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看看鎮原縣廟渠鄉黎明村的群眾是如何走上致富路的!

看看鎮原縣廟渠鄉黎明村的群眾是如何走上致富路的!

小康路上領路人

王玉發:「我家小康了」

餓過肚子,吃過紅薯干,7口人吃住在3孔窯洞里……提起以前的日子,黎明村王塬組村民王玉發的老伴趙秀霞不禁流下了淚:「女兒跟著我們吃了不少苦,出嫁時也沒住過這麼好的房子。」

院內已全部用水泥硬化,車庫裡停放著1輛小汽車,7間磚混結構的房子裝潢豪華,家裡各種生活電器一樣不落,客廳里還鋪上了地毯……王玉發坦言,對於出生於20世紀50年代的他和老伴來說,怎麼也沒想到有生之年會住進這麼好的房子。

王玉發和趙秀霞夫婦在新居內看電視

王玉發曾是一名教師。那些年,他常年在外教書,趙秀霞在家照顧一雙兒女,種地、操持家務。王玉發的工資僅能維持一家人基本生活,隨著兒子王軍結婚生子,一家人的生活更加困難。迫於生計,王軍開始在山西、北京等地打工,家裡的生活才慢慢有了起色。

現在,王軍在鎮原縣城一家洗浴中心當管理人員,去年凈收入4萬元,還買了一輛小汽車;王軍的兩個兒子也在縣城打工,年底拿回了近6萬元;王玉發每月還有5000元退休金,一家人一年的收入超過15萬元。

2015年,家裡花40萬元在村裡的易地扶貧搬遷點修了兩處一模一樣的院落。2017年底,全家搬進了其中一座新院子,僅裝修和買傢具就花了7萬多元。

「我家現在的生活,就是小康了,我很滿足。」王玉髮指著車庫裡的小汽車說,這已經是他家的第4輛車了,他現在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儘快幫兩個孫子完婚,開啟新的生活。

張彩琴:「我這個組長沒白當」

春耕時節,隴東報/掌中慶陽記者沿著盤旋在黎明村川口組大山間的一條砂石路前行,找到了正在給麥田施肥的張彩琴。

聽聞隴東報/掌中慶陽記者要採訪,張彩琴靦腆地一笑:「其實我也沒做什麼工作。」同行的村幹部告訴隴東報/掌中慶陽記者,腳下這條7公里的路就是張彩琴去年協調鋪上砂石的,山裡54戶群眾的出行條件一下改變了。

從1997年起,張彩琴就擔任黎明村婦聯主任。2007年,她又兼任川口組組長。上任伊始,面對山大溝深的自然條件,解決川口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問題成為張彩琴最牽心的事。

「以前,村民們天不亮就趕著毛驢下溝馱水,泉眼細、泉水少,去早的人一個來回得一個多小時,去遲的人往往為一擔水得等兩三個小時,回到家太陽都升起老高了。」張彩琴告訴隴東報/掌中慶陽記者。

2008年,在張彩琴的奔走爭取下,川口組自來水入戶項目開始實施。對於50多戶村民來說,這無疑是個好消息,但有的村民挖掘管溝深度達不到標準。為了防止冬季水管凍結,張彩琴逐段巡查監工,從山頂到溝底,一天得跑4公里。2009年,村裡順利通上了自來水,一隻只馱桶被村民劈作柴禾。

作為組長,張彩琴腦子裡只有一個念頭:「儘力改善村子的落後條件,讓鄉親們生活得更方便。」村民家的燈光昏暗如豆,她協調爭取了農網升級改造項目,組織村民集資、捐物,給電網工人做飯送水,開著自家三輪車拉運電線杆。當時,通組主幹道僅容一輛三輪車通行,她和鄉親們帶著鋤頭鐵杴修溝渠、整路面,將這條路拓寬至6米,並協調鋪上了砂石。

鄉親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了,張彩琴家卻「拖了後腿」,依然是村裡的貧困戶。今年,她種了9畝藥材,養了43隻絨山羊,打算依靠發展種養還清5萬元的扶貧貸款。「學生供出來我們就鬆了一大口氣,日子總會慢慢好起來。」張彩琴說,只要看到鄉親們生活好了,她就感覺自己這個村民組長沒白當。

張彩琴給羊添草

幸福生活靠自己

張剛剛養羊:抓住好政策 還要肯吃苦

3月12日,廟渠鄉黎明村鞍山組村民張剛剛和妻子正在拉運村民們丟棄的玉米秸稈,用作養牛羊的飼料。

肯動腦筋又能吃苦,養殖49隻湖羊和3頭牛,還種著40畝地,父親在外打工每月有4000元的固定工資,按說張剛剛家的日子應該過得不錯,但小女兒1歲多時被確診為患先天性腦癱,讓一家人跟貧困扯上了關係。七年的時間裡,張剛剛帶著女兒到處治病,花光了一家人辛苦打拚攢下的10多萬元,女兒的病情卻仍不見好轉。

精準扶貧行動啟動後,張剛剛家被確定為貧困戶。為了擺脫生活困境,張剛剛決定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山地耕作不便、收成低,生活條件也艱苦,他就藉助易地扶貧搬遷的政策在塬上新修了一處莊院,並在附近承包了25畝地種植小麥、玉米和一些經濟作物。

