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華史記?華裔人物:拉露/珀麗-從淘金谷到名人堂

美華史記?華裔人物:拉露/珀麗-從淘金谷到名人堂

請關注「美華史記

公眾號:美華史記

書寫歷史,教育公眾,捍衛法制,維護斯文

美華聯盟:美華歷史寫作組

作者:水文 (Zhida Song-James)

Title Historical Record of Chinese Americans |Chinese American Figure: Polly Bemis/Lalu Nathoy – The Matriarch on the Rugged Salmon

(Please read English abstract at the End of the article)

第一次從地圖上看到Polly Creek這條溪流是在查核賽門河(Salmon River)流域邊界的時候。溪水從愛達荷州中部陡峭的崇山峻岭中穿出,直下2000 多英尺,泄入蜿蜒曲折的賽門河。賽門峽谷山高水險落差很大,船隻只能順流而下,所以有了「一去不回」的名聲。至今沒有公路可以抵達Polly Creek。在如此遙遠的地方的這條溪流,怎麼會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女性名字?

這條溪水得名於Polly Bemis–珀麗-白敏斯。 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沒有想到這是一個中國女人。她有什麼樣的故事?美國大地千家萬戶、千山萬水,為什麼這條溪水以一個中國女性的名字命名?

1921年,一個名為Eleanor 「Cissy」 Patterson的女新聞工作者 (她也自稱為Countess Eleanor Gizycka) 雇了一條船沿賽門河順流而下。經過幾天河上的暴晒和單調的食物,她驚喜地發現河邊有座小農莊,更出乎意料的是農莊有位來自中國的女主人珀麗。Patterson是第一個訪談珀麗並將她的故事介紹給外界的人 [1]。

1979年,一本關於珀麗的書出版,書中介紹了她在愛達荷州的生活經歷,作者是一位出色的愛達荷歷史學者Sister Mary Alfreda Elsensohn [2]。

受這本書啟發,一位有著中國血統的女作家Ruthanne Lum McCunn(林露德)來到賽門峽谷,走進河邊珀麗生活過的Warren小鎮和賽門河邊她的農莊小屋,走訪曾接觸過她的當地人及他們的後代,出版了她稱為傳記小說的著作《千金》[3] 。此書後來被譯成包括中文在內的六種文字,書中的故事還被拍成了同名電影,於是更多的人知道了珀麗的名字。

所有這一切都使珀麗成為愛達荷州甚至美國西北部最著名的華裔女人。她的故事出現在書籍、電影、兒童讀物和教材中[4],但是人們至今不確知她的中文名字, 出生地, 甚至連出生年月都有1849 和1953 兩個版本 [5]。現有的歷史文獻大多是根據對她本人及朋友做的訪談記錄,在細節上經常有互相矛盾之處。本文以歷史資料為基礎主要介紹她傳奇性的經歷,她的勤勞、善良、樂觀和堅韌,而不對細節進行詳細考證。

初到金礦小鎮

珀麗生於中國北方的一個農民家裡。具體地點不詳,只知道是在某條河流的上游,當地生活艱難,盜匪叢生。文獻中記載她的原名音譯為Lalu Nathoy[6][7]。連年旱災使她父親陷入貧窮,為了拯救全家人不得不將她賣了換取下一季種地用的種子。歷史資料中沒有她在中國生活的具體記錄,她接受過的幾次訪談中對於自己如何來到美國的說法也有不同。她曾提到上海,也提到來美國以後被一個老婦人以2500美元的價格轉賣,曾從波特蘭乘船沿哥倫比亞河逆流而上,最後在1872年跟著馬幫來到愛達荷州金礦營Warren』s (現名Warren),她的買主是一家華人開的「沙龍」(Saloon)老闆Hong King。當地人叫她「珀麗」。西部小鎮的沙龍常常同時有幾種功能:酒館、賭場、妓院、娛樂場所、槍手聚集之地。珀麗身材嬌小,相貌秀麗,很可能是作為妓女買來的;但是絕大多數後來接受採訪的人都說她從來沒有做過妓女,而是沙龍老闆個人佔有了她。即使那些認為她曾從事過女人最古老的職業的人說到她的時候,也用尊敬的語氣。她在沙龍里做接待侍應等工作, 也不時陪客人玩牌跳舞。Warren地方有說廣東方言的華人礦工,來自北方的珀麗與他們語言不通無法交流,所以也就不大來往。這期間她結識了另一家沙龍的老闆Charlie Bemis。

