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代沒有空調,如何降溫避暑?康熙的方法最奢侈

古代沒有空調,如何降溫避暑?康熙的方法最奢侈

夏季將至,天氣也日漸炎熱,小史已經感覺到今年的夏天又將是一個火熱的季節。在那些烈日炎炎,酷暑難耐的日子,還好我們有空調,風扇,冰箱等電器,但是試想一下在那遙遠的古代並沒有這些產品,那麼古人是如何度過這驕陽似火的夏天呢?下面小史就來談談古人避暑方法。

第一,避暑小物件

古人沒有空調,電風扇,但是卻有電風扇的祖宗---扇子。無論是竹扇,蒲扇,紙扇,羽扇,團扇,「羅扇輕搖,徐徐清風」,手輕輕搖一下,帶來一陣陣涼風,可謂是最簡單快速的避暑方法。扇子的升級版是漢代工匠設計的「葉輪撥風」。《西京雜記》有相關記載:「長安巧匠丁緩作七輪扇,大皆徑丈,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戰」。這種器械的撥風原理應該是利用葉輪的旋轉形成風源,即在巨輪上安上七個葉片,一人搖動手柄,七個葉輪飛速旋轉,空氣被攪動起來產生涼風,可謂是手搖版電風扇。在清宮劇《甄嬛傳》中,布景師為我們還原了這種機械扇的真容,劇中人們去圓明園避暑時用的「金屬風輪」,類似於現在的電風扇,一搖手柄葉片就轉,裡面可以填充香料,扇的時候還有陣陣花香,為受酷夏煩擾不安的妃嬪們帶去涼風的同時送去寧神香味。

甄嬛傳中的金屬風輪

除了扇子以外,還有其他一些避暑神器,比如「竹夫人」。「竹夫人」是古人在夏天時為了取其涼意抱著睡覺的物品,一般為圓柱形,用竹篾編成,中間鏤空。「竹夫人」常伴人於枕席之間,這個名字不但貼切,還有種曖昧不明的味道。蘇東坡蘇大神曾調侃佛印:「你有妻子沒?」佛印笑答:「有,兩個。」東坡大驚,佛印笑著解釋:「我夏天擁抱『竹夫人』,冬日懷揣『湯婆子』,可不是兩個妻子?」蘇東坡聽後大笑。 床上東西除了"竹夫人"外還有涼枕,凉席等。涼席跟現代的差不多,一般是竹子或者蒲草編成。但是涼枕現在就不多見了。涼枕一般是瓷枕,好點的還可以是玉枕,現代人睡得話估計會嫌硬。

竹夫人

瓷枕

第二,古代版冰箱

古代冰箱叫冰鑒(hàn),是古代暑天用來盛冰,並置食物於其中的容器。冰鑒箱體兩側設提環,頂上有蓋板,上開雙錢孔,既是摳手,又是冷氣散發口。那古代冰是怎麼來的呢?古人用冰的歷史可早啦,聰明的中國人很早就懂得冬天把冰塊鑿來存放在冰庫中,夏天再拿出來解暑。每到夏天,周天子便會舉辦隆重的頒冰禮,按級別把藏冰賞賜給官員們解暑,以示天恩。這儀式後來歷代多有效仿,比如唐代。到了唐朝末期,人們又發現製造火藥的硝石遇水會吸收熱量,於是聰明古人發明了人工製冰。古代冰箱的發明,一開始就兼具冰鎮與降溫之功效,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戰國青銅冰鑒就堪稱冰箱的祖宗:分內外兩層,夾層中放上冰塊,中間可用來冰酒,而打開蓋子,漸漸融化的冰塊則可以降下室溫。這種有冰箱和空調功能的兩用容器,從青銅「進化」到陶制、木製,一直沿用至清代。

