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聖張良為劉邦出了很多計策,哪一條計策影響最為深遠呢?
作為漢政權的主要謀臣,張良一生為漢政權貢獻了許多計策,單是被記錄在案的,就有十多條之多,若說張良主動為劉邦提出的而且影響極為深遠的計策,當屬叫停酈食其的「分封六國貴胄以弱楚權」。
漢三年,漢軍和楚軍在滎陽一線對峙,強悍的楚軍圍困滎陽,漢王劉邦甚是憂慮,謀臣酈食其為劉邦提了一個建議:找來六國的王公貴族,予以分封。
在酈食其看來,秦國之所以沒有像夏商周那般綿延很多世,就是因為秦國滅掉了六國,使六國的王孫沒有立錐之地,六國的臣民如喪考妣,跟秦不一心,所以秦雖然統一了天下,卻二世而亡。
如果劉邦能效仿周武王,展現出博大的胸懷,復立六國王孫,六國的臣民見到劉邦為他們立了新王,必將感恩戴德,六國國王也會感念劉邦復立之恩德,聽劉邦調遣。如此一來,劉邦即可取代西楚霸王項羽,成為新的天下共主。
對於酈食其的論點和論據,太史公記載得很詳細:
昔湯伐桀,封其後於杞。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今秦失德棄義,侵伐諸侯社稷,滅六國之後,使無立錐之地。陛下誠能復立六國後世,畢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鄉風慕義,願為臣妾。德義已行,陛下南鄉稱霸,楚必斂衽而朝。
酈食其是當時的大儒,心中的理想社會仍舊是周天子之時的分封制,對於戰爭的看法,也陳腐得很,竟然想當然地認為,當時的諸侯心中還念著「義」字!
殊不知,經過春秋和戰國,諸侯間幾百年的征伐之中,根本就沒有什麼「義」了!戰爭,就是為了爭奪土地和人民,只有打不過時才會割地求和,只有勢均力敵時才能放下兵戈!
而六國的臣民對其王孫,也遠沒有想像中那麼有感情,六國的臣民早就意識到,諸侯間你爭我奪,都是為了私慾,作為小老百姓的他們,永遠都是砧板上的肉,他們不盼望復國,只盼望仁主。
至於六國的王孫,也跟他們的祖上一樣,為了尺寸之地,機關算盡。
後楚懷王羋心、魏王豹、韓王成、齊之田氏,他們哪一個不是六國的王孫後代,又哪一個真正講究「義」了?他們跟項羽、劉邦、臧荼等人,除了血統上顯得高貴一些,實際上乾的事,卻沒什麼分別,都是在為了封地而戰!
所不同的是,項羽和劉邦曾真正地為誅滅暴秦而戰,反觀魏王豹、韓王成等人,從來都只是為了復國,為了自己能夠有尺寸之地而勾心鬥角!
這樣的王孫貴胄,你封了他們,幫了他們復國,他們就會對你感恩戴德嗎?不可能!他們只會認為你是傻瓜!
因此,張良及時出面,把劉邦面前的筷子一根根地擺出來,指出酈食其建議的九大不靠譜!在這九大不靠譜中,尤以最後兩點最為致命:
今復六國,立韓、魏、燕、趙、齊、楚之後,天下游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墓,陛下與誰取天下乎?
且夫楚唯無強,六國立者復橈而從之,陛下焉得而臣之?
張良的意思很明確,如果分封了六國後代,現在跟隨劉邦打天下的人中,必將會有很多跑過去跟著六國的後代一起干!
只有在項羽不強大劉邦強大的情況下,六國後代才有可能聽從劉邦的話,否則,六國後代雖為劉邦所封,也必將聽命於項羽。
正是因為張良的及時阻止,才避免了劉邦犯糊塗。如果沒有張良,即便劉邦打敗項羽,面對自己所封的六國王孫,也必將十分撓頭,挨個解決吧,沒準他們會聯合起來共抗劉邦,不解決吧,他們也會像春秋戰國時一樣,相互爭鬥。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留侯世家》、《史記·田儋列傳》、《史記·魏豹彭越列傳》、《史記·韓信盧綰列傳》。
※漢高帝劉邦:虎父偏生兩犬子!
※呂后也就是敢禍害禍害戚夫人,窩裡橫的東西,遇到冒頓單于就軟乎下去了!
TAG:遙望燕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