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修道奇人記傳——張虛白、趙抱一、李時珍、王處一、周史卿
采編:婁道長
張虛白
張虛白字致祥,鄧州南陽人也,隸道士籍於太一宮。身長六尺,美鬚髯。性靜重,通太一六壬術。留心丹鼇,遇異人得妙訣,自言前身乃武陵張白先生,其徒推武陵屍解年月及虛白誕生之時,若合符節。武陵平生好酒,有詩云:武陵溪畔崔家酒,地上應無天上有。南來道士飲一斗,醉卧白雲深洞口。虛白亦善飲。宋徽宗知其道行過人,每召見,必飲數魷,雖醉益恭。上愛之,俾管轄龍德太一宮。
宮中增飾四堂,日洪道、真學、會賓、隱真。又創諸庵,如超然、致道、運機,與十餘小軒,皆宸翰榜之。悉橫牌絹面,綠以古錦,幽邃華麗,甲於諸宮。雖被眷甚久,未嘗少自矜耀。凡恩責無虛日。一日,快行六人異三朱函以賜,啟封,皆麩金。拜受之際,無喜色,曰:此朝廷物,非道流所可用也。但藏之而已。
宣和末,夏大雷雨,宣和殿角枝三龍騰躍而去。上驚,召虛白問曰:得非怪耶?虛白曰:願陛下修德以禳之。虛白少學醫,病者求治,多立愈。上既內禪,欽宗召見,待遇尤厚。凡御前所印經典,及三亭所積符葯,盡賜之,車載數日不絕。
金人犯闕,聞其名,搜訪甚急。初得之,肩輿至南薰門,諸番爭肩輿以行,悉以神仙事之,既陷虜四年,金人再至睢揚,游騎入城,天慶觀道士皆奔走,金人止之曰:汝輩多異人,無敢傷也。因問道眾識張虛白先生否,昨至吾境,忽一日褊謂諸酋領曰:某年月日吾當化去,汝俗行釋氏荼毗法,道家忌之,幸得棺柩座深土中。至期果化。
虛白自遭遇,官至太虛大夫沖和殿侍宸金門羽客。出入禁中,以玉牌為號,侍宸之名九人,林靈薑、王允誠、徐知常、董南運、李得柔、王沖道、邵若愚、王文卿。金門羽客惟林靈薑、王允誠、虛白三人而已。居龍德太一宮凡十年,非宣召不出。有就見者,必聞,眾賓禮見於堂上,未嘗到權貴人門下。侍上前終日論道,無一言及時事,或問之,曰:朝廷事有宰相在,非臣等所知也。
(圖片來源:飛行的書卷)
趙抱一
趙抱一,秦州民家子,常牧羊田間。
一夕,有叩門召之者,以杖引行,杖端有氣如煙,其香可悅。俄至山崖絕頂,見數人會飲,音樂交奏,與人間無異。抱一駭而不測。會巡檢司過其下,聞樂聲,疑群盜歡聚,集村民梯崖而上。至則無所睹,抱一獨在,援以下之,具言其故。凡經夕,若俄頃。自是不喜熟食,凡火化者未嘗歷口。茹甘菊、柏葉、果實、井泉,間亦飲酒,貌如嬰兒。素不習文墨,口占辭句,頗成篇詠。有道家之趣。遂不親農事,野行露宿。
大中祥符四年,至京師,猶丱角,詔賜名,度為道士。自是間歲或一至京師,常令居太一宮,與人言多養生事焉。
(圖片來源:飛行的書卷)
李時珍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州(今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蘄州鎮)人,漢族,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
中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藥物學家,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古代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另有同名電影(趙丹主演)、電視連續劇、小說等。
李時珍造像(蔣兆和繪製)李時珍(1518年—1593年),字東璧,號瀕湖,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人,漢族,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農曆五月二十六日(儒略曆1518年7月3日,合新曆7月13日),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