圖一:珀麗坐在自家屋前。圖片取自[6]

Charlie Bemis 原籍康涅狄格州,原本是個做首飾的手藝人,隨父親Alfred來到Warren淘金。他父親淘金成功,Warren最富的產業就是以他父親命名的。Charlie 喜歡音樂,會拉提琴,卻沒有做礦工需要的強壯身材;有些懶惰邋遢,對體力活不感興趣。1870-1880年間以開沙龍為生。他自己是賭場上的一把好手,同時也以賭得誠實聞名。大膽、一手好槍法、白人身份使他經常能管住在沙龍中鬧事的人。他對珀麗一見鍾情,珀麗在沙龍中遇到醉鬼找麻煩的時候Charlie常常站出來保護她,有時候她就直接逃到Charlie處躲起來[8]。有一種廣泛流傳的說法稱珀麗是撲克新娘:Charlie用自己的住所及現金做賭注,和 Hong King的珀麗加金塊對賭。結果是Charlie贏了,得到了珀麗,還給她自由。這個故事沒有可靠的證據[9],但事實是 1880 年時珀麗已離開沙龍與Charlie同居。根據1880年的人口普查資料,珀麗的職業是女管家,婚姻狀態是寡居[10]。這個證據表明她自認是Hong King的妾,但沒有做過妓女。

圖二:轉載自[26], 公共資源。

西部礦城中女管家職務通常是管理一個提供食宿的客舍。珀麗經濟獨立,自己經營客舍和洗衣房。沒有人教過珀麗廚藝,她就是靠看別人怎麼做飯學來的。她回憶說曾有住客抱怨咖啡味道不好。第二天早上她舉著一把廚刀走進餐廳問客人:誰說我的咖啡不好喝?珀麗的住客並不都是礦工,也包括政府測量員、郵遞員等,很多人後來成了她的朋友,以後還一直保持來往。Bortha Long是她最好的朋友之一。冬天滿地深深的積雪都擋不住她們互相看望。1887年5月,Charlie的住屋著火,幾乎燒得片瓦無存。9月他重新蓋了一座房屋。1889年Charlie擔任了當地的副治安官。同年9月他捲入一場由賭博引起的槍戰,子彈打到他臉頰上,打碎了顴骨。離Warren最近的醫生Dr. Bibby在幾十英里以外的Grangeville,等到醫生騎馬趕來,Charlie看上去已經快不行了。醫生盡最大努力找到了半個彈片和多片碎骨,小心翼翼地鉗了出來。他認為Charlie的現狀不能支持繼續手術,也擔心子彈造成的血液中毒最終還是會奪去Charlie的生命。醫生走後珀麗堅決不肯放棄,她用自己鉤花邊的鉤針繼續清理了Charlie的傷口,洗凈糊上草藥。效果真是神奇,幾周之後,Charlie就可以坐起來,能自己穿衣服。珀麗繼續耐心地照顧他,終於找到了最後一片嵌在脖子後面的子彈碎片,用剃刀割開傷處取了出來[11]。

同一年裡,住在Warren的另一個中國女人去世了。一直到1924年珀麗到Boise觀光才再次見到中國女人[12]。

US狀訴珀麗-白敏斯

1892年通過的Geary法案要求所有合法進入美國的華人隨身攜帶政府發的身份證件,違反者將被遞解出境 [13]。Charlie和珀麗都知道珀麗是被走私入境的,雖然已經同居多年,兩人都覺得只有結婚才能使珀麗獲得合法身份,於是他們於1894年8月13日在Warren登記結婚。結婚證書上珀麗的名字登記為Polly Nathoy。和西部很多州一樣,愛達荷也禁止白人與其他族裔通婚。但是1894年實行的法律中指明不得與白人通婚的族裔中並不包括華人;主持婚禮的白人法官A.D. Smead自己就娶了一個印第安女人。當1921年州法改變,將「蒙古人種」也包括在不得與白人通婚的範圍之內時[14],珀麗早已在賽門河邊做了二十多年白敏斯太太(Mrs. Bemis),沒有人為此事去找他們麻煩。

