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元代瓷器歷史發展

元代瓷器歷史發展

元代瓷器的發展雖不及宋代那麼引人注目,但也開始表現出新的發展特色。如果說宋代空前發展的制瓷業是南北方瓷業競相繁榮、官窯與民窯競相發展的結果的話,那麼元代制瓷業的特點就是突出江西景德鎮瓷業,使其躍居全國瓷業之首

另外,元代還出現了一種新型的燒窯方法,即分室龍窯。這種窯依山而建,傾斜度為12-20度之間,長度近60米,寬2—3米,分窯室17間。特點是:裝窯容量大,適合於多種坯釉同時燒成,在窯室的前、中、後部不同的窯溫下放置不同的產品;適合以柴為燃料,升溫快,冷卻也快,充分利用窯室內的熱量。元末明初,在此基礎上還出現了葫蘆型窯,之後演變為蛋形窯,且延續使用至今。

青花

編輯

元代的青花瓷器處於成熟期,蜚聲中外、馳譽藝林。青花瓷的特點是:胎質白、重而堅、器壁較厚、大器較多。由於含雜質多,胎上大多有鐵褐色小點。器底不施釉,稱之糙底或砂底,在糙底上呈有紅色斑,俗稱火石紅。元瓷白釉泛青色,釉質瑩潤但常有積釉,積釉有時如淚痕。

元代青花原料有進口和國產青料兩種。經過對兩種原料的測試表明:進口料中除含鈷外,還含有高鐵和低量的錳,以青花色澤濃艷、有鐵鏽斑和黑褐色斑點為特徵,採用影青作面釉,多用於描繪高大器物上多層次的繁密紋樣。大部分呈色青翠,有一部分過燒的瓷器青中泛紫,欠燒的則青中帶灰。並且,色濃郁而無暈散,白中閃青的底釉襯托著濃艷的藍色紋飾,顯得明亮動人。

而國產的青料中含錳量高、含鐵量低。青花色澤藍中閃灰,色勻而無散暈,一般施以乳濁的卵白釉。國產料所畫的青花瓷,大都屬小件,紋飾簡單、較草率。

元青花大多為寬而較矮的圈足,一般器底、蓋內不施釉,器胎輪旋紋粗糙,接合處有明顯凸起介面。

元青花紋樣特點為紋飾繁密、層次較多,通常稱為「滿畫」。這是元、明兩代特有的繪畫技法。一般是紋樣勾線後填色留空白,如花、葉、山石、人物衣紋均有這一特徵。覆蓮瓣之間多互不相連,其中多畫卷草或雜寶;蓮瓣輪廓通常為一粗一細兩根線條,不另填色;雲啟用粗細線條雙勾三層,中間加飾水波荷花、花卉、瓜果和馬、鴛鴦、雲雁等;菊花多單層花瓣,雙層的較少;海水紋精細工緻,有魚鱗狀左右背向漩渦,浪花如芽狀尖細排列;撇口瓶及碗的里口沿畫回紋、卷草紋,其他器物上也常見用回紋、卷草紋作邊飾;龍身細長、疏發、蛇尾或火焰狀尾、細頸、頭較小、單色或雙角,龍鱗有斜方格紋或加渲染等,三爪或四爪,不見五爪;風頭似鸚鵡,魚鱗狀細羽片,l一5條長羽尾;麒麟畫成鹿頭、牛蹄、馬尾;卷草紋無中心連續波谷線,各個紋樣單位分開畫,與明初畫法有別;人物著色用豎筆上下渲染,在濃筆邊線內梁淡色或衣紋留白。除此之外,特徵性紋樣還有:蕉葉紋中莖滿色、蓮葉呈規矩的葫蘆狀、牡丹花葉肥大規整、竹葉尖向上、蝌蚪狀雲紋、梅花全開的呈五個圓圈、枝幹上有刺狀小枝等。

釉里紅

編輯

與青花瓷同時期,元代的景德鎮瓷工還發明了釉里紅瓷,這也是一個重大的創新項目,可以說與青花瓷是一樹綻開的兩支並蒂花。

釉里紅瓷是以銅紅釉(氧化銅)做呈色劑的,其燒制難度頗高,呈色鮮艷者為少。因為在低溫氧化氣氛下,銅紅釉會燒成綠色或啡褐色,而過高的窯溫又會把紅燒飛。所以,在罩以透明釉之前繪製蘊含紋,在高溫還原焰中燒成的白地紅花或紅地白花的釉下彩裝飾,具有鮮艷、明快、吉祥、喜慶之風韻,是元代景德鎮窯的創新之作。

釉里紅瓷器有三種裝飾方法:一是釉里紅線繪,即在瓷胎上用線條描繪各種不同的圖案花紋。但由於高溫銅紅釉燒成條件比較嚴格,往往會產生飛紅的現象,所以用細線條描繪圖案花紋的釉里紅器燒成比較困難。二是釉里紅拔白,其方法是在白胎上留出所需之圖案花紋部位,或在該部位上刻划出圖案花紋,用銅紅料塗抹其他空餘之地,燒成後圖案花紋即在周圍紅色之中以胎釉的本色顯現出來。三是釉里紅塗繪,即以銅紅料成片、成塊地塗繪成一定圖案花紋。釉里紅拔白及釉里紅塗繪這兩種方法都能減少飛紅的現象。

評估釉里紅產品的標準主要有兩點:一是同一窯口所產的釉里紅成品顯色穩定、色調一致;二是所繪製的圖案線條經燒制後仍然清晰。具備這兩點者為佳,反之為劣、廢品。

釉里紅常常與青花配合裝飾,稱青花釉里紅瓷,或叫青花火紫,形成一種別緻的裝飾紋樣。由於燒制難度較大,元代的產量不多,留傳器物也很少。現存的一件標有"至元戊寅」銘款的青花釉里紅瓷器,是元代釉里紅流傳至今的珍品。由於釉里紅瓷在元晚期才出現,因此其的發展和成熟並不在元代,但其為後世製作釉里紅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卵白釉

