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方松 林宏偉:一代宗師南懷瑾的家鄉情懷
今年3月18日,是一代宗師南懷瑾先生100歲誕辰紀念。這是一個值得溫州人懷念的日子,也是一個值得國學界珍重的日子。
1918年3月18日,南懷瑾先生出生在浙江省樂清市翁垟街道地團村的一個鄉紳家裡。其幼承庭訓,少習諸子百家;青年時曾躍馬戍邊,參加抗日;1949年前往台灣,長達36年;後旅宿美國,移居香港;晚年回歸大陸,設壇講學。2012年9月29日,在江蘇吳江太湖大學堂逝世,享年95歲。
南懷瑾先生一生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事業。同時,對西方文化亦有深刻理解,學貫中西,著作等身,堪稱一代宗師,在中西文化界享有巨大聲望。他的家鄉溫州樂清,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曾以「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創造了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溫州模式」。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溫州鄉賢南懷瑾先生誕辰100周年,回憶梳理南懷瑾先生和家鄉溫州的關係,不但可以進一步緬懷南懷瑾先生的豐功偉績和家鄉情懷,也可以讓我們看到一代宗師對改革開放的肯定和支持。
倍愛家鄉文化之濃濃深情
南老曰:對自己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化不熟悉,是一件羞恥的事
南懷瑾先生在《山川人物與永嘉禪師》一文中寫道:「我是溫州府樂清縣人。我從小對這個國家很有感情,想為國家做一番事業,所以對本國的歷史、地理、文化特別注意。我們當年,國人如對自己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化不熟悉,是一件羞恥的事。尤其是我個人,比一般人的個性又更頑固。」
南懷瑾先生不但對國家如此,對家鄉也是這樣。
20世紀50年代初,南懷瑾先生到達台灣不久,發現在台灣的溫州樂清同鄉對家鄉不甚了解,即便是後來位居台灣地區立法機構負責人長達16年的倪文亞、著名報人朱鏡宙等旅台樂清籍名士,都不曾收藏有關家鄉樂清的文史典籍。他不畏權勢,曾當面責備他們不關心家鄉,同時把自己去台灣時帶的一部清代編撰的《樂清縣誌》,自費印刷了上千冊分送給在台灣的同鄉,留下了一段愛鄉佳話。
南懷瑾先生對家鄉的熱愛,有時候是通過濃濃的鄉音來傳遞的。現在樂清人很少知道家鄉樂清的「樂」字的多種讀音。南懷瑾和家鄉來訪客人交談時,往往不厭其煩地給大家講解:你們知道嗎?我們家鄉樂清的「樂」是個多音字,除了讀lè和yuè,還有讀yào,如在《論語?雍也》中「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此外,河北有一個縣名叫樂(lào)亭。如果加上溫州土話讀e,就不止4種了。言辭間流露出濃濃的鄉情。
2012年5月,家鄉樂清一批領導去太湖大學堂拜望南懷瑾,他曾清晰地用溫州話給大家誦讀溫州江心嶼宋代樂清籍狀元王十朋的那對奇妙名聯:
雲朝(zhāo)朝(cháo)朝(zhāo)朝(zhāo)朝(cháo)朝(zhāo)朝(cháo)朝(zhāo)散;
