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古人以為,萬物到了這個時期,都「潔齊清明」,所以才把這一天所代表的節氣叫清明。清明,作為文化節俗的形成,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

清明本是農事節氣,很多地區至今流傳著許多有關清明的時令諺語和農事諺語。比如:「清明前後一場雨,勝似秀才中了舉」「清明、穀雨緊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清明前,好種棉;清明後,好種豆」「清明種瓜,車裝船拉」「清明種菜,有吃有賣」等等。

清明如何從節氣變為節日?這與中國古代三月上旬的兩個祭祀性節日上巳和寒食是分不開的。

魏晉以後,普遍固定三月三日為上巳節。根據相關史料可見,從周至漢,人們都要在三月上巳日去水邊舉行「招魂續魄,祓除不祥」的祭祀活動。

但是到漢魏時代,上巳「招魂」「祓除」的祭祀活動增加了許多娛樂成份。人們這天來到水邊,手執柳枝,嬉遊河曲,清水濯足;文人雅士,曲水流觴,飲酒賦詩。唐代上巳節三月三的民俗事象有了水邊祓除、秉蘭祓除、曲水流觴、郊遊踏青、鬥百草遊戲、戴柳泛舟。至於流觴聚會的禊飲之俗,宋代便漸漸衰歇了。

「上巳接寒食」,寒食是我國古代傳統節日。寒食又稱百五日,三天之內,民間禁止生火,只吃冷食。從寒食節主要活動看來是禁火換新火和墓祭兩項。送走死火取來新火,萬物「潔齊清明」,也有復活的意思。而墓祭是孔子提倡「慎終追遠」的一種儀式。孔子認為對父母孝,,要做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

上巳和寒食這兩個節日的時間往往重疊,寒食和清明緊緊相連,寒食禁火三日,至清明才換新火。因此,上巳、寒食、清明三個節日的習俗,界限在唐代已不那麼清楚,至宋代以後,便自然而然地合而為一了。

唐代的清明節的民俗事象基本包括了上巳節和寒食節的民俗事象,清明節文化內涵是前兩個節日文化的累積。宋代以後, 隨著上巳節的消歇和寒食「改火」習俗的消失,清明便完全代替了上巳節和寒食節,上巳節和寒食節的若干民俗事象也就構成了清明節的民俗內容。

徂徠書院

發現傳統文化之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徂徠書院 的精彩文章:

TAG:徂徠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