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第二屆「芙蓉杯」全國文學大賽入圍散文作品—《九龍觀,湘西北道家第一觀》

第二屆「芙蓉杯」全國文學大賽入圍散文作品—《九龍觀,湘西北道家第一觀》

山色慾騰龍虎氣松風疑帶鳳鸞聲

——九龍觀,湘西北道家第一觀

文/解黎晴

「九龍繞廓而來一顆明珠宛在芙蓉煙雨,萬馬窺江已去半規浮玉依然楊柳樓台。」品味清知縣沙上鑄所題九龍觀楹聯,目光撫愛著山腳涌清泉,山腰橫翠柏,山頂踞道觀——因九峰並峙若九龍騰飛而得名的勝地,在人間世上為數極少。然而,隱秀在道家七十二福地三十二洞天的九龍山,便是一處絕妙的仙境。

武陵山脈從湘西一路磅礴向東而來,至桃源縣浯溪河鄉依然群峰疊嶂,青雲山巍巍余脈拱出的九龍山,坐擁三潭、九泉、九台、十石、十一澗、二十四澗、三十六岩、七十二峰仙居秀色,具野、奇、清、逸、幽之美。屹立其間的九龍山道觀晨鐘暮鼓,早在唐開元年間(公元717——742年)即建祠修觀,唐德宗時(公元780年前後)便築有宮殿五座,待到明永樂初年,順應天下尊奉真武大帝的潮流,更是造就數百座殿宇,二十多處亭台、樓閣、宮觀、殿堂,遍布曲溪、幽壑、絕頂,可謂肇始於唐,初興於宋,發達於元,鼎盛於明,光大於清,民國初年,香火依舊興旺……歷千年春秋,九龍觀遭狂風暴雨而不剝蝕,受驚雷閃電竟未損毀,致使宏偉的道觀被譽為 「湘西北道家第一觀」。

借農曆九月初九為真武大帝得道升仙的吉日(農曆三月初三為其誕辰之日),我隨四方進香、卜卦、朝聖的遊客,在九龍山尋幽、探勝、問道,轉過九龍觀牌坊後,不覺走近龍潭溪上懸崖嶺頭的真武殿。

佇立廟門前,但見朱檐碧瓦,琉璃生輝,殿前松柏掩映,花草馥郁。假若大霧瀰漫,我也許會騰雲駕霧如神似仙了。

走進殿門,真武大帝著十二章紋帝服,端坐於殿堂之上,作視察三界狀,威嚴,莊重。左侍拘謹恭順的捧冊金童,右立嫻雅俊逸的托印玉女,專替真武記錄三界中的善惡功過;擔當護衛的水火二將,執旗捧劍,拱守兩廂。龜蛇合體演變成「玄武」,成為鎮守九龍山的水神。

水神玄武隱喻著與帝王們延續千年不可分割的祈雨緣分。真武殿是他在人間的居所,高坐在山崖之頂,傾聽眾生的祈禱,臉上隱現慈祥的微笑,眼底俯瞰著蒼茫群山。

揖別真武,心頭默誦著「玄聖威靈真宰陰陽萬邦協和民安樂,天人共仰武震乾坤七日妖氛盡蕩平」 的楹聯,不覺走近彷彿蛟龍出水騰空橫跨在龍潭溪上的飛虹橋頭。你,是否引渡來來往往的香客從凡間到達仙境呢?事在人為,休言萬般皆是命;境由心造,退後一步自然寬。此時,陣陣山風從橋上吹來,潺潺流水在墩下流去。溪穿亂石,飛懸巨岩,水入深潭,時而急流穿澗,跌為懸泉;時而靜水繞林,霞霧生煙。溪上斑駁的柏姿隨著陽光的照射,清晰如畫地印在碧波上。松風吹拂,漣漪輕盪,樹影散亂,游魚逐浪,別有一番妙趣。 「八九遠相吞溪山隱約都成世界神仙自桃花流出,魚龍今又變雷雨紛拿定有精靈恍惚隨雲氣飛來。」這正是——神聖顯赫四方景仰,時雨滋潤五穀豐登。

走過飛虹橋,接踵而至的便是半山腰上從碧空降落的天梯。

天梯分為左右兩條,中間高卧一通巨碑,在碑頂最為壯碩的神龍的率領下,也分左右盤踞著八條栩栩如生的小龍,似乎在爭奪、守護著一顆渾圓、碩大的明珠,也許是一輪放射溫暖的太陽——如果沒有它,群龍就會高飛遠走回歸在德山腳下老龍潭裡。自古相傳,此山神龍井曾棲有十條斬妖除魔的巨龍,名叫「十龍山」;忽一日,一條嫌陽氣太盛的雌龍飛走,從此這座山更名為「九龍山」,飛走的雌龍獨居在較遠的山頭上,那座帶來福祉的山便叫「飛龍山」。

