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鋒:特立獨行「陶淵明」

李鋒:特立獨行「陶淵明」

傾力打造當代中國文學「微」領域第一公眾平台

刊名題寫:主編魏民 刊名製作:希然。

作者簡介


李鋒,筆名文銳。山東淄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教授,魯中地域文化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聊齋文化、唐宋文學研究。

當代中國文學「微」領域

核心公眾平台

特立獨行「陶淵明」

隨筆

曾讀過當代作家王小波的一篇文章,題目為「一頭特立獨行的豬」,這其實就是王小波自我性格的寫照。我突然想到了東晉的陶淵明的性格中最鮮明的特質難道不是「特立獨行」嗎?

從陶淵明的一生看,「安貧樂道」與「崇尚自然」可謂兩大支柱,他身處貧困之境,能夠化苦為樂:「被褐欣自得,屢空常晏如。」;他能夠平靜的看待一切,包括生死:「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得失不復知,是非安能覺!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他去世前寫過一篇《自祭文》,文章最後寫道:「人生實難,死之如何,嗚呼哀哉!」對於死亡表現得是如此的坦然!

陶淵明也有一個輝煌的家世,曾祖父陶侃,曾東晉開國元勛,軍功卓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但到了九歲時父親去世,家庭衰微,家境每況愈下:「家無仆妾,藜菽不給。」於是與母妹三人艱難度日,此後一直處於貧困之中。

雖說時常處於貧困之中,但陶淵明卻始終不渝的堅持著自己的操守。蕭統《陶淵明傳》曾有一段這樣的紀載:「(陶淵明)躬耕自資,遂報贏疾。江州刺史檀道濟往候之,僵卧瘠餒有日矣。道濟謂曰:『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對曰:『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道濟饋以粱肉,麾而去之。」

陶淵明最後一次出仕完全是「生活」所迫、親友的極力相勸與其叔叔的舉薦,這在其寫的《歸去來辭並序》中說得很是明白:「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於小邑。」同時還由於「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於是把太想做官的陶淵明便成為彭澤縣的縣令。可沒過多久,適逢郡督郵來縣中視察工作,縣吏告訴陶淵明「應束帶見之。」陶淵明大為不滿,嘆息道:「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憤然於當日就解綬去職,在任時間僅僅80餘日。而這一次離職與第一次又是何等的相似;「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而更這與他的「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的性格息息相關。因為在他心中念念不忘的是「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一直憧憬的是「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戲我側,學語未成音」 的家居生活;以及「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的田園風景。

於是,自然與田園成為了陶淵明最好的歸宿之所。這時的他欣喜若狂:「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全身心得到了徹底的解放。 從此以後,陶淵明「任真自得」本性得到了最為充分的釋放,他真正做回了自己,還原了自我。他與鄰里融洽相處:「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農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若是不幸喝醉了,便告訴客人:「我醉欲眠。君可去。」;曾「九月九日無酒,出宅邊菊叢中坐之,逢江州刺史王宏送酒至,即便就酌,醉後而歸。」;有時也與兒子們開幾句玩笑:「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藝;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而他的《五柳先生傳》就是他最為真實的自我「寫照」。

陶淵明的歸隱受到了後代詩人的普遍認同。在唐代詩人的眼中,陶淵明無論其文品還是人品,都受到了普遍的頂禮膜拜。詩聖杜甫曾有詩言:「焉得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游。」;更有詩人這樣說:「李白終無取,陶潛固不刊。」而詩魔白居易不僅羨慕其文思:「常愛陶彭澤,文思何高玄。」而且在訪其故居時更對其生活態度與方式大加讚歎:「今來訪故宅,森如君在前。不慕尊有酒,不慕琴無弦。慕君遺榮利,老死此丘園。」。到了宋朝,北宋的蘇東坡不僅寫了一百二十四首《和陶詩》,而且對陶淵明的人品更是讚嘆不已:「吾於淵明,豈獨好其詩也哉?如其為人,實有感焉。」「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飢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南宋的大理學家朱熹也對陶淵明讚賞有加:「晉宋人物,雖曰尚清高,然個個要官職。這邊一面清談,那邊一面招權納貨。陶淵明真箇能不要,此所以高於晉宋人物。」而大詩人陸遊也特喜歡陶淵明。他在七十一歲時曾無限深情地回憶年少時期讀陶詩的美好情形,依稀記得對陶淵明的追捧:「吾年十三四時,侍先少傅居城南小隱。偶見藤床上有淵明詩,因取讀之,欣然會心。日且暮,家人呼食,讀詩方樂,至夜,卒不就食。」在《讀陶詩》詩中更對其生活及人生態度表達了極大的認同感:「我詩幕淵明,恨不造其微。退歸亦已晚,飲酒或庶幾。雨余鋤瓜壟,月下坐釣磯。千載無斯人,吾將誰與歸?」豪放派大師辛棄疾更把陶淵明引為知己:「愛酒陶元亮,無酒正徘徊」「便此地結吾廬,待學淵明,更手種門前五柳」「須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凜然生氣。吾儕心事,古今長在,高山流水。富貴他年,直饒未免,也應無味。」

陶淵明在後人的眼中好像一直是個「隱士」,這主要起源於鍾嶸的《詩品》。其實他生活得很真實,過著優哉游哉的生活;其實他並非沒有遠大的理想,他也深受儒家理想的熏陶,但在他心中一直支配著的是他的「真心」:我想干就干,我不想干就不敢,順心而為。故而當他喜歡為官時便盡職做官;而當他厭煩了做官時,便掛印歸田,活得是何等的瀟洒!因為他高興,所以他做!可見,陶淵明是一個真正為自己活著的人,這是一種境界,一種超人的境界。而我們的很多人恰恰做不到這一點,大多為別人活著,一直生活於別人的陰影中,所以很累!大多的人學陶,只是學了他的皮毛。很多人認為陶淵明「逃離官場」根本原因是他厭倦了官場的生活,不肯與貪官俗吏同流合污,好像他多麼有骨氣,多麼剛烈,其實那是對陶淵明的一種「誤讀」。這其中「折腰」只是一個巧妙的誘因,主要還是他「順心而為」的性格所致。

如今的人們呀,不妨學學陶淵明的生活,只要你不違法,不犯罪,不違背世風良俗,那你「特立獨行」點也並非什麼壞事。因為這才是我們想要的「桃花源」生活,因為這樣的生活「真實」「快樂」!正如元代趙孟頫妻子管夫人寫的一首《漁父詞》(四首)其四所描繪的:「人生貴極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爭得似,一扁舟,吟風弄月歸去休!」想想真好!

(青鳥)

鏈接:

學者隨筆||李鋒:讀書散記(之九)

學者散文||李鋒:讀書散記(之五)

敬請關注《作家》

讚賞說明:

微刊讚賞資金,每位作者凡累積至50元,編輯部大部分以微信紅包形式發放給作者,其餘部分則留作網站建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作家 的精彩文章:

《星球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開創星戰故事的新時代
懷念醫生二三事

TAG: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