「農民就是要能吃苦。」張剛剛說,2017年,他得知政府要扶持貧困戶發展湖羊訂單養殖的消息,而且羊是免費投放,還和中盛公司簽訂保底收購合同,他立刻抓住這個好機會,在附近租了一處老莊院改建成羊棚,準備養羊。

「去年10月13日,免費投放的羊都到了我家裡,連同自己購買的公羊,一共21隻。」張剛剛對這個日子記得特別清楚。在夫妻倆的精心照料下,短短5個月時間,家裡的湖羊已經繁殖到了49隻。

「羊育肥到八九十斤,每隻可以賣1000元以上。預計年底就能還清3萬元的精準扶貧貸款。」張剛剛說,下一步,他打算將養殖規模擴大到100隻,每年繁殖兩茬,年收入保守估計在7萬元以上,到那時,不僅不用愁孩子上學的費用,還能實現2019年脫貧的目標。

「日子要靠自己過,政府幫助提供了平台,關鍵還是自己要能吃苦、有決心。」張剛剛說。

羅萬紅種菜:緊盯市場走 心裡才有底

看到天氣預報說要降溫,隨後還有降雨,羅萬紅趕忙拿出電話,聯繫了村裡的三個村民前來幫忙,他要趕在降雨前將9畝「地溜溜」種完。「遇到下雨,覆好地膜的地就沒辦法進去幹活了,而買來的種子已經發芽,等不得。」羅萬紅說。

3月14日一大早,前來幫忙的人來到羅萬紅承包的9畝塬地里開始忙碌。「這9畝塬地是我承包來專門種植『地溜溜』的,加上去年山地里種植的5畝,今年共有14畝。」羅萬紅說,多年來,他一直緊盯「地溜溜」的市場行情,才敢把種植面積擴大這麼多。

在黎明村,村民們把螺旋菜稱作「地溜溜」。從2000年起,羅萬紅就開始種植這種菜了。「那一年,我種了3畝,總共收入了1萬多元。」羅萬紅說,從那時候起,他就一直根據市場調整著自己的種植規模。

2017年,羅萬紅在自家的山地里種植了7畝「地溜溜」,由於雨水不夠,菜的長勢不是很好,羅萬紅就把其中2畝菜留作了今年種植用的種子。

羅萬紅說,根據他的觀察,近幾年「地溜溜」的市場行情一直不錯,每斤菜最低能賣1.7元,而價格好的時候,每斤的售價要超過3元。根據他的種植經驗,塬地每畝的產量是2500到3000斤,而山地每畝的產量也在1500到2000斤。

認準了市場,羅萬紅準備大幹一番。今年,他以每畝200元的價格從村民手裡承包了9畝塬地,覆上了地膜,全部種植「地溜溜」。據他測算,這14畝菜的產量至少在4萬斤,而菜價也在每斤2元左右。

羅萬紅說,「地溜溜」不像其他菜只能種一茬收一茬,而是一次種下,可以連著收穫二三年,而且田間管理也很簡單,不用過多的操心。「今年的收入,應該沒麻噠。」羅萬紅對此充滿了信心。

羅進帥種葯:認準一條路 誓把窮帽摘

3月15日下午,黎明村大庄自然村村民羅進帥開著拖拉機,翻耕養交口河岸的台地,他的父親和伯父跟隨其後,用鋤頭敲打著翻起來的土塊。

羅進帥是黎明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也是今年村裡最大的藥材種植戶。眼下他正耕作的這些地,打算種植40畝中藥材,包括党參、黃芪、柴胡等。

在鄉親們的眼裡,今年46歲的羅進帥是一個「太愛折騰」的人。這些年來,他先後嘗試種過玉米、小麥、糜子、紅小豆、麻黃等作物,也養過牛羊和兔子,但令他苦惱的是,因為技術和市場的原因,下了苦力去做,但收益卻都不怎麼好。「折騰了這麼多,不僅沒有創收,甚至還賠了不少本,最好的情況也就是保住成本。」羅進帥說。

「家裡的6口人都要養活,父母年紀都大了,兒子上學還需要錢,不折騰不行。」羅進帥告訴隴東報/掌中慶陽記者,他家的土地多為山地,土壤條件不如塬地,糧食產量不高,收回成本都不容易,更談不上增收。

「要想提升種植效益,就必須尋找一條新路子。」羅進帥對惠農政策了解得非常透徹,平時還會在微信群里和網友們交流經驗。經過深思熟慮,今年他鼓起勇氣選擇大面積種植中藥材。

羅進帥介紹,他家現在缺少勞動力,搞養殖比較難,種植中藥材的好處在於投入少效益高,而且政府有補貼政策,還會與相關公司簽訂合同,以後的銷路和價格都不用愁。此外,種植中藥材的過程中,不需要耗費太大的精力,還能與其他農作物套種。最重要的是,羅進帥有著豐富的中藥材種植經驗。

「今年,我就認準了種葯。」羅進帥說,眼下,他打算再購置一台刨葯機,節省採摘成本。「如果今年收益好,明年我想承包更多的土地,把種植規模擴大到百畝,爭取早日脫貧,奔向小康。」

來源:掌中慶陽公眾號

鎮原縣外宣辦

編輯:慕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姜太公釣妞 的精彩文章:

TAG:姜太公釣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