潮長(cháng)長(zhǎng)長(cháng)長(cháng)長(zhǎng)長(cháng)長(zhǎng)長(cháng)消。
南懷瑾對大家說,現在的普通話和古音有很大差別。廣東話是唐代國語,閩南話是宋代國語,我們溫州話至今還保留許多古音讀法,是唐宋之間的國語,用溫州話作詩填詞,押韻要比普通話更接近古音。現代人研究國學,要學習溫州話。真可謂是「一片冰心在玉壺」。
樂清人傑地靈,人才輩出,古有王十朋、翁卷、趙士禎,近現代有朱鏡宙、倪文亞、張沖、朱味淵、洪式閭等。儘管離開家鄉已有一甲子了,但晚年南懷瑾談起故里鄉紳名士,十分清楚。對家鄉一些地名交通和居民住戶的變化,也了解很細。為了寫回憶錄,他還準備請人航拍一張今日的樂清地圖做參考。他不但對有過交往的鄉賢很尊重,而且對歷史上的鄉賢也十分推崇,對宣傳家鄉的先賢,更是不遺餘力。
1990年9月,王十朋的後人王祖光與女兒王雪麗合著的《王十朋傳》即將出版,想請南懷瑾先生斧正,便將樣書寄給南懷瑾。南懷瑾先生收到樣書後,很快寫了回信。他在信中說:
頃接賢父女惠贈令太祖王十朋傳,至感盛情。十朋公乃鄉賢輩,自南宋以來,素為故鄉後輩敬仰,惜無專著表揚令德。今得賢父女之作光揚先德,殊為敬佩,特此致謝。
又:賢父女尊著此書惜未定好書名,反而自阻銷路,並使十朋公德澤聲光卻為減色,倘易名為南宋狀元王十朋,且將公之畫像移做內封面,封面但取雁盪一峰挺拔,當更為生色矣。區區鄙陋之見不知有當否?聊以供獻微誠,代向十朋公先輩之敬意也。
南懷瑾對王祖光父女宣傳王十朋的功績,給予充分肯定,並對書名有礙銷售,以及圖書封面、內頁等裝幀設計上的不足,提出自己的建議,讓王祖光父女十分感動。他們根據南懷瑾先生的意見,將書名改為《南宋第一狀元——王十朋大傳》,果然銷量大增。
1995年,王十朋研究會出版《王十朋紀念論文集》,南懷瑾先生又應邀給題字鼓勵。後來,當地政府建設王十朋紀念館,南懷瑾先生又專門給題寫館名。他甚至不顧年逾八旬的高齡,指導組織召開王十朋國際學術研討會,吸引不少國外友人,擴大了王十朋和溫州樂清在國際上的影響。
《史迻》是蔣介石的同學、南懷瑾先生的舊友、溫州籍的國民黨高級將領姚琮先生根據蔣介石的個性特點以及時局形勢,選取《資治通鑒》中的歷史資料,提供給蔣介石在公務繁鉅之中抽暇閱讀,彷如精縮版的《資治通鑒》。姚琮反思中國歷史16朝興衰起伏,探究1362年宦海沉浮,認為鑒古知今,惟宜讀史。史之所含至廣,苟能融會貫通,則立德、立言、立功皆有所準繩,發揚而光大之,存乎其人。他將自己的感悟都融匯在《史迻》的字裡行間。
2012年正月,兩位溫州籍的浙江省領導去看望南懷瑾先生。談話中,南懷瑾先生讓助理馬宏達取出兩冊剛剛收藏的線裝圖書——《史迻》,以及作者姚味辛(琮)的資料。南懷瑾先生同他講,這本書是你們瑞安鄉賢姚味辛先生編纂的,其中的故事是很動人。我素來的習慣是不要讓古聖先賢的心血淹沒掉了,所以我在台灣成立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出版了很多古人的著述,賠錢也要出版。你是瑞安人,這是你們鄉賢的心血,希望你們把它再版出來,也希望你們自己從中受益。
南懷瑾先生語重心長,對家鄉後人寄予厚望。令人遺憾的是,影印工程剛剛完成,南懷瑾先生就駕鶴西去。後來,當浙江省有關部門領導將原版圖書完璧歸趙,奉送給南懷瑾先生的兒子南國熙時。作為繼承人的南國熙,深知父親隨身攜帶數以萬計的珍藏圖書的價值所在和責任擔當。第二天,他就把原版圖書連同一紙捐贈書一起送到浙江省領導手裡,代表家人自願把南懷瑾先生的遺物藏書捐獻給家鄉,接續書寫了南懷瑾先生所推崇的溫州人文新風尚。
關切晚輩足跡之暖暖親情
南老曰:40多歲了,你還不回來學習。財迷一個!
