法頌》。

清馮武《書法正傳》中《書法三昧》云:「凡學必有要,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永』字者,眾字之綱領也,識乎此,則千萬字在矣。」

歡迎大家學習書法

附錄2:鍾繇和蔡邕的那個故事。

筆法是我國書法理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據傳早在東漢時期,蔡邕 (yong )就著有《筆訣》傳世,並一直被書家視為至寶引用至今。古代文人將筆 法當作秘訣,他們都很保守,絕不輕意告訴人。 據傳有位叫韋誕的書法家, 是蔡 邕的學生,藏有蔡邕的《筆訣》,另一位書家鍾繇想借《筆訣》看一下,但遭到 拒絕。 鍾繇為了表示誠意, 竟用力捶胸到吐血昏死過去,然而終究沒能看到 《筆 訣》。 韋誕死時, 把 《筆訣》 作陪葬品埋入墓中。 鍾繇派兵丁挖墓得到了蔡邕的 《筆 訣》,書藝大進。傳說雖不足信,但足以證明筆法理論的重要性。

那麼蔡邕的《筆訣》(《九勢》、《筆論》)究竟有什麼奧秘呢?涉 及到書法技法、書家的情懷以及與外在物象的關係等多方面的內容,最關鍵的 一句話是「圓筆底紙,命筆心常在點畫中行」。這就是歷來被書家一再引用, 並視為毛筆字技法的重要法寶:中鋒運筆。

想學習書法的朋友可以來這裡看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耕學堂 的精彩文章:

可以這樣認識孔子

TAG:文耕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