在天梯上攀登,宛若在一條蒼龍的脊背上爬行,令人心生惶恐。

我只好斜倚在欄杆上小憩。此時太陽西斜,千萬條金光散落在群山之間。我的目光從峽谷抬起,順著天梯鎖定在三清殿上。突然,一片金光在金殿屋頂上閃耀,金殿顯得是那樣的崇高、明亮、神聖。在那一瞬間,我感受到的不知是震驚、詫異,還是感動!也許,金殿使信仰者的心靈由信念升華出崇拜之情,金頂是一種超凡入聖的大美、至美,仰望金頂,喚起人們的崇高、敬仰和神聖之感。

攀爬在天梯之上,方能體會登峰的艱難和金頂的神聖,也終於拾級而上的登到天梯之頂。

迎面的三清殿巍峨矗立,直插雲霄。三清殿聳峙在險峻的林壑之巔,常年被雲霧潤澤變得靈動而神秘。在道教故事中,這裡是天宮與人間的分界處,常有仙人神遊於此,風、雲、雨、雪都願意在此停留。

三清殿兩側分別築有鐘樓鼓樓,上為懸山式勾連前後卷棚頂,前檐和兩側有昂嘴、龍鳳等雕鏤裝飾,周圍斗拱交錯,四角鐵馬叮噹。主殿為圓山式歇山頂,殿外檐際,懸盤龍斗邊餾金牌額。繞過香爐,台階由巨大的條石依山就勢壘砌而成。在仙宮之門前徘徊,「九龍吐水溪壑奔騰百川東去通千派,三山煥瑞雲霞縹緲萬里西來第一山」 的殿聯迎面高懸。此刻,來自金頂的陽光讓人感到從未有過的溫暖和幸福。

步入殿內,香案上,幾柱香火幽幽燃燒,繚繞的香煙飄散出清淡悠遠的馥郁。大殿內部彩繪著四梁六柱,四角斜樑上飾垂花或壽桃,樑柱接榫處雀替飛翔,使兩側殿壁上降龍、伏虎畫像生動起來。神壇上方高懸「金光妙相」四字匾額,藻井上懸掛一顆鎏金的明珠,人稱「避風仙珠」,以保證殿內神燈長明。

這就是仙界!仙界是無數道徒冥想中的聖境,從最初的欲界六天到元始天尊居住的最高的大羅天,仙界里由低到高共有「三十六天」;皇帝是九五至尊,三清殿彩繪神龕供奉塑著金裝的玉皇大帝,包括玄武、真武大帝,頭上戴的桂冠上飄著九條冕旈,象徵著極尊的地位。

「視不見聽不聞妙哉希夷含玉清上清太清之旨,知其訣觀其穹湛然沉靜為天道地道人道之宗。」眼觀殿堂之上懸掛頗富深意的黑底金字妙聯,跪在神與人溝通的聖地,摒棄凡塵雜念,我口中喃喃,用虔誠之心奏出最美的樂曲,向神靈許下心中的祈願,也許會感動神靈消災降福吧。

邁出殿堂,躑躅在仙宮門外,守望著心中的那一份神聖。

在玉皇樓,巧遇住持李嘉志道長和幾位道士,在用誦經聲向神靈訴說內心的虔誠。據說李道長在九十八天的昏睡中,反覆夢見玉皇大帝惠賜給她一根普度眾生的玉針。大病不死的李道長於一九八一年在九龍觀舊址自費結廬,用艾灸為信徒治病,並遊歷衡山、武當山、白雲觀等地宮殿,後在南嶽受戒,回山後,一邊修鍊傳道,一邊築堂造觀,李道長便從多年前俠影仙蹤的想像進入晨鐘暮鼓的現實,相守著一份清貧和寂寞,她希望在道的世界中獲得一種平和的心境和看待世界的智慧。因為這座巔峰上的殿堂或許意味著道教的高遠至境,在與天相接的絕頂修身問道才是最終的理想——誰不想追求長生不老嚮往永恆的逍遙呢?

落日餘暉中,徘徊在三清殿雄踞九龍脊背的台階上,遠眺凌空傲立的七十二峰,彷彿眾星捧月般朝拱九龍主峰,九座山脈宛若九條青龍向著東方蜿蜒舞動,給人以雄偉、磅礴的飛騰之感。在飽經五百年風霜的老楓峻然獨立的鎮龍關,留存著賀龍奮筆書寫的手跡。那是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七日,賀龍、蕭克率領紅二、六軍團打敗國民黨第十軍羅汝疆的第三十四旅,有力的配合了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浯溪河大捷」後,賀龍率部重返湘西,途經九龍山賞觀千峰疊翠,喜聞山中古剎鐘聲,不禁豪情萬丈,縱身登上倒懸的峭崖,抽出隨身的佩劍,在絕壁上鐫刻出遒勁、剛健的四個大字——「江山如畫」的珍貴墨寶與道長存。