「希望工程」創始人、中國青少年基金會秘書長徐永光的辦公室里,掛著南懷瑾先生的一幅手書:「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預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覺陳。」這詩句就記錄了南懷瑾先生對徐永光及「希望工程」的鼓勵和支持。
1989年,時任共青團中央組織部長的溫州人徐永光發起了以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兒童為目的的公益事業——希望工程,改變了一大批失學兒童的命運,也改善了貧困地區的辦學條件,喚起了全社會的重教意識,弘揚了扶貧濟困、助人為樂的優良傳統,推動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1992年,南懷瑾先生在香港曾一次性匯款捐贈4萬美元,給予大力支持。
南懷瑾先生的巨額捐款引起了徐永光的特別關注。他了解到南懷瑾先生不僅是海內外著名的國學大師,而且還是自己的溫州同鄉,心情特別激動。在一次出國訪問的時候,專程轉道到香港拜見南懷瑾,當面向南懷瑾先生致謝並報告捐款的使用情況。
隨著與南懷瑾先生交往的增多,徐永光經常向南懷瑾先生請教一些關於「希望工程」的建議。南懷瑾先生常常給徐永光講解老子的「功成、身退,天之道」、曾國藩的「左列鍾銘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以及「謗隨名高」這些典故。有時候,南懷瑾先生還會幽默地說:「我就是冰果店老闆,專潑冷水。你可不要見怪。」
在徐永光看來,南懷瑾先生的這些話決不是輕描淡寫的說教,而是語重心長地給他解說世間的真理、歷史的規律。徐永光理解南懷瑾先生的深意,也明白「功成而弗居」「知止可以長久」的道理。1993年,正是「希望工程」迅速發展的時候,徐永光就根據南懷瑾先生的開示,思考指出「希望工程」存在足以致命的「八大隱患」,做到未雨綢繆、警鐘長鳴,避免出現「亢龍有悔」的局面。
1999年,在「希望工程」實施10周年之際,一些學者提議鑄一口「希望工程鍾」作為紀念。徐永光又想到鄉賢南懷瑾,懇請南懷瑾先生撰寫鍾銘。為了表示對鄉人從事公益事業的支持,南懷瑾先生欣然應允,揮筆寫就:
黃鐘大呂 天籟徽音 木鐸晨鐘 賢哲雅教 金聲玉振 延續慧命 有響斯應 華夏之光 希望工程 承先啟後 繼往開來 頻年勤獲 初砥小成 鑄茲紀聞 期啟後昆 謹以銘志 文治永康
銘文大氣磅礴,寓意深邃,發人深省,催人奮進。
這一年,有人將徐永光對「希望工程」10年探索思考的文字編輯成書。徐永光在書稿正式出版之前,送請南懷瑾先生指正,並請他題寫書名。南懷瑾先生的題名是《叩問天人之際——徐永光講述希望工程》。書名「天人之際」出自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是明志的話語,也表達了南懷瑾先生對晚輩的殷切期望。
2000年春,膠著了6年的中國青少年基金會訴香港《壹周刊》誹謗「希望工程」案終於在香港高等法院開庭。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徐永光因為打官司,需要經常去香港,每次他都會去看望南懷瑾先生,徵詢南懷瑾先生對於這個官司的意見。南懷瑾先生是不主張打這個官司的,但是也沒有阻止一心要訴訟的徐永光。在開庭之前,徐永光和訴訟團隊再次到南懷瑾先生的寓所,請其面授機宜。
那天,南懷瑾先生為他們講解了中國古代的訴訟制度,講古代律師——「訟棍」的作用。特別有意思的是,南懷瑾先生還繪聲繪色地講述了他父親曾經被一個惡棍糾纏勒索,後來如何用智慧化解危機的故事。那天晚上,徐永光在歡聲笑語中學到了許多知識,也讓他在第二天能夠在出庭時保持良好的狀態。
早在1997年「希望工程」發展得如火如荼的時候,徐永光就萌生退意。2001年,徐永光正式辭去了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秘書長的職務,全身而退。在徐永光看來,「希望工程」這個公益品牌歷經20多年而不衰,他本人雖然也常處在風口浪尖中備受懷疑、誤解、攻擊乃至惡意誹謗,但能做到寵辱不驚、依然平安,離不開鄉賢南懷瑾先生的指點和鼓勵。
