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不想再去消除那些時尚賬號上的紅點點了!
You Can"t Always Get What You Want
Bossa N Stones 2
Ituana
00:00/04:12
審美疲勞
與
物質焦慮//
過去的三個多月里,說實話我並不是忙到難以提筆,而是有些消沉的意志以及被瑣事分割的時間讓我記在小本本上的選題idea一再擱淺。
這段日子裡,我們大概經歷了春節促銷、度假、情人節、時裝周、換季購物、婦女節等一系列時尚賬號們沖業績的時間節點。
每一天,勤勞的博主們都用滿屏的紅點點提醒著我們「別人都是紅火火」。
我發現,越是懶惰的日子裡越是愛攝取一些沒用沒營養的信息。
而沒營養的時尚訊息總是千篇一律。在信息傳播速度迅猛、內容簡單易消化的網路環境中,自媒體博主們費盡心思地打造著某種產品的消費和使用場景。
相比傳統時尚雜誌中奢華的服飾和考究的拍攝,生活化的「種草」、「安利」更容易讓不同層次的讀者接受和滿足。
博主們的生活圖景像是貼滿了美金,比大姨媽更準時的購物節隨時提醒你「不買就是虧」。
於是,購物清單越列越長,花唄賬單越滾越多。
「提升幸福感的小物」、「最chic的新包」、「最有逼格的小眾目的地」等等相互抄襲和拼湊的推文就像毒雞湯一樣簡單粗暴,以「你值得擁有的高級生活」慢慢對我們的價值觀產生了奇怪的影響。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親友相聚的話題總是圍繞著多少工資、好久結婚、開什麼車、在哪買房展開;而女孩子間的話題也始終離不開口紅、包包、精華、眼霜和面膜。
好像就在不久前,這些話題還被我們定義為「成年人的庸俗話題」,而現在居然開始羨慕別人擁有這些談資。
這樣的轉變,除了與年紀有關,我們日常在網路中接觸到的信息也功不可沒。
消費主義、偏激的女權、一定要紮根在一線城市成了談論時尚話題時最基本的政治正確。而這些政治正確帶給絕大多數人的都是物質焦慮。
階級分野
與
審美訓練//
當你忙著處理很多很現實事情而無暇顧及這一季最流行什麼的時候,你可能會突然開始明白,為什麼說時尚不過是「階級分野的產物」。
翻來覆去的時尚資訊不過是信息充分者利用信息匱乏者的軟肋,教化著他們的審美取向和價值觀。而很多商業運作也正是建立在這種信息不對稱上,並從中謀取利益的。
越來越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為什麼說「流行趨勢不過是社會較高階層希望把自己和較低階層區分開來的一種產物」。
擁有更多社會經濟資源以及信息的人用一種說教的語氣告訴你什麼是in、什麼是out,怎樣算是時髦,哪些物件能代表你過得體面。而當社會較低階層開始通過模仿向較高階層靠攏時,較高階層便會拋棄當下的時尚,並重新開始製造另外的時尚。這樣的遊戲周而復始。
所以,我突然覺得,每當我們嘗試著寫時尚內容時,無知地秀著消息源、知識量時,真的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如果嘗試著跳出一些禁錮我們視野的框架往外看的話,會突然發現我們所關注的東西真的太片面了。
我們關注時尚,到底是在追求什麼呢?
《九月刊》裡面,安娜·溫圖爾說過他們的工作是引領全球的潮流、苛刻地追求極致美。我發現他們所關注的、想要帶給全球女性的其實並不是價值觀的洗禮以及物慾的膨脹。他們表達的時尚是美學理念和社會思潮,是一些關乎藝術和人文的東西。
當然,安娜·溫圖爾是上文中所說的「社會較高階層」,她是時尚的製造者,也是物慾的罪歸禍首。
分布在社會各階層的大眾只想擁有諸如購物指南、搭配建議等這些「有用」的信息。人文和藝術、某種趨勢的來歷、品牌或設計師的故事看都是「無用的」。
也許這就和很多人提倡的「讀書無用論」一樣。
但往往我們會發現,知識或學歷確實不能直接帶給我們變現的籌碼,而在「讀書」這個過程里所經歷的人和事、一些與知識本身無關的東西會一次次地為我們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那我們一次次獲取時尚資訊的時候呢?
剛開始,我們通過時尚資訊判斷著流行什麼、喜歡什麼、想要擁有什麼,進行著不成熟的消費。
進而我們能詳盡地知曉最新的潮流,可以從中獲取搭配的靈感和一些談資。也開始知道了怎樣的訊息是高質量的,某種潮流的來源及其背後的理念和思潮。
在不斷地試錯之後,開始能夠辨別什麼適合自己,學會如何平衡商品的價格與價值。我們變得更了解自己,擁有了獨立的眼光和品味。
這些過程,都是十分珍貴的審美訓練。而這些看似無用的東西,也許也將為我們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END-
去年3月的時候這個賬號誕生第一篇推送,其實在這之前還有一篇我沒有推送出來的文章,這篇文章里清楚地記下了我要開這個賬號的原因:
「與其說我要做一個公眾號,不如說是想督促自己更深入、系統地去學習一個很喜歡的領域,然後寫一本筆記分享給大家。」
所以,今天這篇算是恢復更新的開篇詞吧。
我不是擁有一手資訊的專業人士,更不是生在巴黎長在紐約、擁有一身上天賞賜的好皮囊的時尚icon。只是希望自己能把「學習筆記」這件事情堅持下去,希望可以分享喜歡的事物。更重要的是,希望以後在說「我就是喜歡這些東西」的時候,可以理直氣壯。
TAG:文同學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