其父李言聞是當地名醫,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並富有實踐精神,肯於向勞動人民群眾學習。
李時珍38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太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李時珍在此只任職了一年,便辭職回鄉。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明朝時代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
李家世代業醫,祖父是「鈴醫」;父親李言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那時,民間醫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然而性格剛直純真,對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於學。自十四歲中了秀才後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舉人均名落孫山。於是,他放棄了科舉做官的打算,專心學醫,於是向父親求說並表明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實面前終於醒悟了,同意兒子的要求,並精心地教他。不幾年,李時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醫生。
在他父親的啟示下,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於是,他既「搜羅百氏」,又「採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 李時珍穿上草鞋,背起葯筐,在徒弟龐憲、兒子建元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遍訪名醫宿儒,搜求民間驗方,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
他首先在家鄉蘄州一帶採訪,後來,他多次出外採訪。
除湖廣外,還到過江西、江蘇、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過。盛產藥材的江西廬山和南京的攝山、茅山、牛首山,估計也有他的足跡。後人為此寫了「遠窮僻壤之產,險探麓之華」的詩句,反映他遠途跋涉,四方採訪的生活。 李時珍每到一地,就虛心地向各式各樣的人物請求,其中有採藥的,有種田的,捕魚的,砍柴的,打獵的,熱情地幫助他了解各種各樣的藥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葯,但究竟是什麼樣的?《神農本草經》說不明白,各家注釋也搞不清楚。
李時珍問一個種菜的老人,在他指點下,又察了實物,才知道芸苔,實際上就是油菜。這種植物,頭一年下種,第二年開花,種子可以榨油。於是,這種藥物,便在他的《本草綱目》中一清二楚地解釋出來了。
中國畫《李時珍採藥圖》不論是在四處採訪中,還是在自己的葯圃里,李時珍都非常注意觀察藥物的形態和生長情況。
蘄蛇,即蘄州產的白花蛇,這種葯有醫治風痹、驚搐、癬癩等功用。李時珍早就研究它,但開始只從蛇販子那裡觀察。內行人提醒他,那是從江南興國州山裡捕來的,不是真的蘄蛇。那麼真正蘄蛇的樣子又是怎麼樣的呢?他請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訴他,蘄蛇牙尖有劇毒,人被咬傷,要立即截肢,否則就中毒死亡。在治療上述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貴重。州官逼著群眾冒著生命危險去捉,以便向皇帝進貢。