全國政協常委、中華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南存輝,曾被媒體譽為「中國民營企業的代言人」,他艱苦創業,樂於奉獻,創辦的正泰企業經過30多年的拼搏努力,成為中國民營經濟的標杆,也是溫州的一種驕傲。南存輝第一次跟隨樂清市領導去拜訪南懷瑾先生時,南懷瑾先生親切地對他說,我比你父親年長,論輩分,你可稱我伯父。把他當成家人晚輩。
南存輝第二次去香港拜訪南懷瑾先生時,南懷瑾先生除了談及家族的一些事情外,直言勸說南存輝趁著年輕跟他好好學習。因為經營企業事務繁忙,南存輝雖然常給南懷瑾先生髮問候信息、打請教電話,但對南懷瑾先生多次勸他「放下」「趕緊來學習」的囑咐,往往是爽快應允,卻遲遲「放不下」。
2008年春節,南存輝去太湖大學堂看望南懷瑾先生。南懷瑾先生很嚴肅地問南存輝:「你幾歲了?」
南存輝答:「1963年生。」
南懷瑾追問:「你就說你幾歲了?」
南存輝說:「45歲了。」
南懷瑾先生當頭棒喝道:「40多歲了,你還不回來學習。財迷一個!」
南存輝知道南懷瑾先生一片苦心,也知道自己到了該專心學習的時候。此後,南存輝就是再忙再累,也忘不了學習。
2009年,南懷瑾先生在太湖大學堂開設為期7天的禪修課,南存輝被允許參加,但南懷瑾先生要求南存輝學習期間放下雜事,靜心研修,不接聽手機、不請假、不會客。明言告誡南存輝:做不到,不要來。
這時,剛巧碰到南存輝在為正泰企業上市衝刺,證監會已通知他一周內到北京進行過會答辯。當時,南存輝心裡很矛盾。最後,他還是痛下決心向董事會說明,南老已年逾90高齡,他的課一旦錯過,今後難再有機會。假如公司錯過上市,今後還有機會。就這樣,南存輝把所有事務都委託給副手處理,真的不接一個電話,心無旁騖,跟隨南懷瑾先生靜心學習。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南懷瑾先生精通儒、釋、道,擁有大智慧。南存輝跟隨南懷瑾先生學習後,得到很多的教益,很受啟發。過去他天天忙於應酬,白天奔波,晚上喝酒,喝多了就吐,經常吃藥,睡不著,沒有一點精力。自從跟隨南懷瑾先生學習打坐修禪後,學會了調理身體。長期打坐後,很少吃藥了,喝酒也很少吐。經過靜坐調理,他的睡眠質量大大提高。無論什麼時候,一上車就能睡,車到站就醒。不管之前多麼勞累,只要一投入工作,他總是精力充沛。
最令南存輝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力量的是心態的調整。這些年,他經歷了太陽能風波、金融危機等多次危難,面對壓力,始終保持平和的心態,能平心靜氣地處理問題,以平常心做不平常的事,能夠用辯證的眼光看問題,心境越來越開闊。南存輝認為,這與他接受南懷瑾先生的教育有著很大的關係。因為人生態度的改變,實際上也改變了自己對事業的看法,心胸因為包容而廣大。對他來說,南懷瑾先生不僅是長輩、老師,更是他人生和事業道路上的一盞指路明燈。
助推改革開放之拳拳激情
南老曰:如果我有錢向國內投資,第一先建電力公司,其次是鋼鐵公司,或者鐵路,空運等交通事業。再其次,便是發展醫藥。
1988年1月,溫州市副市長方善足帶領溫州市經濟貿易代表團赴美參觀考察。當時,南懷瑾先生有一位在美國國務院供職的學生得知溫州市經貿代表團在華盛頓的消息,便前往問南懷瑾先生,要不要見見家鄉來客。南懷瑾先生很痛快地說:要見見,要見見。同時打電話給中國駐美國大使館一秘葉劍,提出要求接見家鄉代表團。先生對家鄉感情和思念都藏在言行之間。
那天晚上,南懷瑾先生專門安排了兩輛轎車去接送來自家鄉的經貿代表團,其中一輛是加長林肯。當時去拜見南懷瑾先生的代表團成員只有3個人,從來沒有坐過這麼豪華的轎車,不知道該怎樣安排。最後確定方善足副市長一個人坐加長的林肯轎車,溫州市華建公司副董事長陳文清和溫州國際信託公司總經理邱淦坐另外一輛轎車。3人趕到南懷瑾先生的所住蘭溪行館時,發現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的商務參贊陳時標、一秘葉劍已提前到達等候在哪裡,不免有些緊張。
