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德國的交換生活
這是我第一次來歐洲,心裡既忐忑又興奮。德國對我而言是陌生的,走在路上,幾乎所有人都在用德語交流。我和同行的另一位同學之前也從沒有學過德語,衣食住行對於我們來說都是不小的考驗。剛開始的一個月,連在餐廳點餐都是極其困難的。德國的菜單很少會配有圖片,大多數菜單都只有德語。我們只能靠強大的谷歌翻譯器,然而再強大的軟體也會有一些誤差和語法錯誤,一些本土的德國菜式無法被準確翻譯出來,我們常常在一知半解中點了餐,最後不幸踩了雷,也鬧了不少笑話。
慢慢地,我開始適應了這裡,習慣了以土豆為主食的生活。實在想吃米飯的時候,我會和小夥伴一起去亞洲餐廳,或者自己動手下廚。我的房東是對熱情的台灣夫婦,在他們的幫助下,我們順利完成了銀行卡開戶和去市政廳註冊等流程。有空的時候,他們還會經常邀請我們一起吃早餐或者晚餐,還會開車帶我們去一些當地的「私房景點」遊玩。非常感恩能夠遇到這對熱情的房東,為我們的新生活打下了愉快的基礎。
德國的美麗風光
其實在嘗試的過程中也並不是十分順利的,甚至我也曾一度懷疑自己是否能夠完成這學期的課題。因為玻璃這個材料的塑形本身就離不開火。我對火是有畏懼感的,但是還是硬著頭皮上了。久而久之,從心裡也慢慢克服了對火的恐懼。而玻璃在塑形過程中,需要用到高溫加熱。將近800度的高溫,過程中我也曾多次被燙傷、起泡。而玻璃在加熱過程中,也會因為加熱溫度和室內溫差的不同而碎裂,是具有一定的危險性的。
做這個實驗,其實是需要千百次的嘗試和練習的。工作室的老師告訴我,許多人是需要兩年的時間來練習才可以熟練運用這個材料,他研究玻璃研究了二十年都無法完全掌握玻璃的特性,我只有一個學期的時間。而且玻璃工作室和別的工作室不同,每周只開放周一到周三,這意味著我只能在有限的時間裡完成自己的課題研究,這對我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
我在圖書館裡查閱相關資料,對玻璃這個材料有了一定了解,遇到不懂的,就去諮詢玻璃工作室的老師。平時工作室開放的時候,我就一整天都呆在工作室里學習玻璃的製造技藝。一個學期下來,在老師的幫助下,我克服了種種困難和突發情況,也終於完成了自己的空間材料作品。
玻璃工作室的老師在燒制玻璃
在歐洲期間,我也曾和老師、同學們一起出去旅遊、看建築,見識了歐洲很多赫赫有名的教堂,逛了許多博物館、美術館,親眼看到不少大師作品,拓寬了自己的眼界,也讓我感知到這個世界的種種可能。
和老師同學們的合影
在這五個月的交換中,我收穫了一群可愛的老師與同學,一次寶貴的學習經歷,一段美好的時光。我永遠也不會忘記在歐洲生活的這段經歷,它們會成為我未來生活的勇氣和能量,讓我更加坦然的面對今後人生未知的旅途。
文 / 方舟 (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2017年秋季赴德國慕尼黑藝術造型學院
編輯 / coco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