蘄州那麼大,其實只有城北龍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蘄蛇。李時珍追根究底,要親眼觀察蘄蛇,於是請捕蛇人帶他上了龍峰山上。那裡有個狻猊洞,洞周圍怪石嶙峋,灌木叢生。纏繞在灌木上的石南藤,舉目皆是。蘄蛇喜歡吃石南藤的花葉,所以生活在這一帶。李時珍置危險於度外,到處尋找。在捕蛇人的幫助下,終於親眼看見了蘄蛇,並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過程。由於這樣深入實際調查過,後來他在《本草綱目》寫到白花蛇時,就得心應手,說得簡明準確。
說蘄蛇的形態是:「龍頭虎口,黑質白花、脅有二十四個方勝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長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長一二分,腸形如連珠」;說蘄蛇的捕捉和製作過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葉,人以此尋獲。先撒沙土一把,則蟠而不動,以叉取之。用繩懸起,刀破腹以去腸物,則反尾洗滌其腹,蓋護創爾,乃以竹支定,屈曲盤起,扎縛炕干。」同時,也搞清了蘄蛇與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蘄地者,雖乾枯而眼光不陷,他處者則否矣。」這樣清楚地敘述蘄蛇各種情況,當然是得力於實地調查的細緻。
李時珍了解藥物,並不滿足於走馬看花式的調查,而是一一采視,對著實物進行比較核對。這樣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藥物。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一一采視,頗得其真」,「羅列諸品,反覆諦視」就這樣,李時珍經過長期的實地調查,搞清了藥物的許多疑難問題,於萬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綱目》編寫工作。
全書約有200萬字,52卷,載葯1892種,新增藥物374種,載方10000多個,附圖1000多幅,成了我國藥物學的空前巨著。其中糾正前人錯誤甚多,在動植物分類學等許多方面有突出成就,並對其他有關的學科(生物學、化學、礦物學、地質學、天文學等等)也做出貢獻;達爾文稱讚它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李時珍於1593年逝世,享年75歲(虛歲為76歲);他逝世後遺體被安葬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竹林湖村,李時珍一生著述頗豐,除代表作《本草綱目》外,還著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五臟圖論》等十種著作;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將永遠被世界人民所懷念。
(圖片來源:飛行的書卷)
王處一
王處一,號玉陽子,寧海東牟(今乳山)人。母親周氏於金熙宗皇統二年壬戌(1142)三月十八日夢見紅霞繞身而生處一。處一幼年喪父,事奉母親至孝。體貌魁梧,從小不喜歡嬉戲,而好誦讀雲霞方外語句。七歲時曾經氣絕仆地,很久才醒。母親驚問:「你怎麼會這樣?」回答說:「只知熟睡,不知其他」。從此了解死生之說。
一天,途徑山中,遇見一老翁坐在盤石之上,招呼他,摸摩其頭頂說: 「你以後必揚名四海,而為為道教宗主」。說完起身,曳杖而去。處一跟從不舍,問道:「老先生,是何人啊?」老翁回答說:「我是玄庭宮主。」瞬間不知所在。此後,處一語言放曠,不同凡響,舉止顛狂,敝服赤腳,即使嚴冬依然單衣,人們認為他得了失心病。