南懷瑾先生熱情地招呼家鄉代表團入座,並設宴招待家鄉來賓。交談中,代表團成員發現南懷瑾先生對家鄉溫州的發展十分了解,便主動介紹此番來美的目的和感受,拿出事先準備的招商引資項目,邀請南懷瑾先生回鄉投資,支持家鄉建設。南懷瑾先生看了代表團準備的皮革製鞋這些招商引資項目,感覺得項目太小,不合胃口;同時感覺方向不對,說自己希望做的是基礎設施、農業、醫藥等事關國計民生的項目。
南懷瑾先生對中國經濟和家鄉的發展有自己的觀察和看法。他認為,要發展經濟,首先要搞好基礎設施建設。他說:「如果我有錢向國內投資,第一先建電力公司,其次是鋼鐵公司,或者鐵路,空運等交通事業。再其次,便是發展醫藥。」當時,溫州機場建設已開工,南懷瑾先生便提及國父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談到的神州鐵路建設藍圖。建議投資修建金溫鐵路,把溫州與浙贛鐵路大動脈連接起來,把國父中山先生的藍圖變為現實。修建金溫鐵路,就是南懷瑾先生在這次會見家鄉來客時主動提出來的。
半個月後,南懷瑾先生就從美國移居香港,和大陸的交往更為方便。不久,溫州市政府主動派員到香港拜會南懷瑾先生,正式商談金溫鐵路建設事宜,並邀請南懷瑾先生牽頭修建金溫鐵路。南懷瑾先生慨然應允。他說:「這條鐵路大家企望了80年,修了7次都沒有成功,今天我就決定一定要修,不是為我,是為了開啟一個大例子,中國政府的公共建設可以和外資合作。因為不如此,不能加速國內的公共建設。所以,我們不去打開這個關閉的大門,那麼幾十年都不會有人打開這個大門的。」
金溫鐵路是中國的第一條合資建設的地方鐵路,它橫貫了浙西南山區,惠及沿途16個縣、1500萬百姓。浙西南一帶地形複雜,處處崇山峻岭,修建鐵路的難度很大。為了確立科學的理念,制定周密的計劃,做出嚴謹的評估,南懷瑾先生在香港的寓所內閉門不出,夜以繼日地伏案疾書,完成了《對金溫鐵路的淺見》,提出了全新的建設思想:「首先,組建一家鐵路公司,由港資與地方政府共同牽手。這家公司必須破除內地鐵路由政府或國營企業獨家經營的慣例。」
1992年11月,中外合資浙江金溫鐵道開發有限公司成立。同年12月18日,金溫鐵路正式破土動工。經過5年建設,1998年6月11日,金溫鐵路正式通車。可以說,這條經世濟民的鐵路,不僅融匯了南懷瑾先生的心血,也見證了南懷瑾先生心繫家國的胸懷和遠見。
劉雨虹老師在《南懷瑾與金溫鐵路》一書簡體版前言中寫道:任何的學問修養,都是在事功的成就過程中,才得以充分顯現出來。因為事功是立德、立言、立功的具體呈現,圓滿成就。金溫鐵路的修建,開創境外資金投入國內建設之先例;在鐵路修建過程中,南師並未前赴國內一步,而是坐鎮香港,只由公司李素美女士往來香港、浙江之間,擔任傳遞溝通任務;南師雖為投資者,但並未派遣任何南氏家族成員,或門人學生、親朋故舊等前往參與工作;工程完畢後,南師放棄所有合約中應得利益,只收回投資,不計利息,還路於浙江地方。
「修這條鐵路,不是投資,而是做一件社會福利的事,更是為中國公共建設開一個例子,他的意義就很大了。」這是南懷瑾先生對修建金溫鐵路的總結。他還說:「此舉(指合資建設鐵路)不但專為金溫鐵路著想,實亦為我國社會進而修建各地方鐵路的先聲模式,可以由一個良好完善的規模,號召海內外及華僑回鄉報效國家的先導。」
金溫鐵路的建設,無疑是南懷瑾先生為改革開放中誕生的「溫州模式」添寫的最為輝煌的筆墨,也是中國改革開放最為燦爛的創新筆墨。
南懷瑾先生在倡導投資修建金溫鐵路的同時,為了幫助家鄉溫州發展醫藥事業和農業經濟,還先後捐資設立了兩個基金會,一個是「南氏醫藥科技獎勵基金會」,另一個是「東南農業科技發展基金會」。
1989年,時任溫州市委書記劉錫榮為了邀請南懷瑾先生回鄉投資,在大年三十帶領溫州醫學院的專科醫生下鄉給南懷瑾先生的母親看病;為了方便南懷瑾先生與家鄉的聯繫,特地協調郵電局開通設立樂清翁垟直撥海外電話;此外,還特約溫州大學著名的發綉專家魏敬先教授,用南懷瑾先生母親的頭髮綉成南母頭像,作為溫州市政府贈送給南懷瑾先生的見面禮,工作十分細緻感人。1989年底,劉錫榮書記去香港拜訪南懷瑾先生商談金溫鐵路建設事宜,南懷瑾先生主動提出捐資40萬港幣創辦「南氏醫藥科技獎勵基金會」。南懷瑾先生在捐資時說,為了繁榮家鄉溫州的醫藥衛生事業,獎勵卓有成就的醫藥工作者,紀念母親百齡榮慶,我願以私有資金四十萬港幣匯入溫州國際信託投資公司,作為興建「南氏醫藥科技獎勵基金會」基金。
