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電影《起跑線》:印度教育的痛,為何在中國找到了共鳴?

電影《起跑線》:印度教育的痛,為何在中國找到了共鳴?

文/李金甫

由伊爾凡·可汗主演的《起跑線》4月4日在中國上映。這部電影早在中國上映之前,就已經在中國知識層火了。很多人在線看過這部電影,給與了非常高的評價。很多評價無關於電影本身,更多是為電影針砭時弊的勇氣所感動。

如果冷靜來看,這部電影所觸及的問題依然是老生常談,比《三傻大鬧寶萊塢》高明不了多少。這類商業電影的特點是,選題比較巧妙,切中了觀眾的痛點,但是又為了商業利益而不至於觸動太多人的利益,用喜劇的方式化解現實的尷尬。

拉吉夫婦為了女兒皮婭的教育問題傷透了心。為了讓女兒上好的學校,他們裝大款,到處求爺爺告奶奶等,所有的行為都有印度特色,既幽默又深刻。由於是典型的東方教育問題,所以中國父母都有同感。

印度父母對孩子教育的偏執,與中國父母沒有任何兩樣。由於中印都是人口大國,這就意味著教育資源不可能均等。所以,以教育為分界線,人類被分為不同的階層,從而不斷固化。這類選題本身,很容易讓中國父母找到共鳴。

然而,《起跑線》中所反映的事情,在文化上又有完全不同的特點。中國的特點是發展不均衡的問題,是可以通過調整結構,人為改變的。如,一個地方教育水平落後,是可以通過加大投入改變的。同時,中國在教育上的階層觀念非常淡薄,富人與窮人的孩子同桌的事情比比皆是。

然而,印度不同,印度的階層之間的問題,富人與窮人的問題,是種姓制度殘餘造出的。這個根源於種姓制度,而不是簡單的發展問題與結構性問題。這種強烈的階層意識,階層之間的固化與對立等,是根植於印度文化深處的東西,不是物質可以改變的。

中國與印度面臨的形式完全不同。一個中國富豪未必能讓自己的孩子進入中國一流學校學習。同樣,一筆巨額的資金完全可以改變一個地方的教育水平,與教育能力。即便是同樣有這樣一筆資金,在印度也是無法實現的。

中國與印度共鳴在孩子教育問題本身,而不是造出這些問題背後的原因。所以,這部電影能獲得中國人的認同,但是卻對中國人思考解決自身教育問題並無裨益。畢竟,兩種文化、兩種制度下,其實解決的辦法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仔細分析的話,印度更多是文化問題,其次才是發展問題;而,中國首先是發展問題,其次才是文化問題。這部電影的聰明之處是,放大了問題本身,在解決法方案上,向現實和正能量妥協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十立鋪 的精彩文章:

一年上三部電影,搭檔文章和包貝爾,這個網紅要逆天了
陳赫與張子萱迪斯尼公開秀恩愛,為何沒有被罵?

TAG:三十立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