圖三:1894年珀麗結婚時的照片。以後這張照片的截圖也成為她身份證上的照片。轉載自[26], 公共資源。

1896年5月,珀麗等50名愛達荷華人一起被捕,起因是他們沒有合法的居住身份證明,主審U.S. v. Polly Bemis一案的是US 巡迴法院愛達荷區法官D.A.Hall。50名華人請了同一位律師D.Worth。他在辯護中說:1895年冬天大雪封鎖了深山中礦城與外界的通道,春天下雨融雪,道路還是不能通行;因此負責辦理有關手續的政府官員一直沒有能按照原定的計划進山。這些華人無法登記得到居住身份證,所以不應該視為犯罪。當時法律要求必須有白人為珀麗作證。她的證人說珀麗是一個和平守法的「Chinaman」,在愛達荷從事洗衣業已有十年,從未觸犯過法律。法官接受辯方證據,判定所有華人無罪[15]。據此判決,政府給他們每個人補發了居住身份證,上面記載1896年時她47歲。

圖四:1896年珀麗立案的法庭記錄,轉載自[15]。

賽門河上的珀麗農莊

婚後白敏斯夫婦在Warren 鎮外登記了一塊地的礦產權,又在離Warren 17英里的賽門河南岸圈了兩英畝大的一塊地,蓋了一座兩層的房子住下來。愛達荷法律准許華人擁有礦產,但是不能擁有住家地產。他們的礦產權保證珀麗可以合法地住下來。每年春天Charlie和珀麗都到礦產地去干點活表示他們仍然在繼續「開礦」,以滿足維持礦產權的要求。珀麗非常勤勞,她在山坡上開闢果園,種梨樹、櫻桃樹、李子樹、栗子樹,也種葡萄、西瓜、紅莓黑莓。她有牛有馬,養雞養鴨,養過一群小知更鳥,甚至還養過一隻成了孤兒的小美洲獅。她在房子周圍開墾荒地,建了一個大菜園。種菜種瓜種土豆種玉米甚至還種草藥。在這個家裡Charlie擔任不同的角色:珀麗在菜園裡除草,他會對著她和地里的大頭菜拉琴;他招呼珀麗看螞蟻,珀麗叫他學習螞蟻的勤勞,把燒壁爐用的木柴搬到屋裡去。

Charlie的主要任務是到Warren去賣自己農莊生產的蔬果,照顧沙龍的生意,間或也受邀給舞會伴奏。珀麗喜愛河邊的生活,她是釣魚能手,每天下午三點準時到河邊釣魚,還常常和Charlie一起出去打獵。珀麗眼力好,負責發現狩獵對象,Charlies槍法好,負責射擊。他們夫婦都好客,天氣好的時候常有從鎮里到河邊來看他們的朋友,有時候也在這裡賭一場。臨走總是帶著珀麗給他們以及給鎮里其他朋友的蔬菜糕點滿載而歸。此外Charlie 經常搖船送路人過河從不收費,他家很快成了一個方便的小渡口。漸漸地他們的名聲在河上傳開,船長帶著從上游乘船而下的旅遊者到他家做客,享受船上吃不到的新鮮蔬果,也享受珀麗熱情周到的招待和幽默機敏的談吐。因為水土不服而生病的人更是能得到珀麗的悉心照料。眾口相傳中「白敏斯農場」很快就變成了「珀麗那個地方」。1911年政府派來測量隊繪製這一帶的地圖,從此穿過白敏斯農場的一條溪水就有了一個美麗的名字:Polly Creek – 珀麗溪。[16]

