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名家 朱熹
朱子像 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世稱朱文公。他是建立了龐大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宋明理學的集大成者。其一生主要從事著書和講學活動,尤熱衷於書院教育。值得一提的是,朱熹位列於大成殿十二哲者中,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的先賢。此外,朱熹也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方面的典範,其學說與思想影響後世學術思想達六七百年之久,並波及日本、韓國以至歐洲。
中華文化流傳至今仍滋養著數以萬計的人們,究其根本是因為中華文化重在傳承。朱熹就具有強烈的文化傳承意識,他廣泛繼承了儒家的學術文化,並且融合自己的思想,在傳承中加以創新。這使得朱熹在理學、史學、經學、文獻整理等方面都頗有造詣。
經學方面
論及這一方面,就不得不提到傾盡朱熹畢生心血的著作——《四書章句集注》。朱熹在這本書中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並列,集四書於一體並結合自己的理解進行了注釋,可以說是文化繼往開來、傳承創新的典範。
《四書章句集注》體現了程朱理學對儒家學說的繼承和創新發展,這種創新具體體現在註疏方面。以註疏《大學》為例,他不但打亂原《禮記》中《大學》 一文的順序,重新編排進行註疏,而且對其中「致知」、「格物」論詳加敘述,且專列為第五章,並提高到「格物致知便是凡聖之關,物未致,知未至,如何熬也是凡人」的絕對高度。
朱熹在對「四書」的注釋中按照自己建構理學體系的需要,賦予「理」以豐富的內涵,將「理」的思想作了充分的豐富與發展,使這一思想適應了社會發展和時代發展的需要,成為時代精神的集中反映。
禮制方面
朱熹認為禮制也要隨著時代、人情、民俗的發展而變化。不同的時代,根據不同的人情世故所重新規範的禮儀,才是真正適用的禮儀。《儀禮經傳通解》是朱熹在禮經學方面的學術代表作。朱熹上述的禮學觀念也在其中得到了完整的展現。
前人為《儀禮》作註疏,常從語言文字上解讀,或單純注重《儀禮》的篇目次第問題及經傳記問題。然而朱熹另闢蹊徑,不因循守舊,打破了《儀禮》研究的常規方法,探求出了《儀禮》研究的新途徑。
朱熹對歷代的禮制史料進行了嚴格的鑒別,在此基礎上,他十分關注《儀禮》與其禮學文獻的關係。基於這一點,朱熹特地採用了「經傳相參,集注集疏」的原則為《儀禮》註疏解經,編排出《儀禮經傳通解》。本書中朱熹創新地打亂了《儀禮》的經文次序,按照內容重新組合,讓讀者開始用新的眼光審視《儀禮》經文。
回顧朱子一生在文化傳承與創新方面的成就與貢獻,正如康熙評價其: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傳之學,開愚蒙而立億萬世一定之歸。
改編自:
朱熹對書院事業及圖書版本館藏的貢獻——從首刻《四書章句集注》論及 史娟
關於朱熹《儀禮經傳通解》的梳理 余瑞霞
朱子《儀禮經傳通解》的編纂緣由和學術影響 潘斌
編輯:張鑫桐
美編:羅欣宇
TAG:嘉禮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