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摩拜不管賣給誰,都只有一個結局!

摩拜不管賣給誰,都只有一個結局!

文 | 創哥

距離阿里95億收購餓了么不到48小時,美團拿下摩拜。

昨天摩拜連夜召開股東會議,投票通過了美團收購案:美團以35%的股權和65%的現金收購摩拜單車。

這一次,摩拜以37億美元的價格賤賣給美團,曾經的獨角獸以後就要改姓王了。

根據第一財經報道,摩拜部分創始團隊不同意出局,最後的投票數,剛剛過法律認定的投票數,也就是50%。

摩拜CEO王曉峰說:「好多股東也糾結問我的意見,坦率說如果公司獨立發展有著非常大的機會,也有挑戰,但是我沒辦法……我相信投資機構有自己的業務判斷。」

不完全統計,摩拜的股東數超過了25個,來自國內外各大投資機構,其中最大的機構股東是騰訊。

摩拜能在一夜之間投票決定賣給美團,可見股東想賣心情之急切,為什麼他們這麼著急賣,而且賣給了美團呢?

創辦3年未盈利

股東們半夜投票出售摩拜

最大的原因是,摩拜從2015年1月創辦至今,還不能盈利,在大幅度虧損中。再加上外部因素影響,股東們順水推舟。

根據億歐網報道,摩拜內部財報顯示,2017年12月,摩拜的流動負債總額達到103.67億,其中供應商欠款為10.01億元,用戶預存款6.23億元。可以推算,摩拜單月折舊2.8億,按900萬輛車計算,每輛車每月折舊攤銷31元,如果每輛車攤銷36個月,每輛車差不多折舊攤銷1000元。

從摩拜2017年12月份損益表中可以看出,當月摩拜收入僅1.1億元人民幣,去掉5.65億銷售成本、1.46億管理支出以及0.8億減值損失,最後凈利潤為虧損6.81億元人民幣。

此外,在今年1月份摩拜日訂單不足1000萬單,按照摩拜投放的900萬輛單車計算,平均每天每車只有一單。如果摩拜的折舊攤銷費用是平均攤下來算的,那麼摩拜每個月的折舊和運營費用幾乎固定,只有收入達到6億元以上才能使凈利潤為正。但從目前的1億變成6億,很難實現。

根據AI財經社報道,由於摩拜沒有拿到充足資金,從2017年11月開始進行人員優化,多個城市的外包兼職率先被解僱,部分城市甚至在冬季出現運維近乎停擺的狀態。

據摩拜的運維員工介紹,2017年年末,兼職的運維人員在冬天變更績效方式,從按天計工資變為了按件(尋找壞車)來計算工資。

投資機構投資是為了盈利,而目前還不能盈利,未來盈利的曙光也沒有看見,而美團正好要接手。

王曉峰在最後說:

「規則就是規則,投票就是投票,如果大家做了這個決定,希望大家不要後悔。」

滴滴軟銀虎視眈眈

憑什麼是王興?

很多人不理解,摩拜已有10億美元的債務,投資人和摩拜團隊自己都看不到希望了,為什麼偏偏被王興看中?

但這次的交易絕不是王興臨時起意。

2016年10月個人出資投資摩拜、2017年初在南京試點網約車、2018年初全面進軍上海、直到如今拿下摩拜,王興和美團一直都在步步為營。

美團和摩拜,可以說是互相需要,收購是一種必然。

言語間透露著讚賞

1. 摩拜在去年底就上線了共享汽車業務,接入美團的出行版圖正合適。

市場規模足夠大,分到一點是一點。

2.佛系多年的美團終於要開始尋求IPO,且估值高達600億美元。

過去幾年,王興一直在籌備上市的條件,做大估值,等待時機。

這麼一來就很好理解了,在美團Eat Better、Live Better的口號里,獨獨缺一個共享單車來填補最後一公里的服務。美團從一開始的去哪兒到現在怎麼去,一條龍服務越包越大,還順便收下了摩拜的位置數據、自有支付推廣等額外獎勵,這一波不虧。

3. 共享單車早已是中國式創新的一張名片,摩拜去年出海投放,國際化的布局對美團提升估值有利,何樂而不為?