處一曾經作頌自歌云:「爭甚名,竟甚利,不如聞早修心地,自家修證自前程,自家不作為群類。」及至弱冠,有人提親,處一笑而不應,母親也不勉強他。世宗大定八年 (1168)二月中,游宴到范明叔家的遇仙亭,見到王重陽祖師,重陽知道處一是玄門大器,便答應處一拜師的請求。並帶他到昆崙山煙霞洞授與正法及名號。其母親也願拜重陽學道。重陽知其貞潔,賜名德清,號玄靖散人。
九年(1169)四月,(處一當時已遵重陽言,隱居鐵查山雲光洞。)重陽與丹陽等數人從文登將要回歸寧海,取道龍泉,臨行重陽贈詩云:「修行事理記叮呤、只要心中靜里明,眼界不生龍自住,鼻門無閉虎常停,舌根退味心神爽,耳內除聲腎水清,南北混融歸一處,東西交媾滅三彭,金木廝杈盤桓住,嬰奼相隨自在行,結作金丹出頂上,五光射透彩雲棚」,處一拜受。
處一隱雲光洞,常臨危崖蹺足而立,數日不動,人們都叫他「鐵腳仙人」。洞居九年,制鍊形魂,心地開明。長春贈詩頌云:「九夏迎陽立,三冬抱雪眠。」處一常常往來齊魯間,或歌或舞,出神入夢,接物利生。
二十二年(1182)秋居寧海,丹陽從關中來,同宿金蓮堂,丹陽從容對處一說:」重陽祖師不遠數千里來提挈我等,殊無以報,難道不內疚於心嗎?!況且得道之人,苟利其身,功不及物,恐非弘濟之意,實在想要光昭先師之德,必須普惠生靈,而道兄抱道藏器獨善其身,這樣不好啊?」處一說:「道無同異,緣有行否,師兄道備一身,德光四海,天下之人望風敬服,正是道興緣行之時。現在我的仙緣未到,只好猖狂混世了。」
二十七年(1187)金世宗遺使幣聘處一出山。時被番僧嫉妒,買通中使,言說處一不是得道之人,可用鴆酒試之,世宗同意了。當處一赴召前,預先叫徒弟鑿池灌水,召見後,持杯盡飲。說:「我歷盡貧困,曾經乞討過日,今幸見招,可以飽口腹了。」將剩餘鴆酒給他,盡飲。回觀,解衣浴池中,一會兒池水沸涸,因此不死,但是鬚髮盡枯,不能戴雲冠。
世宗問以衛生、為治之道。處一回答:「保精養神,恭己無為。」世宗嘉許。於是乞請歸山侍親。二十八年(1188)二月又被召見問道。於是建修真觀,世宗賜金,並書篆匾額。二月處一主管萬春節醮事。八月得旨歸。世宗賜金帛巨萬,處一推辭不受。
十二月世宗病重,遺使召處一,處一對使者說:「為何晚來,恐怕不能重睹聖顏了」。正月三日下車,世宗崩已一日,處一於是東歸。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七月征見處一於便殿,問以養生之道,處一以無為清靜,少私寡慾為對,又問性命之理,處一說:「內丹之說,以心運氣,都是無為,自然斡旋造化,玄元至道都是這樣。」又問以治理天下及邊境事,處一答對皆合上心。
章宗又問: 「先生凡朕所問,必知答案,這有訣竅嗎?」處一回答:「偶然碰巧而已」。章宗又問:「不必謙讓,朕想聽聽」。處一回答:「鏡子明亮,才能映見萬物,天地之鑒,須自己靈明,則自見其妙。」
章宗感嘆說:「清明在躬,氣志如神,嗜欲將至,其兆必先,就是講先生你啊。」敕賜「體玄大師」稱號,居崇福觀,月給錢二百緡。當時呂道安將建祖庭,因無敕額,不敢集眾。處一奏請立觀「靈虛」,賜道安「沖虛大師」,因此全真祖庭造建始盛。其母「玄靖散人」年九十求歸山靜養,臨行,章宗遺贈豐厚。
泰和三年(1203)癸亥,章宗命處一在亳州太清宮兩次主理普天醮事,戒度道士千餘人。萬鶴翱翔醮壇之上,太上老君現於雲中,面赭如日,處一作詩云:「聖感傳宣出洞天,金門演教塵無邊,東方雲海玉陽子,受皇恩第四宣。」處一母親曾經對處一說:「我今年什麼時候歸去呀?」處一說:「可能在今秋七月」。母親因此有不貪生,不懼死之語,果七月得疾,處一於是速營葬事,到了二十五日去逝,逝世那天,人皆聞異香馥郁,管弦清雅。移時方止。
北京按察使前參政孛術魯公,拜處一為師,每次與處一相遇,或預言雨降之期,或告以後會之處,歷歷皆應,一日旨聖水致懇而言:「我以前對神仙只聞其名,自從遇師之後,凡伸祈禱,必垂嘉應,行止會遇,示以預知,深愧塵凡,不能跟從雲水之游,事與願違,徒增悵然。」
泰和七年(1207)居聖水玉虛觀,元妃施道經一藏,驛送至觀,觀之水洞前有大石斜出數丈,俯其下過者頗感害怕,大家商議鑿去,錘鑿俱攻,數日才鑿去百分之一。處一到後,遠錘三擊,聲若雷霆,石已墮落。紫煙罩滿岩谷,三日方散。東牟有一富家,待處一甚厚,一旦忽冒風邪,百醫不能療愈,因此不能起床。處一令煮青魚五十尾,用餅卷而讓其食之,既飽而起,行步如飛,一方闔然,望風從化。