南氏醫藥科技獎勵基金會成立後,在溫州市委、市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積極開展創新評比活動。據不完全統計,自1990至2001年的十年間,溫州全市有120個項目獲得南氏醫藥科技成果獎,包括曾任溫州醫學院院長、著名眼科專家瞿佳在內的一大批優秀醫藥衛生工作者得到獎勵支持,在發展過程中得到有力支持。
1992年,時任溫州市委書記孔祥有到香港拜訪南懷瑾先生。孔祥有書記到溫州上任前是浙江農業大學校長,對農業生產有特殊感情。南懷瑾先生也十分關注農業發展,認為農業經濟是國家發展的基礎。兩人情投意合。於是,南懷瑾先生又主動出資50萬元設立南氏農業科技成果獎。10年來,溫州全市有50個農業項目獲獎,充分發揮了民間基金會對農業科技生產發展的獎勵作用。
2001年,根據國家民政部門對基金會規範管理的要求,溫州市將南懷瑾先生捐資設立的兩個基金會進行增資重組合併,並經省民政廳批准,定名為「溫州市南氏醫藥農業科技獎勵基金會」。它開創了「以民間方式獎勵科技進步」的先例,為家鄉溫州的醫藥衛生事業和農業科技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倡導千秋功業之衷衷痴情
南老曰:但能利國利民者,應義所當為而為之,便是千秋事業,大功勛
南懷瑾先生作為學貫中西、著作等身的一代宗師,他看問題的高度和對家鄉的關心與一般人不一樣,往往更注重歷史傳承和精神文化的建設。早在1988年,他在寫給溫州市領導的一封信中,就對溫州的發展方向提出十分中肯的建議。他說:
溫州要想在工商業上起飛,而對國內及國際聲譽,得到認許,不能以已往和現在的個體戶發達自豪。須知海內外人士,提到溫州的社會風氣,都在搖頭嘆氣,望而卻步。粗暴、惡聲,看近不看遠,顧前不顧後,不能尊重人人,而使人人對自己不尊重,至堪痛惜。永嘉學派與溫州民風,在南北宋以來,素為歷史所重視。現在趁此時機,溫州應首先發動全民建立社會主義的社會新秩序,作為首倡而影響全民社會,這可接上溫州個體戶發展的先聲,更有重大意義和功德。希望您劉市長、董書記要鼓起勇氣,拿出魄力來擬一具體方案,領導全民。為政之道,只要看得清,認得真,但能利國利民者,應義所當為而為之,便是千秋事業,大功勛。如果這樣,一條金溫鐵路,必然順理成章可以造成。這種意義,比起造物質鐵路更重要,這是造人心的道路。所謂新秩序,也就是舊說的禮貌運動,但換作新社會新秩序,便可使人們了解,個個認為重要。
這就是南懷瑾先生與眾不同的卓見遠識。因此,他對家鄉人所做的利國利民的事業,都十分關心支持。
1990年8月10日,樂清繼任縣長向南懷瑾先生致函問候。信中說,歡迎先生能回故鄉觀光,未知尊意如何?
南懷瑾先生在1990年9月28日的複信中,對新縣長移治樂清表示祝賀。接著,他寫道"鄙人生長樂清,唯自少離鄉,先後匆匆,將逾一甲子,物是人非,感慨良深。今方為兩岸問題,及金溫鐵路事,困擾風塵,尚未確定著落為憾。倘得稍安,亦思返鄉一觀,以盡鄉土之惰。"信中還囑咐"黃華磐石以及縣城後所等地,在明代御倭寇戰爭中,皆為沿海用兵要點,所謂「衛」所者,即前敵指揮哨站之意。今已時異勢易,改為貿易前站,但應居安思危,仍須有備。天下事不可必。如一旦世界風雲有變,沿海仍當有備戰預計也。來書提及,並此為言,望注意及之。"
此後,南先生與縣長書信往來有十多通。內容主要有,南先生出資在故鄉地團興建老少娛樂宮有關事宜,合資建設金溫鐵路及要求增一支線延伸樂清等問題,邀請南先生參加在深圳舉行的樂清海外三胞(友人)聯誼會、樂清撒縣設市慶典活動等等。南先生在回信中,懷鄉之情言語殷切,表示願為樂清的教育事業、發展海洋經濟出力。他計劃在樂清沿海建設燈塔,為海上航行提供便利,興辦一所海洋職業學校,培養發展海洋經濟的人才。
1993年12月3日,南懷瑾先生接到樂清撤縣設市的喜訊後,非常高興,隨即致電市長。電文如下「今為樂清市改制,懷瑾恭掬至誠向樂清市黨政各級首長暨全市父老兄弟姊妹們致以崇高的祝賀敬禮。並祝本市今後歲月康樂昇平、年豐人壽。南懷瑾敬禮」。南先生為之喜悅和祝福的鄉土之情溢於言表!