圖五:馬是珀麗和Charlie外出的交通工具,轉載自[26, ]公共資源。

1904年Warren 的商業街上起了一場大火,Charlie 的房子和沙龍都被燒毀了。以後他就不再常來鎮里,在河邊過著平靜的生活。他們並不完全孤獨:河對面有一家史密斯/威廉姆斯農場。在附近擁有礦產的德裔移民Charles Shepp經常到那裡買東西,就此認識了白敏斯家。1909年農場轉手給Shepp 和他的年輕朋友Pete Klinkhamer, 珀麗家和他們成了經常來往的鄰居:兩個男人到珀麗家買蔬菜買雞蛋,珀麗請他們一起過感恩節,臨走還給他們打包她做的的糕點、泡菜;Shepp木工手藝很好,常幫她家做木匠活。更重要的是河北岸有條比較好的路。每個冬天到來之前他們幫珀麗家備足麵粉、咖啡等過冬所需的食品,由Pete 騎馬到Grangeville去購買再運到河邊,翻山越嶺來回需要六天時間。以後Shepp架起了過河的電話線,隔河而居的朋友們每天都可以通話聊天。不久又將電話線連到山外,從此大雪封山的日子裡他們也不再與外面的世界隔絕。兩家還經常聚在一起聽收音機,聽聽天氣音樂脫口秀,也了解天下大事。

Charlie身體一直不怎麼強健,1921年當本文開始時提到的Eleanor「Cissy」Patterson來到珀麗農莊的時候,Charlie已經染上肺病卧床不起。Shepp的日記里多次記錄到他們過河幫珀麗犁地、砍灌木、割草等。1922年八月珀麗家的房子起火,珀麗竭盡全力在Shepp的幫助下將Charlie救出,等外出的Pete也趕到的時候,一切都燒光了,他只救下了一群雞。此後,Charlie和珀麗在Shepp 農場住了兩個月直到10月29日Charlie逝世。Shepp 和他的朋友一起將Charlie安葬在自己的農場里。Charlie安息之處座北朝南,背靠山坡面對大河,現在仍然在那裡[17]。

走出深山看世界

Charlie的去世對珀麗是很大的打擊。他們相識已經近五十年,遠離人群在河邊相守也已經有二十多年。現在一切都失去了,只剩下年近七十的珀麗自己。Shepp和Pete兩個獨身男人不能繼續將珀麗留在他們的農場。這時Warren還有華人居住,也還有Charlie的老朋友。兩個男人覺得送她到Warren 是最好的辦法。他們把珀麗所有的物品裝在馬背上,還裝載了土豆、瓜菜等食物,Pete 送她到Warren,給她找到一間小屋安頓下來。珀麗幾乎不認識1904年火災後重建的小鎮了,當年的孩子都長大成家,卻還記得她。珀麗自己沒有孩子,但是非常喜歡孩子,孩子們也很容易親近她。這一帶人口分散,住在遠處的家庭只能把到學齡的子女送到Warren來上學,寄宿在親友家裡。珀麗就有這樣一個小朋友: Gay Carrey。Gay家在賽門河南汊,哥哥Johnny來上學時住在旅館裡。年紀小的妹妹和珀麗住在一起。珀麗照顧她生活,Carrey的父母提供日常所需,哥哥Johnny常來幫珀麗做些雜事。Shepp 也沒有忘記珀麗,雖然他知道珀麗不識字仍然不時寫封信說說河邊的情況,他知道珀麗一定能找到朋友讀給她聽。

第二年夏天,Shepp的弟弟妹妹來看他,回去的時候他們繞行Warren見到珀麗。和他們一起,珀麗第一次乘坐汽車來到Grangeville,住在老朋友家裡。在這裡愛達荷郡獨立報(Idaho County Free Press)對她做了訪談。她回憶起當Warren開辦學校的時候,得掙錢養活自己不能去上學。她指著自己的頭說:上帝給了我頭腦,我一直都在學。人們也紛紛來看這位身材矮小、體重不到100磅,穿著簡單樸素的衣裙,灰白頭髮的老太太。珀麗充分享受城市的便利:她配了眼鏡、看了牙醫,還隨朋友們去看了火車。司機聽說她是第一次見到火車,特別讓她上了機車頭看鍋爐里的熊熊烈焰,了解動力是怎麼產生的。在這裡她有生以來看了第一次電影。珀麗非常高興,說這是50年來最快樂的幾天,也許明年會再來。1924年夏天,珀麗第二次出行。這次是32年前她客舍里的住客Jay Czizek夫婦帶她到州府Boise觀光,住在Idanha飯店。在這裡她第一次看到樓房,第一次乘坐電梯,第一次乘坐街車,又看了一場電影。現在的珀麗已經有了名人效應;更多的記者,更多的訪談。她說Charlie生前曾說他們有生之年不會看到鐵路,去年自己就已經看到火車。現在來到Boise又看到了五六層的高樓,街車走在路中間,人流熙熙攘攘,到處喧嘩。這些都挺好,可是看太多就不行了。關於對於城裡時尚的看法,她說衣服式樣不錯,卷頭髮實在沒什麼意思[18]。

