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全面深化改革是全方位的社會革命

全面深化改革是全方位的社會革命

——新時代為什麼不能喪失革命精神

作者: 陳培永

核心觀點

改革不是對革命的背離,而是對革命事業的重新謀劃,是要完成對新制度、新秩序、新社會的命制、建設、構造,它讓忠誠於革命事業的人不至於失去目標,轉而將智慧和力量投入到改革事業上。

在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要擔負起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歷史責任,必須勇於進行自我革命」。在今年1月5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中,他也曾指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成果,也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繼續,必須一以貫之進行下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不要忘記我們是共產黨人,我們是革命者,不要喪失了革命精神。總書記為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多次強調自我革命與社會革命,為何要強調不能喪失革命精神,如何理解改革和革命、全面深化改革與社會革命的關係,值得我們認真學習領會。

革命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中國近代史無疑證明了這一點

在中國共產黨的話語體系中,革命、改革與偉大鬥爭是頗有特色的三個關鍵詞。但直到現在,我們很多人對它們各自的內涵以及之間的關係還沒有清晰的理解。有些人認為,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就不要講革命,講偉大鬥爭了,講改革或全面深化改革就行了;還有人總擺脫不了一種思維,提出:現在講革命,要革誰的命?講鬥爭,要斗誰?革命與改革是實現社會變革的兩種路徑,這種觀念在有些人的心目中確實根深蒂固。他們認為,革命是自下而上的,是執政者的執政地位被動受到衝擊而出現的變革方式,它是暴力的、破壞性的、顛覆性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是執政者為維繫執政地位積極主動採取的變革方式,它是溫和的、循序漸進的。

這種理解並不全面。這裡所理解的「革命」,其實是指「政治革命」,馬克思的名言「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中的革命就是在這個層面上說的。革命確實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中國近代史無疑證明了這一點。任何人都不能否定中國革命的意義,都不能否認革命改變了20世紀以來中國的歷史航向,並奠定了今天中國社會繁榮的前提和基礎。那種在反思革命的名義下污衊革命,給革命潑上邪惡的污水,把革命看作野蠻的遊戲,把革命者的形象抹黑、矮化的做法,是對歷史的極度不尊重。

革命不僅包含對舊制度、舊秩序、舊社會的革除、去除、摒棄,還包括對新制度、新秩序、新社會的命制、建設、構造

革命不止於「政治革命」這個層面的內涵。從這個詞本身來看,它既包含對舊制度、舊秩序、舊社會的革除、去除、摒棄,也包含對新制度、新秩序、新社會的命制、建設、構造。革命的目標是建立新制度、新秩序、新社會,革除舊制度、舊秩序、舊社會只是手段。只是,革命手段的暴力、破壞、顛覆特質確實說明,如果控制不好,革命持續不斷地進行,會給社會和個人帶來傷害。如果只強調手段而不注重目標,不去追求對新制度、新秩序、新社會的命制,很可能就會釋放出革命的暴力性和破壞性。

改革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這個定位中斷了本該中斷的暴力性政治革命,但並沒有否定革命本身。有人宣稱後革命的時代開始,講必須「告別革命」,意思只能理解為不能再搞暴力,再搞政治運動,再以階級鬥爭為綱,而不能理解為革命這個詞本身就變成了貶義詞,革命的事業就不該繼續了。革命尚未結束,革命的理想還需要照進現實,那種改造舊世界的革命追求、締造美好社會的革命精神還要繼續維持。革命不再是暴力,不再是毫不留情地顛覆、割裂、對決,而變成了創造性地改變、構建、完善。反過來說,這個定位也賦予了改革自身以合法性、合理性、正當性,改革不是對革命的背離,而是對革命事業的重新謀劃,是要完成對新制度、新秩序、新社會的命制、建設、構造,它讓忠誠於革命事業的人不至於失去目標,轉而將智慧和力量投入到改革事業上。

中國共產黨依然是抱有革命精神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中國共產黨並沒有放棄革命。並不是說從革命黨成為執政黨,中國共產黨就不再是革命黨了。中國共產黨依然是革命黨,依然是抱有革命精神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依然是那個以為民族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為初心和使命的革命黨。革命在中國已不僅僅是歷史行動,它還是一種沉澱下來的精神,一種追求光明和進步,不因循守舊、不保守落後的精神。這種精神是全面深化改革事業所需要的,也是中國社會發展任何時刻都需要的。

有所變化的是,作為革命者的中國共產黨所從事的革命事業不再是政治革命,而轉變為「社會革命」,這是革命包含的另一個層面的意思。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就是中國共產黨通過自我革命引領、完成整個社會革命的道路。比起政治革命強調的主要是「革除」,社會革命更強調的是「命制」。它不是奪取政權的革命,而是對舊的社會生產關係、上層建築的根本變革,是社會的經濟關係、政治制度、文明方式、價值觀念的全面革新。政治革命只是通往社會革命的手段,社會革命才是目標。而且,相對於政治革命而言,社會革命的實現更為艱難、更為複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一場社會革命要取得最終勝利,往往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強調社會革命所要表達的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要實現的是社會的全面變革

強調改革是新的偉大革命,強調社會革命,所要表達的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要實現的是社會的全面變革,是中國社會從傳統走向現代化,是中國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改革能夠上升到革命的層次,其實本身就說明改革不只是某個要素的改變、某個方面的改變,而是全方位的變革,是社會結構各個要素、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深刻變革,意味著經濟生活、政治環境、文化模式、社會秩序以及人的觀念、思維方式、心理習慣等方面的深刻變革。

這場變革的起點是發展生產力,如果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上,那它也很難說改革是一場革命。改革要發展生產力,要解放生產力,就要改掉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讓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發展,讓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釋放出生產力發展的空間。這是改革的哲學邏輯,它決定了改革本身是全方位的變革。只有全方位的變革,具有徹底性、艱巨性、綜合性、複雜性、長遠性的改革,才配得上「革命」二字。

同樣,強調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同強調進行社會革命一樣,都說明中國的變革、中國的發展絕對不是修修補補就能實現的,它一定是全面的變革、全面的發展,一定是長期的變革、長期的發展,一定是要付出極高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勇氣才能完成的。(作者為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黨建網 的精彩文章:

多些「啄木鳥」,常聽「篤篤」聲
閻寶航:隱蔽戰線的傳奇人物

TAG:黨建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