處一至福山縣,見潘山有人身死將葬,於是以手拖死者兩耳說道「地府不得收」,須臾即起,飲啖如常,其子以財貨感謝,處一微笑拂袖而去。處一在濟陽,告法名者甚多,將及三鼓,處一濡毫書「賊人」二字,復歷聲言「有賊」,眾皆出門,見執兵器者數人,驚惶逃竄不知所往。
大安改元(1209)北京請居華陽觀。庚午(1210)醮於薊州玉田縣,處一對其徒說:「你聽見空中劍盾擊撞之聲沒有?北方氣運將回,生靈必有橫禍啊。」這年果天兵南牧。貞祐四年丙子(1216)文登令溫迪罕龜壽迎處一歸天寶觀。
來年丁丑(1217)四月二十三日,處一對門人說:「群仙已約我了。」於是沐浴冠帶,焚香朝禮十方,索筆書頌云:「躍出乾坤造化權,神光晃朗遍諸天,飄飄鶴馭超三界,喜受金書玉帝宣。」書畢奄然返真,時祥光溢於山谷,瑞氣覆於川原。凡所作詩歌千餘首,目之曰:《雲光集》,收於明正統《道藏》中。
(圖片來源:飛行的書卷)
周史卿
周史卿,建州浦城人(現在福建建甌一帶)。北宋元佑初年(公元1086年),他到京城趕考,途中遇到一個道士,二人相談甚歡,周史卿因此迷上修鍊道術,就放棄進京趕考的機會,返回故里,帶著妻子兒女隱居由果山,終日煉丹樂此不疲。後來,名聲大噪遠近聞名。士大夫經過此地,都上山拜見,以示尊道愛賢之意(都想沾點仙氣唄)。
呂吉甫(也就是呂惠卿,字吉甫,北宋著名政治改革家,王安石變法的二號人物,但為後世史家詬病不少,多認為他是奸佞之臣,但有失偏頗。)從建安(今福建建甌)移官至宣州(安徽宣城),路過由果山,呂惠卿當時患有足疾,不能走路痛苦難耐,上山拜見就是想讓周史卿幫忙治病。
周史卿請呂惠卿伸出腳來,發功治病,又令人用扇子狂扇,呂惠卿只覺得腳底冒火一般滾燙,直衝心臟。過了很久,熱氣散去,腳病真的好了,從此健步如飛青雲直上,否則以後呂惠卿入閣拜相,一瘸一拐的也不雅啊!
周史卿在山上隱居二十多年,苦練仙丹,終於快要成功了。當晚,風雷大作,暴雨如驟,周史卿就覺得不妙。第二天早上一看,果不其然,練成的丹藥不翼而飛。周史卿苦思不解,就想元神出竅出去尋找仙丹,元神出竅縱橫馳騁天宇之間,也比肉身羈絆找的容易。臨行前,周史卿再三叮囑妻子:「我元神出竅要七天之後才能回來,可不是真死了,一定要照顧好我的肉身,絕不能將屍體火化或者損壞了!」妻子自然應允,悉心看守。
周史卿和一個和尚關係很好,和尚聽到消息,來祭拜周史卿。見肉身不下藏,便極力勸說周夫人:「修道之人視骨骸為糞土,已經死了,還有什麼可惜的?再說了,我跟周兄一道修鍊多年,你還不信我?燒了吧!」周夫人也看自己丈夫的確沒氣了,就架不住和尚攛掇,哭著喊著就把丈夫的屍體火化了。
第二天,周史卿的魂魄就回來了,一看肉身被火化無可託身,簡直都要吐血了(如果魂魄有血的話)!他無法現身,在空中斥責妻子,而後就離開了。
又過了一天,那僧人又來了。周夫人自然惱怒地要責怪他,和尚很納悶,說自己剛接到噩耗,從外地趕來的,前天還在路上。這下該輪到周夫人吐血了!她意識到,前日來的肯定是妖魔鬼怪幻化成和尚模樣,目的就是毀壞丈夫的肉身,不料居然得逞了!
而後,家人將周史卿畫像供奉在僧舍,日日香火不斷,更妙的是,每日都能在地上尋到四文錢,不知是不是周史卿給供奉的人發的工錢。他家還留有一罐醋,很多人都來舀醋,醋卻從沒幹涸過。本縣人劉翔感慨地說道:「果由山淺陋狹隘,根本不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意思很顯然,周史卿隱居選錯了地方。
這則故事讓我想到了八仙過海中的鐵拐李,簡直如出一轍。好端端一個帥哥,元神出竅,歸來時發現家人損壞了肉身,無奈之下魂魄四處遊盪,發現一個拄鐵拐的乞丐剛死不久肉身沒壞,只得硬著頭皮鑽進去,就成了我們熟悉的「鐵拐李」了!
太乙玄門
公眾號推薦:
※戶外圈:魯莽的徒步穿越者——「小心用光所有運氣」
※秘窺坊:一代大污師霍金逝世——戳穿霍金神話
TAG:太乙玄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