重歸賽門河

珀麗的心仍然在賽門河上,只有那裡才真正是她的家。一天早上Shepp發現對岸像是升起炊煙,趕快和Pete一起划船過去查看,發現是珀麗回來了。她步行了十七英里回到河邊上只剩下雞窩的家。她要求兩個男人給她重建房子並且照顧她的餘生。作為回報,以後珀麗農莊就歸屬他們。兩個男人同意了並且很快就開始動工。房屋還是建在原來的舊址上。1924年十月初房子蓋好,Shepp 到Warren接珀麗來看新居。接著Shepp給新房子裝了爐子,做了床鋪桌椅,重新架了電話線,Pete貯備了過冬燒的木柴。冬天來臨以前珀麗搬了進去。Shepp和Pete繼續裝修改進珀麗的房子:安裝地板、修窗戶、建柵欄,繼續負責干所有的重活。按照當時的法律,雖然珀麗作為Charlie Bemis的遺孀可以繼承他的遺產,華人不得擁有住家地產的外國人土地法(Alien Land Law)卻限制了她,不能保存他們夫婦胼手胝足開闢出來的這片家園 [19]。轉手給可靠的人也許是無奈中最聰明的辦法。珀麗仍然繼續種她的菜園,間或也騎馬或步行出去逛逛。附近的礦工仍然來買菜,她也經常把多餘的菜送給他們。見過她的人說她依舊頭腦清晰,仍然活得生氣勃勃。

圖六:珀麗小屋。原照:Priscilla Wegars, 轉載自[27], 感謝作者提供公共使用。

河兩岸的鄰居繼續保持著每天通電話的習慣。隨著珀麗年事愈高,Shepp和Pete把每天問問珀麗過得怎麼樣作為他們實踐允諾,照顧珀麗的一種方式。1933年8月6日珀麗沒有接電話,他們過河去看,發現珀麗倒在地上神志不清。這裡離醫院很遠,他們用電話通知了治安官,然後把珀麗放在馬背上,沿著崎嶇的山路向Grangeville方向出發。治安官派來的護士和急救車最遠只能到達一個廢棄的礦址War Eagle Mine,他們把珀麗送到那裡,由急救車將珀麗送到Grangeville的醫院。整個旅途用了九個小時。珀麗的生命力十分頑強。雖然她不能起床,每當聽到兒童的聲音,她的眼睛裡就會閃現出興奮的火花。人們知道她的生命快要走到終點了,紛紛來看她,向她告別。其中有帶著孫子的老朋友Bortha Long,也有幾十年前只在她的客舍里吃過一次飯的Frank McGrane。小學的老師帶來了整個班的學生,給她送來又一次微笑的機會,也讓孩子們記住這位傳奇人物 。

1933年11月6日,珀麗在Grangeville逝世,享年八十歲。她曾說過她希望埋葬在賽門河峽谷,在Charlie的身邊。但是11月高山上已是冬天,道路艱難,Shepp 和Pete沒有辦法及時趕到。在葬禮上Grangeville市議會成員為她抬棺,安葬在Prairie View公墓。

1936年Charles Shepp 逝世前將自己所有的一半珀麗農莊遺贈給Pete, 同年Pete完成珀麗農莊產業的登記。他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將珀麗的遺物捐獻給了St.Gertrude』s 博物館,並將珀麗的生平詳細講述給負責博物館的歷史學者修女Mary Alfreda Elsensohn。於是產生了第一本記述珀麗生平的書籍。1970年Pete逝世,他的繼承人在珀麗的墓上立了一塊碑,生卒年月為1853年9月11日至1933年11月6日。