編輯

元代景德鎮創燒的另一著名產品為卵白釉器。卵白釉的特徵是:胎體厚重、胎質堅硬細密、釉層較厚、呈失透狀,釉色白中泛青、如鵝蛋白。這種產品也被為「樞府窯器」。「樞府」是元代軍事機構樞密院的簡稱,相傳是為元朝官府樞密院的定燒器,有些器物上有「樞府」字樣,但燒制這類卵白釉瓷器的窯場還同時燒造青花瓷和黑釉瓷。

元代燒制白瓷的成功經驗為明代永樂甜白釉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也為後來釉下、釉上彩繪瓷的高度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樞府瓷和影青白瓷都是白色胎骨,但前者比後者胎體厚重;樞府瓷釉色肥厚滋潤,比青白瓷厚得多,釉面光澤暗弱、不透明;青白瓷的釉青綠色較為明顯,是一覽無餘的透明釉,玻璃質感強。樞府瓷一般圈足較小,足壁較厚,削足整齊,足內不施釉,足底心有乳釘狀凸起,俗成雞心點。樞府瓷還有精細和粗俗之分,精細的樞府瓷往往以印花為裝飾,圖案花紋主要為雲龍、雲鳳、雲鶴、孔雀、花蝶、纏枝蓮等。


青白瓷

編輯

景德鎮青白釉瓷器的生產盛於宋代,而元代繼續燒造。

元代青白瓷的生產中心仍在江西景德鎮,江西其他地區及福建、廣東也都有生產,故有「江河川廣器尚青白」之說。其胎釉特徵與宋代有所不同:瓷胎採用高嶺土加瓷土的「二元配方」法、胎土中氧化鋁的含

量增加,燒成溫度更高、胎質更白,器物很少變形。釉為石灰鹼釉,即在釉料中摻入適量的草木灰,使釉中含有鹼金屬鉀和鈉,同時降低氧化鈣的含量。由於釉的黏度提高,不易流淌,燒成後釉面失透,光澤柔和,釉色比宋代略白,但不如宋代影青的玉質感強烈。

器物造型除碗、盤、瓶、爐、罐、枕外,還新出現了扁型執壺、葫蘆形執壺、多棱壺、筆架山、動物形硯滴等。造型特點是厚重加厚,顯得釉層較薄。

元代青白瓷比較注重裝飾,普遍採用印花、刻花、劃花技法,其中

以刻印串珠紋最有特色,此外還有褐色彩斑裝飾。


藍釉

編輯

在做好的瓷壞上滿施含鈷釉料,經高溫焙燒呈現藍色,嬌艷光潤,是元代景德鎮鎮窯的創新之作。通常藍釉與描金花或白花紋樣相配裝飾,鮮艷悅目。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藍釉白龍紋盤揚州博物館收藏的藍釉白龍紋梅瓶,都是不可多得的精美之器。

發展和形成

編輯

瓷器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中元代瓷器尤為繁盛,在元代,忽必烈率大軍覆滅了漢族在南方的趙宋政權,進而控制了整個中國,結束了宋、金、西夏三方對峙的分裂局面。由此,國內市場統一,商品經濟繁榮,刺激了手工業的發展。此時,元政府對於有一定技能的工匠較為重視,免除官匠的其他一切差役,且准其職業世襲,客觀上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元政府對瓷器的生產也極為重視,稅收中就列有「瓷課」一項,把瓷器的稅收作為政府的一項財政收入。

元代瓷器的發展雖不及宋代那麼引人注目,但也開始表現出新的發展特色。如果說宋代空前發展的制瓷業是南北方瓷業競相繁榮、官窯與民窯競相發展的結果的話,那麼元代制瓷業的特點就是突出江西景德鎮瓷業,使其躍居全國瓷業之首。元代後期,由於海上交通發達,政府比較重視對外貿易,包括制瓷業在內的手工業生產發展很快。這一時期的瓷器外銷數量、質量均較宋的代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另外,元代還出現了一種新型的燒窯方法,即分室龍窯。這種窯依山而建,傾斜度為12-20度之間,長度近60米,寬2—3米,分窯室17間。特點是:裝窯容量大,適合於多種坯釉同時燒成,在窯室的前、中、後部不同的窯溫下放置不同的產品;適合以柴為燃料,升溫快,冷卻也快,充分利用窯室內的熱量。元末明初,在此基礎上還出現了葫蘆型窯,之後演變為蛋形窯,且延續使用至今。[1]

元代瓷器有哪些特點

元代在我國歷史上時間短暫,陶瓷生產的時間也非常有限,元代瓷器的存世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從現有的出土和傳世器物看,元代瓷器的工藝有以下主要特點:

1最明顯的是底足不上釉,露胎

2器物底足呈乳釘狀突起,有旋紋

3器物圈足修胎草率,較粗糙,大多是圈足內斜削。

4釉層中的氣泡,沒有元代以前的瓷器那樣疏朗,顯得比較密集,也能看見氣泡中的大小不同層次。

5底足都是圈足,少餅足和玉璧足。

6底部圈足明顯看見粘砂。

7器物集釉和開片處,用一百陪的顯微鏡觀察,可看見很多的窯灰渣。

8大多器物都是接胎,器物裡面拉坯的指印痕和接胎留下的凸出痕迹明。

9器物釉層中,棕眼,縮釉,橘皮紋明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一文化集團 的精彩文章:

清代瓷器哥釉在新的市場行情
齊白石字畫價值

TAG:九一文化集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