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執行力的理解和心得
每一個帶過團隊的朋友,都會被隊員執行不到位或理解偏差這個問題所困擾。
在2011年10月份的時候,我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並把它列入我要重點解決的事項中。(為什麼時間記得那麼清楚?我特別翻了管理筆記^_^)
今天談一下我對這問題的理解和解決辦法。
舉例:
3月1日的時候,經理安排了3月10日9點,集合外出推廣,參加成員為當天早班的同事。
到了當天,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員工A,完全忘了推廣的事,已經在外地休假,去不了。
員工B,遲遲不到,以為是晚上9點去推廣。
員工C,和下午班同事私自調換,被調換的同事到了才發現忘了帶道具
……
這些都是很常見的執行偏差問題。
「明明都通知了,為什麼這麼簡單的事情做不到」或者「我也是服了,這樣的執行力……」,
我想,我們的主管、經理內心是崩潰的。
那麼是什麼原因照成的,我們是否有深究、溯源其根本原因?
溯源其根本原因
首先,先了解照成執行不到的原因:
第一種,員工忘記了這個事情。
第二種,員工理解偏差。
第三種,員工重視度不夠,執行大打折扣。
/ 我們先說第一種,忘記這個事情。
人都會有遺忘事情的時候,包括我們自己,經常性的忘記某件事情。
同理,員工忘記事情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所以我們對於人的記憶力,一定不要抱有任何僥倖心理,相反,要低估自己和員工的記憶力,做好可能會忘記的準備,至於怎麼做,後面會有教程。
/ 第二種是,理解偏差。
理解偏差是必然存在的,很典型的例子,同樣的老師授課,一樣的課本教材,因為學生的理解方式不同,考試分數則有高有底(這裡忽略努力程度的差別)。
10個人讀同一本書,就會有10種不同的感悟,即使感悟接近,也不可能完全一致,每個人對書的關注點多少都會有偏差。
以前組織玩過一個拓展遊戲:10人一組,組員按照要求,用口語傳達信息給下一位組員。
得出的結果,是傳達的人越多信息損失、扭曲越大,往往信息傳達到最後一人的時候,早已「面目全非」。
玩遊戲的時候,是面對面的口述,且內容極其簡單,尚能造成如此大的信息損失,更何況我們工作中的動輒1、2個小時的會議和眾多方案的理解。
理解偏差的造成,主要有三個原因:
其一,在傳達源頭,傳達的內容不夠確切或存在含糊的地方。
其二,在信息接收端,接收埠對信息解讀能力的不足。
其三,則是信息傳達過程中有損耗,例如聽者在接收信息過程中被噪音影響或注意力被打斷,或者是再次傳達(轉達)的信息失真。
/ 第三種,員工重視度不夠,執行大打折扣。
重視不夠,就要引起員工的重視,強調事件的背景、得失和意義。
假設:
我們臨時安排一位工作繁忙的員工去購買一瓶番茄醬,該員工一定不會重視。
但,如果我們安排的時候,和員工說,今晚書記過來進餐,他的秘書說,他吃飯喜歡吃番茄醬。
必然是第二種說法,會引起更大的重視。
這就是在傳達事件時,交代事件背景的意義。
如果交代了事件背景,員工還是不重視,那說明,是員工責任心的問題。
解決辦法和心得
關於執行不到位的解決辦法和心得:
/ 1、如何做好信息傳達的準確性。
在傳達信息上,注意幾個要點:時間、地點、事件、背景、對容易出紕漏的地方特別提醒、信息接收反饋。
以發通知為例,可以這樣:
後天(3月1日)下午19:00,在售樓部集合,進行外出拓展活動,這是我們套房推廣的第一階段,大家務必認真對待,請大家對照自己的行程休息表,做好安排和備忘(需要帶好自己的工牌),收到回復。
對比:
請大家在後天下午7點,在售樓部集合,外出拓展。
對比前者,後者明顯簡單很多,也更容易出現理解偏差,我們來看一下前者為什麼這麼「啰嗦」:
」後天」 ,是告知時間段的概念,
「(3月1日)」,是避免認知誤導,防止有員工是第二天才注意到信息,而出現的錯誤,
「下午」,也是告知時間段的概念,
這裡用的是24小時制,避免出現「早上7點」和「下午7點」的認知誤導,
「這是我們套房推廣的第一階段」,是交代了事件背景,
「工牌」,是對容易出現紕漏的地方重點提示,
「做好安排和備忘」,是避免原當天有安排休息的員工,忘記這個事情,提醒做好備忘,
「收到回復」,是信息接收的反饋,避免有傳達遺漏。
是不是清晰了很多,可以有效避免理解偏差。
/ 2、如何預防忘記?
我一直用的辦法是手機日曆的提醒,手機系統自帶日曆的軟體,裡面可以設置事件提醒,每一次有需要提醒的事情是,馬上花幾秒鐘設置好提醒,到設定的時間,手機鬧鈴就會響起,這樣就不用怕因為忙著其他事情而錯過某一事件。
切記,一定要第一時間做日曆提醒,不要抱僥倖心理,
「等一下再做日曆提醒」這個心態要不得,你很可能連做備忘這個事情都一起忘記。
此外,安卓手機可以用桌面小部件,把日曆放在手機桌面,這樣,每次解鎖都會看見事件。
/ 3、如何預防做錯和執行偏差?
不管是員工疏漏事項,還是理解偏差,都會出現錯誤的結果。
所以,在特別重要的事情上,在整個流程上,我會做防錯的措施。
(因為去年新同事較多,怕有疏忽,這是我當時給他們做的部分排查表)
那麼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做防錯排查呢?
根據我的經驗,需要做防錯排查的,有幾個衡量標準:
重要的事,做錯了,要付出很多成本去挽回或者代價很大的事。
參與人較多的事,參與的人越多,信息損耗越大,並且參與的人越多,因為基數大,出現錯誤的概率越大。
重複性比較大的事件且較為重要的事。例如,張三每天需要檢查一次飛機機械安全,前10次檢查肯定比第1000次檢查的時候要認真很多,因為重複做某件事,人的警惕性會逐漸下降,所以長期做的重複工作,很有必要做排查表,防止自己的警惕性下降。
結論
如何預防執行偏差(不到位)?
第一種,主要是遺漏事項和做重複的工作引起的麻木,而導致執行偏差的,我們做好流程排查單,杜絕執行過程中的遺漏和預防長期重複性操作引起的麻木。
第二種,因為信息接收有損耗或者理解錯誤,而導致執行偏差的,在信息傳達結束後,讓執行者複述一遍執行內容,用此辦法來檢查,信息接收有沒有損耗或者理解偏差。
第三種,執行者重視度不夠或責任心不足。
這種類型的,要非常小心謹慎對待,首先強調事件背景,引起重視度,同時時刻保持對事件的進度監督。
左岸記:布置任務的人切不可想當然,不能因為自己清楚就認為別人也都明白,而是要充分考慮多種可能,想想自己說話的力度,可能產生的歧義,想想如何跟進這件事的進度,如何把握任務開始前的各類變動情況。引伸到寫作也是不樣,好的文章並非是那些深奧晦澀的故弄玄虛,而是能把高深的學問講得深入淺出,讓人明了、越讀越有收穫。
TAG:左岸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