九龍山水與元帥題詞和道經故事巧妙融合,這些或在山坳之旁或在絕壁之上的宮、殿、樓、台、亭、閣恰到好處地融入了峰、巒、坡、崖、澗、嶺之間,構成仙山瓊閣的意味,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化境。

從山腳象徵「人間」的建築到山腰的「仙境」,再到山巔頂峰所代表神權皇權的「天國」,自兩千五百年前《道德經》的流傳,便有信徒們不遠千里萬里前往聖地共祈太和。他們仰望追尋的並不是這些肉眼所看到的巍峨殿堂,而是盤桓在他們靈魂深處的那份對先人的崇敬和對自然的禮讚。

走在下山的幽徑上,遠處村舍里的一縷縷炊煙正在裊裊升起。雖然金秋已不是碧桃開花的時令,在九龍山卻遇上了桃開二度的奇蹟——崖邊橫斜的桃樹上,一枝枝花苞正在吐艷,這真是幸運的吉兆!

作者簡介

解黎晴,桃源土著。先後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農民日報》《工人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婦女報》《人民政協報》《中國文化報》《中國文物報》《中國旅遊報》《中國電視報》《中國新聞出版報》《北京日報》《天津日報》《湖南日報》《新疆日報》《羊城晚報》《北京晚報》《新民晚報》和《人民文學》(增刊)《詩刊》《民族文學》《江河文學》《大地》《綠葉》《文化月刊》《飛天》《峨眉》《華夏散文》《散文天地》《散文詩》《散文詩世界》《朔方·散文時代》《青春》《青年作家》《青年文學家》《楚風》《歲月》《伊犁河》《文藝生活·藝術中國》《星星·散文詩》《芒種》等380多家報、刊、出版社發表1500多篇(首)作品。亦有作品相繼在台港澳及海外付梓並被《散文選刊》《黨政幹部文摘》《文摘報》《中國剪報》《少年文摘報》《寫作報》等轉載。另有數十篇作品自然編入《首屆世界華人遊記徵文大賽精選集》《中華散文精粹》《長江中游旅遊文化》《奇哉張家界》《〈讀者·鄉土人文版〉十年精華文叢之旅食天下》《<散文百家>十年精選》《知味——北京晚報「知味」年度文章精選》等全國性的選集選本。曾48次獲全國及省市級文聯、作協和《人民文學》《中國作家》《中華散文》《青年文學》《鴨綠江》《散文百家》《長江文藝》《地火》《文學報》等舉辦的全國性的文學獎。系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散文詩學會會員、中國鄉土詩人協會會員、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

主辦單位:《芙蓉國文匯》《品詩》

協辦單位:《青年文藝周刊》

主編:陳智鵬(蕭逸帆)

副主編:應永

編輯:安瑞剛 王建雄 胡拮 心森

第三屆「芙蓉杯」全國文學大賽徵稿

投稿作品必須原創首發,拒絕一稿多投,所有原創作品都將受到原創保護。

所有的來搞,我們都會認真審核,入選作品會擇優在《品詩》公眾號上發表,並有機會入選《芙蓉國文匯 》第七卷一書。沒有選中的稿件,我們也會及時回復,不要氣餒,歡迎再次投稿。

徵稿要求:

題材和體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說話,發掘新人,鼓勵創新。請投稿之前仔細核對錯字和標點符號,否則一概不予入選。

投稿格式:郵件標題為《芙蓉國文匯》第七卷+姓名+作品名。內附上作品、姓名、電話、通訊地址、郵箱、100字以內的個人簡介。

詩歌5首以內,總行150以內,組詩100行以內(舊體詩詞5首以內)。

散文2篇以內

微小說3000字以內

支持媒體:

《品詩》公眾號、中國互聯網文學聯盟官網、5星文學網、5星文學社、5星微博(作家自媒體平台)、5星文學網官方微博、5星文學網官方博客、5星文學網微信公眾平台、5星詩詞網、青年文學網、青年文學論壇、中國作家論壇、獵焦網、四川文化網、中國士兵網、探險號、星聞娛樂網、71大眾網、普寧文化網、鳳舞九天文學網、秋月文學網、草根文學網、人人文學網、瀟湘文化網、中國詩歌流派網、智孚眾籌工作室、徵文網、中國原創文學網、江山文學網、一起問道、文學博客網、90後文學網、隱園。

歡迎更多的機構和文學網站參與《芙蓉國文匯》的合作,支持媒體持續更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詩 的精彩文章:

詩歌大賽專欄—《10萬元 「聞一多」 杯全國詩詞大會徵稿啟事》

TAG:品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