樂清籍的國民黨中央組織部代理副部長張沖,是蔣介石的重臣,當年蔣介石曾派他去蘇聯把蔣經國接回國。抗戰時期,張沖堅決贊成國共合作、共御外侮,同周恩來等共產黨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對促成第二次國共合作起到積極作用。1941年8月,張沖病逝後,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共產黨人都曾書送輓聯哀悼,周恩來還在《新華日報》發表《悼張淮南先生》一文,親自參加追悼會。
南懷瑾先生的老家和張沖故里相隔不過十幾里地。抗戰期間,南懷瑾先生曾到重慶拜訪過張沖,得到過張沖的幫助和指點,對他推動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言行十分推崇。1991年秋天,樂清鄉人遵照張沖的遺願,將他的遺骨遷回故鄉。樂清市政府在籌備墓地建設的過程中,聽說南懷瑾先生和張沖有過交往,邀請南懷瑾先生為張沖寫一碑文。南懷瑾很爽快地答應了,遵囑寫下一個墓志銘:
國士無雙
張沖淮南先生宴息之處
鄉弟南懷瑾敬志
事後,南懷瑾查看資料,發現當年張衝去世時,朱德總司令在輓聯中也有「國士無雙」四個字。南懷瑾先生說:「張沖雖然是國民黨黨國重臣,但他是超黨派的,他短暫的一生,是為國家、為民族,碧血丹心,鞠躬盡瘁,奉獻了他的青春年華。我這裡不寫『張沖之墓』,只寫了『宴息之處』,張沖先生的精神將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想不到20世紀90年代,為了祖國和平統一,南懷瑾先生也多次聯絡安排海峽兩岸接觸談判,成為國共再次合作的推手。南懷瑾和張沖之間的交往,不僅反映了他對鄉賢的尊重和情誼,也記錄了國共兩黨合作的難忘歷史。
熱心地方教化之殷殷真情
南老曰: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做好事。
南懷瑾先生曾說:「國家窮困並不可怕,怕的是沒有規章,人心無義,只學會穿西裝,打領帶,擦口紅,炒股票,那這個國家的發展就受到影響了。如果每個人生活雖苦,但均能遵守法律,有道德觀,又有好的風俗習慣,這個國家不出十年就能更上一層樓。」許多溫州同鄉就是收到南懷瑾先生的教化,邁開走向文明時代的步伐。
2018年新春開張的樂清聚善閣素食館,是溫州著名餐飲企業聚豐園大酒店創始人鄭氏兄弟秉承南懷瑾先生的遺願創辦,旨在鼓勵世人多食素齋,多行善事。說起南懷瑾先生和聚豐園大酒店的因緣,兩者有著20年的歷史。
早在1997年春,旅居香港的南懷瑾先生就曾應邀為家鄉聚豐園大酒店題寫過牌匾,後酒店經創始人鄭氏兄弟精心運營,美名遠揚。2012年夏,酒店創始人鄭元松前往蘇太湖大學堂拜謁南懷瑾先生。交談之中,南懷瑾先生談到酒店殺生較多,叮囑鄭氏應籌建素食館,弘揚佛教文化,多行善事,廣結善緣,以集聚功德,消弭業障。其情殷殷,其意切切。
不久,南懷瑾先生就駕鶴西去,然其教誨一直銘記在鄭氏兄弟心中。2017年初,鄭氏兄弟經多次商議之後,遂於拜謁南懷瑾先生五周年之際,開工建館,並於2018年新春辭舊迎新之際對外開放,寫就了南懷瑾先生教化鄉人的一個成功案例。
南懷瑾先生對鄉人最大的教化案例,是出資修建故居並捐贈給當地政府興辦老幼文康活動中心,讓家鄉的老年人在活動中心照顧、教導兒童,也讓兒童學會侍奉老年人,樹立中國傳統文化好榜樣。
隨著南懷瑾先生的名聲影響越來越大,一些同鄉發小以為南懷瑾先生在外面發了洋財,各種求助紛至沓來,讓南懷瑾先生哭笑不得。不知道該怎樣回復。
1990年,南懷瑾老家樂清市翁垟街道地團葉村的村民葉乾奶、葉邦仁等人給在香港的南懷瑾先生寫信,希望南懷瑾先生幫助家鄉修建一個老年活動中心,讓地方上辛苦了一輩子的老人有一個老有所樂場所。
起初,南懷瑾先生並沒有答應,但連續接到村委會以及幼時發小的書信後,他覺得盛情難卻,便決定自己出錢,為老家修建一座老幼安樂宮。南懷瑾先生再三聲明:「今但先言收購及喬遷,希望在時間上、償付代價上應有合理確立,尤其不可使一人有勉強抱怨之心。」隨後,他馬上電匯了第一筆資金20萬美元給當地政府。
南懷瑾故居修建之初,由於籌建人員對他的心意沒有領會解釋清楚,一些村民誤以為南懷瑾先生以捐資家鄉的名義,興建個人樂園,占家鄉人便宜,把村裡攪的不得安寧。還有一些村民乾脆把自己的不滿和意見直接寫信告訴南懷瑾。南懷瑾先生看後非常驚駭,曾一度想放棄修建活動中心。他在回信中特別表示:「不希望有一家,或一人為此而不安,不然因為地方做好事,而成惡意,實非我願。」