曾侯乙冰鑒

第三,天然空調房

除了在建築物里放置冰鑒來降溫,古代人甚至在建築方面進行設計已達到降溫避暑的功效。在漢代,皇宮裡設有冬夏兩用的「空調房」,冬季用房叫「溫調殿」,夏季用房叫「清涼殿」。清涼殿內有多重降溫裝置———以石頭為床,用玉晶盤裝冰塊,還有僕人站在一旁對著扇扇子。據古籍記載,清涼殿內盛夏時仍清涼無比,如同含霜一般。而漢武帝劉徹身邊的紅人,可以得到「常卧延清之室」的特權。在唐代時,就更先進了,皇帝在宮廷中建有專供避暑用的涼殿,殿中安裝了機械傳動的製冷設備。這種設備,採用冷水循環的方法,用扇輪轉搖,產生風力,將冷氣傳往殿中。同時,還利用機械將冷水送向屋頂,任其沿檐直下,形成人造水簾,激起涼氣,以達到消暑之目的。宋朝的「空調房」已經開始考慮對空氣的凈化手段,廳堂里擺幾百盆鮮花,「鼓以風輪」對著吹,不但涼快,還能起到「清芬滿殿」的效果。到了明朝,似乎更加環保自然。明代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箋》中對當時納涼也有精彩的描述:「霍都別墅,一堂之中開七井,皆以鏤刻之,盤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不難看出,明代人的消暑又前進了一步,而且巧妙利用地理優勢,也不乏科學道理。想必這古代的「涼屋」和「霍都別墅」,比起密不透風的現代「空調房」來,降溫效果更好、空氣更清新、也更符合環保理念。

清涼殿

第四,依託自然的避暑山莊

到清朝的時候,康熙皇帝已經不滿足於在宮內避暑了,他有了更好的避暑地點,那就是承德避暑山莊。康熙四十年(1701年)臘月,康熙像以往一樣進行皇家遊獵。當他入熱河地區的武烈水河谷,發現不遠處有一窪溫泉,水霧蒸騰,縈繞其上,不禁暗暗稱許。他環顧四周,發現此地人跡罕至,景色優美,河流、湖泊、森林、山脈等多種地貌聚集,且四面山峰林立,雄奇險峻形似眾象朝揖。康熙皇帝的前半生以武力統一中國,境內富足昇平,境外歲歲供奉,這一切讓他志得意滿,所以熱河的地形很符合他當時的心理狀態,康熙立刻愛上了這人煙稀少、涼風習習的大河谷。七個月之後,正值夏季,京城非常炎熱,康熙皇帝又一次來到這裡,他感到這裡氣候涼爽宜人,山巒林木茂密,峽谷幽靜深邃,草地平坦如茵,河流蜿蜒曲折,是避炎驅暑的絕佳去處,而且此地離北京也不太遙遠,不耽誤處理處理公務,於是正式頒令興建熱河行宮,也就是後來的承德避暑山莊。從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開始挖湖造堤,至公元1792年繼德堂的完工,前後共歷康、雍、乾三世,共89年的時間。避暑山莊總面積為5.64平方公里,對比一下紫禁城才佔地0.72平方公里,頤和園2.9平方公里,圓明園3.5平方公里,就知道有多麼豪奢了。它是世界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內有康熙乾隆欽題72景及其他人文景觀共124組群,光建築面積就約10萬平方米。「三庚退暑清風至,九夏迎涼稱物芳。「穀神不守還崇政,暫養回心山水庄。」從康熙詩詞里我們就能感受到避暑山莊確實清涼愜意,猶如塞外的桃源勝地,不過這種避暑方式就不是一般人能享受的到的。