1980年代, James Campbell重修了珀麗的房子;在他的大力推動下建立了紀念館,並將珀麗的遺骨遷葬回到賽門峽谷,安息於農庄的土地上。愛達荷歷史協會提名珀麗-白敏斯農莊作為歷史紀念地。1987年聯邦內務部認定珀麗的房屋為愛達荷州歷史遺產。在紀念儀式上,愛達荷州長Cecil Andrus宣稱「珀麗-白敏斯是愛達荷州中部寶貴的歷史遺產中的一部分,她是崎嶇的賽門河峽谷中最早的開拓者」[20]。 1988年珀麗-白敏斯農莊正式登記為國家歷史紀念地。1996年珀麗成為愛達荷州名人堂的一員。後來Priscilla Wegars博士在愛達荷大學專門開了包括田野考察在內的一門課:珀麗-白敏斯的世界[21]。

未解之疑 —— 她從何處來?

熟悉中文的你一定會問:Lalu Nathoy(拉露-娜索伊)完全不像中文名字,她真的是華人么?她是華人,但看看她臉上高聳的顴骨,不像是漢族。

雖然在1880 年人口普查中珀麗的出生地列為「Pekin」,研究者並不認為這是她確切的出生地,而是由於當地普查員對中國的知識有限,使用了Pekin代表中國北方以簡化記錄 [22]。《千金》一書的作者Ruthanne Lum McCunn 曾聯繫此書中文譯者,試圖通過珀麗原名Lalu Nathoy追尋到她的家鄉和族裔。根據北京大學研究蒙古及東北亞民族的學者黃友圖(Huang Youtu音譯)的解釋,Lalu 有雙重含義:伊斯蘭或長壽。依據珀麗的名字、外貌和關於她家鄉生活的零散史料,他判斷珀麗原籍是中國東北部的蒙古族或與其相近的少數民族,特別提到可能是達斡爾族人[23]。進一步對比達斡爾人的居住環境、生活方式與珀麗的經歷:她與Warren其他來自廣東的華人之間的疏遠,她很快適應愛達荷環境特別是寒冷的冬季,她對農莊生活和戶外漁獵的熱愛,她的熱心助人好客豪爽,似乎都可以看到達斡爾族血統留下的印記。

十分湊巧,筆者曾經在中國最大的達斡爾族聚居地莫力達瓦旗居住過,也曾在賽門河上游蜿蜒曲折的山谷中穿行。這兩處地方的自然環境確有很多相似之處。特別是長長的夏日黃昏中北方蒼茫的山林河流,的確給予筆者似曾相識的感覺,激起對莫力達瓦的回憶。為了進一步揭開謎底,筆者向母語為蒙古語和達斡爾語的學人求助,詢問Lalu Nathoy是否近似他們本族語言中女孩的名字,得到的是否定的回答。達斡爾族朋友特地指出:按照達族傳統,家庭中女孩的地位比男孩高,不會有賣女兒的情況出現。還舉出珀麗曾經纏足作為另一個否定珀麗達族身份的證據:蒙族和達族的女孩都從來沒有纏足這種傳統。

也許我們永遠不會知道珀麗到底是誰,也不知道珀麗的家鄉究竟在中國的哪個角落。但是珀麗給我們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歷史遺產。她沒受過教育沒有文化,完全靠在與人交往中學會英語。她生活的自然環境極為嚴酷,一切都要靠自己動手。在她生前,華人女性遭到種族、性別的雙重歧視,社會地位低下。她走過的每一步都可以說是披荊斬棘。最令人敬佩的是她完全打破了人們對華人的成見,獲得周圍人們的普遍尊重。在當時排華盛行的年代,當地有人曾為她辯護說「她是有黃皮膚,但是金色外套里包著白人的心」 [24]。 儘管語言中明顯呈現出白人種族優越感,想表達的原意卻是對珀麗的肯定。她逝世近半個世紀以後的1987年,在珀麗紀念館開館儀式上她的朋友Fred Shiefer十分肯定地說:珀麗一直都是我認識的人中最好的人。像她那麼好的人以後也很難再有[25]。州長Cecil Andrus本人的致辭更是明白無誤地高度評價了她作為拓荒者對愛達荷州的歷史貢獻。

