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明.歸去來兮

清明.歸去來兮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5個節氣,更是干支歷辰月的起始;時間點在農曆每年三月初一前後(公曆4月4-6日),太陽到達黃經15°時。又名「三月節」或「踏青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

今年(戊戌年)的清明時間為:2018年4月5日4時12分43秒。

從慎終追遠說起

清明既是節氣也是節日,較之於其他的節氣,清明在習俗上最為我們認知的就是一件事:掃墓祭祖。

中國文化講究慎終追遠,與此觀念相適應的有關祭祀活動曾多得不勝枚舉。

隨著歷史的推移,這類活動現已大多式微,唯有清明時節的掃墓,傳承至今依舊不衰,被視為生命力量最為悠久的民俗事象之一。

按照民間的觀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明一樣,都是應該認真頂禮膜拜的。

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的在關心和注視著後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從基礎認知的人文角度看,人們之所以緬懷先人,祭祀先祖,因為他們是自己的來源,他們曾經的辛勞和奮鬥乃是今人繼續前行的起點。

中國人對先人的祭祀是道德信,是表達情感的詩意之舉,是發自個體情感的感恩與緬懷。

馮友蘭先生曾說過:「行祭禮並不是因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於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禮的意義是詩的,不是宗教的」。

我尚我存?

如果把視野切換到中國文化的了義層面,我們正是因為還不清晰自己的來處與歸處,才會在這個能夠得著的有形層面去追溯、去探源。

其實不僅在中國文化里,即便在世界文化的範疇上來講,也唯有瞭然自己的來處(我從哪來)、歸處(我要到哪去)與當下所在處(我是誰),才能最終在生死路上獲得解脫之道。

列子曾說: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屬天清而散,屬地濁而聚。精神離形,各歸其真,故謂之鬼。鬼,歸也,歸其真宅。黃帝曰:『精神入其門,骨骸反其根,我尚我存?』」

來處也是歸處,在永恆的時光長河裡,我們都走在漫漫的歸途。

在這點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但是平等的時間裡每一個個體展現出來的「用」,是不一樣的。

人生只是一段經歷、體會和感受

《黃帝內經.素問》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論里對於上古「其知道者」歸去時有個描述:「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天年是指這一百歲的壽命是天地給的。而度百歲乃去,是說在度的狀態下活到百歲,再回歸生命本來之處。

度是一個過程,也是一種狀態。

人生本不可得,萬事萬物也都不可得,只是一段經歷,一種體會和感受。

乃去代表歸宿,乃是本來,從前,曾經的意思。最後我們不是去到一個所謂的新境界,新高度,而是回到原點,回到生命的起處,也是黃帝成而登天的地方。

「度百歲」不是重點,「乃去」是重點。

以終為始的文化在這裡表現得淋漓盡致。

「乃」代表「仍然」,「去」代表「有歸處」,去哪兒是有目的地的,我們又將回到我們來的地方。

中國人文現象里,有「以終為始,則無敗事,慎始慎終,慎終追遠」。

我們每一個人這一生,在文化現象上,都有一個歸處。

這是經典告訴我們的真相。

是上到有人之初就放之天下皆真的理論,是中國文化的起點。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完成「盡天年乃去」這樣的過程和現像。

當我們的思維到達這樣一個維度,人生就會順暢很多;如果到不了,那還是一種經歷,一種障礙。

回家

中國文化不講上輩子、下輩子,講以終為始、講登天、講乃去。

講上輩子、下輩子又落入宗教,中國文化是講即身成佛的文化,講即身成就的文化,講乃去登天的文化。

真正入了道成了道,是超越輪迴的。

失敗的人才輪迴,做主的人是不輪迴的,這個很鮮明。

宗教和中國文化都沒有錯,道家講不歸處,是因為不知道乃去。

歸心似箭,歸到哪兒去?歸到乃去,我們講回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頤舒院 的精彩文章:

TAG:健頤舒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