承德避暑山莊

第五,甘涼冷飲

相比上面那種豪奢的避暑方式,這一種可以說在古代一般平民也能偶爾享受得到的。既然我們聰明的古人很早就懂得藏冰和用冰,連冰箱都早早發明出來了,那冷飲就是夏季必備之物。假設穿越到宋朝的街市上,您能喝到「綠豆、甘草冰雪涼水」(《東京夢華錄》)、「雪泡豆兒水」(《夢粱錄》),還有「雪泡縮脾飲」、鹿梨漿、鹵梅水、姜蜜水、木瓜汁、沈香水、荔枝膏水等各色「涼水」(《武林舊事》)。所謂「雪泡」,就是飲料里加了冰雪水,夏飲需又涼又甜,這口味還真是從古到今都不變啊。南宋詩人楊萬里對「雪泡」大加讚賞,曾為此題詩一首:「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消。」此時的冷飲不僅品種繁多,而且脫掉了貴族化外衣,享用者已由朝廷的官宦貴族擴展到了庶民百姓。 另外還有如現代冰激凌類似的冷飲,唐代的高級宴會上出現的「酥山」,宋代的「乳糖真雪」,應該是奶油製成的冷凍甜品。它們的味道或許和今天的冰淇淋不同,但是那入口即化的美妙感覺並無二致——「隨玉箸而必進,非固非絺;觸皓齒而便消,是津是潤」(唐,王泠然《蘇合山賦》),同樣很爽!到了元代,冷飲又有了新突破。據說,元世祖忽必烈最愛喝牛奶,可是牛奶在夏季不易保存。於是,忽必烈就想到了一個辦法———在牛奶中加入冰塊,這樣牛奶的保存時間就延長了。忽必烈很快發現,這樣的「奶冰」口感很好,於是又加入了蜜餞和果醬,這就成了最早的冰激凌原型。直到13世紀,義大利的旅行家馬可·波羅受到忽必烈的接見,嘗到了當時只有王公貴族才能享用的「奶冰」,這才把製作方法帶回西方,經過加工改造,慢慢就成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冰激凌。

宋代街上涼水

第五,輕紗薄露透

短袖短褲似乎已成了現代人萬變不離其宗的夏季著裝標配,可是「里三層、外三層」的古代人,夏季怎麼受得了呢?有學者研究發現,古人在夏季其實也並不都裹得嚴嚴實實。據考證,魏晉前,男人也和現代人一樣愛打赤膊,女人們則喜歡穿「開襠褲」。這種「開襠褲」並不是單穿的,原來,古人外穿深衣(即上衣下裳連體的一種服裝),裡面則多穿脛衣,脛衣可看作是褲子的雛形,但它只有褲管,沒有褲襠,由於這樣的著裝很容易走光,所以,除非過河否則古人不會輕易提起下裳。到了唐朝,薄、透、露的「半臂裝」和「袒胸裝」深受女性青睞。半臂裝可以看做是古代的短袖衫,在當時相當前衛。而比半臂裝更大膽的,則是袒胸裝。穿得「薄、露、透」並非抵禦酷暑的唯一指標,何況袒露肌膚的穿衣之道並非貫穿於我國的各個朝代。夏季穿衣,還得衣料清涼。軟羅、輕紗這一類常見於古文獻中的夏季衣料,多為高級的輕薄絲織品,真正男女通用、貴賤不分的,還是棉、麻類織物。麻布別稱「夏布」,紡織有粗有精,精細的夏布柔軟輕盈,據稱最細柔者可媲美絲綢輕紗,是專供皇家的高級衣料,而粗製的夏布則粗硬扎人,供窮賤之人穿用。除了棉麻以外,甚至還有竹衣,這種就更難能可貴。選用最細的竹梢結節,再用絲線編製成衫,做工考究、細膩、精緻,是古時達官顯貴中衣著考究者在夏天穿著的衣服內襯。因為製作工藝煩瑣,在古代製作一件竹衣一個熟練工也需要一年多才能完成。

竹衣

古時候的人們更加親近大自然,可以把夏天過得更加生動有趣。因為腦子裡沒有空調,所以也不會對一種東西過於依戀,從而誕生許多千奇百怪的避暑方法。現代人應該學習古人,關閉空調,以更加環保有趣的方式去擁抱夏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光荏苒 的精彩文章:

古代秀才的待遇真是讓人羨慕,康熙的寵臣居然只是一位秀才
女皇武則天臨終前否定自己一生?其實這恰恰是她智慧的體現

TAG:史光荏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