也正因為如此,美團誠意接盤,摩拜連價都沒還,就以低於上一輪的估值交代了自己,當然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王興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出來被封神一次。當年千團大戰,美團撐到了最後;外賣大戰,如今只有美團外賣依然獨立;而此次的出行,美團依舊笑看春風,汽車、單車我現在都有了,我就控制成本,跟你們打持久戰。

當然王興的野心不止於此,起初,美團只是一家團購公司,如今他已經在接受外媒採訪時,宣稱美團未來是Amazonfor service——服務電商平台。說白了,就是以後每一個和本地生活服務相關的交易環節,都將會有我美團。

也難怪有人開玩笑,說互聯網半壁江山都是美團的敵人。王興自己更是毫不掩飾,用哥倫布和開拓者揭示決心。

說到底,在這個圈子裡,改變遊戲規則的只能是野蠻人。

美團擁有最強助推器,

馬化騰一直都在

最有趣的是,再回頭看看,當年朱嘯虎和小馬哥在朋友圈為了ofo和膜拜,擼胳膊挽袖子的赤膊開撕的場景,倒顯得一點也不奇怪。

自從朱嘯虎將OFO股份賣給阿里巴巴之後,儘管當時ofo還姓戴,摩拜還屬於雙魚座女孩兒,但馬化騰和馬雲早就成為了共享單車的遊戲規則制定者。

2014年,阿里用14億美元收購高德,2017年初,阿里給了ofo17億的救命錢,兩天前,阿里以95億全資收購餓了么。

眼看著阿里靠著不斷收編,不斷吞併的形式,在網約車,外賣和共享單車的賽道上,開的外掛越來越多,坐如針氈的,只能是另一個馬爸爸。

騰訊同時是美團和摩拜的最大股東,在這次交易中,馬化騰是十分關鍵的角色,甚至親自出面促成了本次交易。

但手心手背都是肉,騰訊也是滴滴的大股東,「摩拜+滴滴」這個組合,看起來比「摩拜+美團」更般配,小馬哥為啥要棒打鴛鴦?

滴滴比美團更早接觸摩拜,但滴滴只想入股,不想整吞——滴滴給出了6億美元,以及45億美元估值,但當時的摩拜計劃融資約10億美元,於是有了滴滴拉來軟銀一起投資。

馬化騰棒打鴛鴦的目的非常明確,必須有騰訊系的一家公司出面,以收購而不是融資的形式,拿下摩拜,來抗衡阿里系。

在巨頭的世界裡,它們需要在任何一個領域都可以被看到,小創業團隊都是棋子,BAT集體攻佔新山頭,剩下的就是神仙間的戰爭。

其實,商業的本質就是相互博弈,結局就像好萊塢電影一樣容易預測。

資本和創業公司都是相互依存的,創業需要資本助力,資本也需要好項目來獲利。 然而創業不是遊戲,終究有商業的一套規則:出來混,都是要還的。

阿里和騰訊不僅在核心業務市場佔據主導地位,而且擁有最大的在線視頻網站,最大的外賣應用。最難以置信的數字是,這兩家公司處理的移動支付交易佔領了中國94%的市場份額。

而中國的創業公司,已經逐漸習慣了充當棋子的角色。如果表現不錯,到一定時間就要選擇接受巨頭的投資。如果他們不接受,競爭對手會被巨頭投資。同樣,不管是摩拜還是ofo,結局只有一個,都是屬於巨頭的棋子。

過去,創業公司有機會蓋一棟摩天大樓,而現在,它們只能蓋幾層樓了。

在中國科技界, 還能有草根可以打敗巨人的故事出現嗎?

本文部分素材來自億歐網、AI財經社、第一財經、新京報、互創FA、知乎等。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CEO創客 的精彩文章:

巴菲特:為什麼要一直賺錢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TAG:CEO創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