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唐朝人不「飲茶」,而是「吃茶」,有意思!

唐朝人不「飲茶」,而是「吃茶」,有意思!

春到人間草木知

「茶」

即「人間草木」

「草」在上

「人」居中

「木」在下

人在草木間

汲取天地精華

是為天人合一的境界

GIF

《說文解字》雲

「茶」同「荼」

苦荼也

從艸,餘聲

陸羽《茶經》說

「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

古人喝茶與現在大為不同

後來

隨著人們逐漸

重視茶葉本身的色香味

「飲茶」 才興盛起來

中國有傳說

「神農嘗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茶而解之」

唐代醫學家陳藏器

在《本草拾遺》中寫道

「茶為萬病之葯

神農以茶解毒

茶又能治癒眾多病症

可見茶的藥用價值非同一般

唐代詩人顧況在《茶賦》中寫道

「滋飯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膩

發當暑之清吟,滌通宵之昏寐」

讓飯菜更有滋味

解肉食的膻腥油膩

解炎夏身體的燥熱

解通宵達旦的睏倦

說的正是茶的眾多益處

唐朝著名「茶聖」陸羽在《茶經·六之飲》中記載:

「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

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於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痷茶。

或用蔥、姜、棗、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

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

上流社會多飲用末茶和冰茶,而民間普通大眾則盛行粗茶和散茶,

茶葉由此而分出兩個「派別」。此外,我們發現,

這時的茶葉的製作方式遠不止於舂,還有斫、熬、煬等方式。

而唐代詩人劉禹錫在《西山蘭若試茶歌》中也有記載煬茶技術:「山僧後檐茶數叢,春來映竹抽新芽。

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嘴。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

擂茶也受唐朝時期的飲茶方式影響,

人們開始將茶葉烘炒後再研磨成粉末煮飲或製成茶餅保存,

方便日後隨時飲用。

雖然如此,以蔥、姜同煮的茶粥還是當時流行的飲茶方式。

正如《茶經·七之事》記載:「聞南方有蜀嫗作茶粥賣」;

薛能在《蜀州鄭使君寄鳥嘴茶因以贈答八韻》中也提及煮茶時「鹽損添常誡,姜宜著更誇」。這種製法和現代擂茶基本相同。

到了宋代,這種煮茶方式招來了士大夫的譏諷。

人們開始摒棄這種茶葉與蔥、姜、薄荷、米、橘皮等同煮的方式,

開始講究茶葉最原真的味道。可民間依舊是盛行著煮擂茶

尤其是在北方地區仍沿襲著和擂茶的風俗。

宋代中後期,北方被游牧民族統治,廣大民眾開始居家遷往南方,

擂茶也隨著這些南遷的北方人來到了贛南、粵北等客家聚居地。

受制於地理形勢的封閉性,贛南、粵北地區難與外界交流,擂茶也自然而然得到很好的保留。

宋元清時期,飲茶商業日益發達,茶肆隨處可見。人

們開始在喝茶時配上燒賣、醬乾和果碟等小吃。

擂茶也深受此影響,邊喝擂茶邊吃差點,成為了擂茶的真正面貌。

擂茶

經歷了無數次變遷但依舊保留至今並受人們喜歡,

足以證明了擂茶自身的魅力。

中國是茶文化發祥地

茶深深融入中國人的生活

成為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

草木有氣脈

茶有靈魂

一顆淡泊名利的心

才能體會禪茶一味

品茶悟道

「茶」

還有「茶壽」一說

是108歲的雅稱

草字頭即雙「十」

相加即「二十」

「人」分開為「八」

「木」即「十」和「八」

連在一起構成「八十八」

再加上字頭的「二十」

共「一百零八」

88歲「米壽」時

馮友蘭寫賀壽聯送金岳霖:

何止於米,相期以茶

學者吳師敬在岳母88歲大壽時

作賀壽聯:

今朝賀米,指日恭茶

《爾雅·釋木》曰

「茶之用,非單功於葯食

亦為款客之上需也」

《客來》詩云

「客來正月九,庭迸鵝黃柳

對坐細論文,烹茶香勝酒」

遙想古人

一壺好茶,三五好友

坐而論道,對墨揮毫

雅緻生活體現得淋漓盡致

品茶

就是品人生

擂茶

客家可嘉精神映射

本文摘自:新華網,有修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44歲劉強東體力上不敵章澤天 馬雲笑稱以為奶茶妹妹是劉若英
品茶如此,做人亦是如此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