後來,樂清市和翁垟地方政府出面向村裡的鄉親進行解釋與協商,說明其中的誤會,南懷瑾先生才釋然放心,陸續匯款500多萬元給家鄉修建故居。1994年,南懷瑾故居擴建工程在當地政府的統籌安排下勝利完工。擴建後的故居佔地面積4.975畝,建築面積1000餘平方米,十分可觀。南懷瑾先生是一個講求信用,注重法律的人,他特地委派內侄王偉國到樂清和地方政府按照法律規定簽訂捐贈協議,並特地手書《樂清老幼文康活動中心贈言》一文講明原委:
我生於此地長於此地而十七年後,即離鄉別土。情如昔賢所云: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書萬卷,神交古人。旋經代嬗變五六十年後,父罹世變,未得藻雪,老母百齡,無疾辭世,雖欲歸養而不可得,故有此築。即以仰事父母之心轉而以養世間父母,且兼以蓄後代子孫。等身著作還天地,拱手園林讓後賢,以此而報生於此土長於此土之德,而無餘無負。從今以後,成敗興廢,皆非所計,或囑有言,則曰:人如無貪,天下太平;人如無嗔,天下安寧!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做好事。
歲次乙亥冬月中旬即一九九六年一月上旬 南懷瑾書 時年七十八
南懷瑾先生一直反對個人崇拜,反對修建個人紀念館之類。他的《贈言》向鄉人講述了自己的遊學經歷和戀鄉深情,文字中雖然也透露出一些無奈和遺憾,但還是記錄了他只為家鄉謀福祉、不為自己立威名的心愿。南懷瑾先生在《贈言》中還提道:「人如無貪,天下太平;人如無嗔,天下安寧!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做好事。」後來,他經常引用到此言,並刻制「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做好事」的閑章,用於自己書贈他人的作品,傳遞自己的人生理念。
1996年1月12日,經溫州市政府批准,樂清市政府接受了南懷瑾先生無償捐贈的「樂清市老幼文康中心」地房,並根據南懷瑾先生的意願,將該地房轉交給翁垟鎮政府及當地老年協會管理使用。
1997年12月,南懷瑾先生聽到一些傳聞,又特地手書到樂清辦理捐贈手續的外甥王偉國:「近聞地團方面,對過去辱罵我及外公等人,不準進出老幼文康活動中心,實為不可。人如知過能改,善莫大焉。一切皆成過去,我從來不與此等人事計較於心。況文康中心,我已交給地方政府,應一視同仁,不必心存芥蒂,另生分別對待。望將此意轉告地方父老。」南懷瑾先生的慈悲情懷和對故鄉的一片心意,坦然無疑。
南懷瑾先生曾說:「大徹大悟的人,看一切眾生一體平等,誠誠懇懇、自自然然尊重每一個人。佛在此做了一個比方,譬如眼睛看見前面的東西,不管美醜凈穢均一一映入眼帘,任何事物均可看見。光體本身普照一切,無選擇,無愛憎,悟道之人視眾生均與佛同等,無二無別。」他經常把尊重放在第一位,即便是對待死人也一樣。
當年樂清的南氏宗親想重修祖墳,托南存輝去拜訪南懷瑾先生,和他商討相關事情。南存輝說,南家祖墳周圍有很多無主墳墓和新遷入的墳墓,修建祖墳時,需要把這些墳墓平掉或者遷走。
南懷瑾先生聽後搖頭說:「地上拆遷已經夠遭罪了,不能再搞二茬罪,要讓死人入土為安。再者,死人世界是平等的,有錢人沒錢人都是死,不要再分三六九等了。我們的宗姓要與外姓和諧相處,都遷走了太冷清。要修就大家一起修了。」
這就是南懷瑾對生命的尊重和關愛,對家鄉父老的尊重和關愛。他對南存輝說:「人生苦短,但是更苦折騰;安時處順,珍惜此生,不可折騰,不管是折騰人家還是折騰自己,都是不安生。」南存輝聽後遵照南懷瑾先生的吩咐,重修祖墳,受到當地政府和鄉親的充分肯定。
註:作者胡方松,曾任溫州市委副秘書長,《溫州晚報》總編輯,《世界溫州人》雜誌總編輯。作者林宏偉先生,系資深傳媒人,曾供職新華社浙江分社、西泠印社、國務院參事室、中華工商時報社。
本文轉自南懷瑾文教基金會、南懷瑾學術研究會。
※養生文化:《黃帝內經》5大春季養生智慧,成吉人,養天相
※南懷瑾老師:我小時候所接受的家庭教育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