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是預言家,安祿山是我昨晚的查殺

我是預言家,安祿山是我昨晚的查殺

《天龍八部》中掃地僧告訴我們一個樸實的真理。

往往越是看起來樸實無華的人和事物,

往往卻可能越是複雜。

於是我聽著剛上小學的兒子在背誦《登鸛雀樓》,

陷入了沉思。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直覺告訴我這首詩並不簡單。

詩的前兩句寫的氣勢恢宏,對仗工整,

似乎沒有實際意義,卻又好像在暗示著什麼。

後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聽著是不是特別熟悉?

難道這首詩還有後續?

懷著忐忑的心情我翻開了《全唐詩》,

準備讀一下王之渙的作品。

然而詭異的是,他的作品傳世的居然只有6首,

廣為傳唱的只有2首。

王之渙和王昌齡、高適是至交好友,

三人經常攜手同游,這是有記載的。

王昌齡和高適傳世的詩分別是209/205首。

寫詩少當然不犯法,問題是另外二人天天吟詩作對,

王之渙一輩子就靠這兩首詩活著,

在旁邊呆著豈不是十分尷尬?

而且王之渙家裡世代為官,

可以說是大唐根正苗工的官N代,

新舊唐書這種正史中居然沒有他的傳,

只有在《唐才子傳》中有一個不長的篇幅。

然而認真讀了他的記載和他的作品,

我感覺我發現了一個驚天大秘密。

白日依山盡。「日」在唐朝當然還只是一個名詞

——太陽。

顯然不會是動詞。

而太陽在古代神話中是羲和女神和帝俊的兒子,

在這裡只可能指代的是——天子。

黃河入海的過程中奔流四方,

在水利工程不夠先進的古代,

無疑是一場大災害。

那麼唐朝有什麼大災害變故,

讓皇帝沿著大山走到盡頭呢?

(圖7:墨跡淋漓的書法:安史之亂)

王之渙逝世於742年,而安史之亂爆發於755年,

唐玄宗失去了都城長安,

逃到了成都的崇山峻岭之中。

他預言了幾十年後的安史之亂!

這看起來違反自然科學常理,但卻處處是佐證。

《唐才子傳》記載王之渙是薊門人,

「擊劍悲歌,徙禽縱酒」。

薊門就是今天的北京,

那時北京當然不是政治經濟發達的

國際型大都市。

而是巫胡文化的交流中心。

從古至今的匈奴,突厥,契丹,

女真,蒙古王朝都曾經建都於此,

可以說這裡留下了大量民俗、傳統技藝,民族文化,

當然也包括——巫術。

古代的巫術從業人員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史」——整理巫術檔案。

第二部分是「卜」——研究烏龜殼。

第三部分是「祝」——擊打樂器、傳唱歌謠、祝福舞蹈。

和王之渙的「擊劍悲歌」不謀而合。

如果說這個證據猶嫌不足,

那麼王之渙的另一首詩

預言了安史之亂的結局,

可以說千真萬確。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渡玉門關。

這回黃河不入海了,直接上到了「白雲間」,

預示著安史之亂會愈演愈烈,到達頂峰。

「一片孤城萬仞山」則是城池被邪惡包圍的景象。

預示著長安、洛陽的失陷。

「羌笛」是少數民族的樂器

,整個事件中只有一個人是少數民族,就是安祿山。

推理到這裡,整個預言就浮出水面了:

少數民族的將領啊,你不需要自怨自艾,

你們是打不過玉門關的。

結局是最好的證明,

公元756年太子李亨在玉門關外即位,

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

這一事件標誌著唐朝軍隊對安史叛軍的反攻,

安祿山和史思明從此一步步走向滅亡。

從這兩首詩看,王之渙氣勢磅礴,文采斐然,

斷然不會只作兩首就江郎才盡。

那麼剩下的解釋就只有一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著名網友大能貓 的精彩文章:

我最倒霉的是生在了宦官當家做主的國家——柳宗元

TAG:著名網友大能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