注釋與參考文獻:

1. Countess Eleanor Gizycka:Dairy on the Salmon River Part II, Field and Stream, June 1923, 187-188

2. Sister M Alfreda Elsensohn:Idaho County"s Most Romantic Character: Polly Bemis,Cottonwood, Idaho: Idaho Corp. of Benedictine Sisters. 1979

3. Ruthanne Lum McCunn: Thousand Pieces of Gold.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Design Enterprises of San Francisco. 1981

4. Katy Fry:Polly Bemis, Pedagogy, and Multiculturalism in the Classroom, in CLCWeb: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10.2,2008 https://doi.org/10.7771/1481-4374.1352

5. Ruthanne Lum McCunn: Reclaiming Polly Bemis: China』s Daughter, Idaho』s Legendary Pioneer, in: Frontiers: A Journal of Women Studies 24(1), 2003 p77-100, 96

6. Ruthanne Lum McCunn Webpage: http://www.mccunn.com/PollyPic.html

7. Gold Rush Days Ghost Towns Warren, //idahoptv.org/outdoors/shows/ghosttowns/warren.cfm

8. McCunn,2003,79-80

9. Kathleen Prouty: Charlie and Polly Bemis in Warrens,USDA Forest Service Payette National Forest, Heritage Program, July 2002

http://www.secesh.net/History/CharlieandPollyBemis.htm

10. U.S. Census, Washington (Warrens) Precinct, Idaho County, Idaho Territory,1880

11. McCunn,2003,82

12. Priscilla Wegars: Polly Bemis, Lurid Life or Literary Legend, in: Glenda Riley, Richard W. Etulain ed: Wild Women of the Old West, Golden, Colorado: Fulcrum Publishing, 2003, 45-68,51

1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ary_Act

14. Equal Justice Initiative A History of Racial Injustice

https://racialinjustice.eji.org/timeline/03-01/

15. Information in the case of U.S. v. Polly Bemis

https://catalog.archives.gov/id/298171

16. McCunn,2003,85

17. Wegars,2003,52

18. Ibid.,58-59

19. Thomson Gale: Alien Land Laws, 2008 https://www.encyclopedia.com/social-sciences/encyclopedias-almanacs-transcripts-and-maps/alien-land-laws

20. McCunn,2003,95

21. University of Idaho Community Enrichment Program, July 8-10, 2002 http://webpages.uidaho.edu/aacc/tour2002.htm

22. McCunn,2003,91

23. Ibid.,94

24. Wegars,2003,64

25. Ibid.,67

26.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Polly_Bemis

27.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Polly_Bemis_House

ABSTRACT

Polly Bemis, also known as Lalu Nathoy, was reputed to be the most famous Chinese woman in the Pacific Northwest. Born to a poor farming family of Northern China, she was smuggled into the US in 1872 and sold to a Chinese saloon owner in a mining camp, now Warren, Idaho. She was illiterate and, due to her different dialect, could not even communicate with other Chinese miners. Polly met Charlie Bemis who later became her life-long companion. By 1880, she had obtained her freedom and was running a boarding house. Polly and Charlie married in 1894 and moved to a place 17 miles north in the Salmon River wilderness. Together, Charlie and Polly Bemis filed a mining claim, built a house, cultivated a garden and an orchard, and hosted visitors from the town and river travelers at their ranch. In 1911 a stream flowing through the place was named Polly Creek. After their home burned down in 1922 and Charlie』s death two months later, Polly took the initiative to have her house rebuilt. She continuously lived by the river until three months before her passing away in November, 1933. With her pioneer spirits of courage, perseverance, and diligence, Polly Bemis overcame the extreme hardship throughout her life. She was a true trail blazer not only for settlers in the rugged Salmon River, but also for many Chinese American women. To recognize her unique and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Polly Bemis was inducted into the Idaho Hall of Fame in 1996.

感謝Marathon Ginseng對美華史記計劃的大力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華史記 的精彩文章:

TAG:美華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