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人彩繪識名人?

文人彩繪識名人?

此時,正當午後。電視台早已發出高溫橙色預警。窗外碧空無雲,窗下柳樹蔭蔭,蟬聲一片。我在書桌前鼓搗著自己的業餘愛好,正被熱得昏昏欲睡之際,想這知了真不愧是抗熱高手,愈熱還愈起勁。我的視線剛好觸到一隻蟬,一隻呆在桌上瓷筆筒壁上的蟬,它在隨風搖曳的柳條枝上默不作聲。瓷筒壁上題有詩句:清吟曉露葉,愁噪夕陽枝。落款為「劉雨岑」,這使我想起了「珠山八友」

劉雨岑(1904——1969)是「珠山八友」中年紀最輕的一位。原名玉成,後改雨誠,雨岑,齋署覺庵,別號澹湖漁。祖籍安徽太平,出生在江西鄱陽。劉氏擅長花鳥畫,北京翰海異地拍品徵集海選開始啦:一捌久 四久捌二 五二五一;朱經理。常以兼工帶寫的技法描繪花卉鳥禽草木。他繼承古法,早年受華喦的繪畫藝術影響,中年深得任伯年的繪畫藝術精髓,在深究陶瓷與繪畫的和諧、統一中,逐漸形成了自己清麗秀健、恬潤華滋的畫風。同時,他十分注重文學、詩詞、書法等方面的修養,以傳統的文人畫技法繪飾瓷器,取得良好效果,改變了以往刻板求實的陶瓷繪飾風格。

他的瓷畫特色是:在「淺絳彩」的基礎上,繼承精華,革除弊端,創造性地將文人畫應用到傳統粉彩瓷畫藝術中,把詩、書、畫、印融為一體,追求詩情畫意的品位和文化內涵。到晚年,他仍孜孜不倦地研究任伯年的筆墨技巧,他嫻熟地運用粉彩顏料,掌握釉性特點,在堅硬光滑的瓷胎釉面上,表現出繪畫藝術的韻致。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末,劉雨岑畫風精進,他的釉上粉彩追求清新、典雅、空靈,使他的花鳥畫境更高妙,意更深遠,趣味更昂然,從而使他的繪畫藝術在中國花鳥畫中佔有一席之地。唐雲曾就劉雨岑的花鳥畫與江寒汀、張大壯的作品進行了對比,認為劉雨岑的花鳥生動、自然,運筆及設色無不精到,尤其詩詞、書法、文化學養,沒有不及江、張等名家之處。

劉雨岑在瓷畫藝術上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和創新,晚年因不斷有所成功而自稱巧翁。他以清代花鳥畫家惲南田、任伯年的沒骨法,最終創立了「水點桃花」畫法。即用含有色料的水筆,依次點染在相應大小的「玻璃白」底色上,既有傳統填色的粉潤效果,又具畫意生動的韻味。用這種彩繪新工藝創作出的藝術作品,以清新雅麗的藝術效果而深受人們讚揚,為陶瓷藝術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此種技法後被其子劉平運用在設計「7501」瓷中,獲得成功後便作為中南海用瓷,人們稱它為「最後的官窯」。「文革」時期的1969年,他被批鬥中精神失常,突發腦溢血而去世。

窗外的蟬聲把我的思緒拉回到瓷筆筒上,劉氏在落款後畫了兩方印:一為白文的「竹」,另一是朱文的「人」。據說劉氏上世紀50、60年代的作品,好用「竹」字印,他自己曾云:吾好竹,竹字寫成印章好看,僅此而已。別人對此不知,常錯認為「雨」字,其實此印與他姓名、字型大小無關。善於捕捉自然界一剎那的永恆,把真、善、美凝結成畫,給人們生活帶來無窮樂趣,劉氏無疑是位高手。瓷筆筒上的知了栩栩如生,窗外的蟬鳴聲聲入耳,真是一出絕妙的雙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博界朱經理 的精彩文章:

龍泉青瓷晶瑩如玉
欣賞造型千姿百態的紫砂壺

TAG:文博界朱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