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了解《普洱府圖說》中的弋羅和苦蔥

了解《普洱府圖說》中的弋羅和苦蔥

《普洱府圖說》反映了清代雲南「普洱府」屬及另外一些地方包括境外若干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情景。分別介紹了「弋羅」(也稱為「戛子臘」,傣族的一部分);「苦蔥」(也寫作「苦聰」、「苦宗」,今天哈尼族、拉祜族的一部分);「緬和尚」(也是傣族的一部分);「花百彝」(傣族的一部分);「長頭髮」(傣族的一部分)等十二個民族稱謂的生活,風俗活動,居住環境等。每幅畫皆在左上角或右上角題有跋加以說明。這對研究傣族、彝族、拉祜族、哈尼族等雲南古代上諸民族的社會習俗有一定參考價值。

繪畫內容及跋文分述如下:弋羅

整個畫面有三個持槍、弄刀的男子,他們坐在河邊的山間小路上,一人持獵槍,另兩個男子正坐在地上,手拿長刀在談論著武功,形象栩栩如生,前面放有一檳榔。

跋文在圖的左上方,為:「弋羅,一名戛子臘,前額蓄髮少許,又名一撮毛,文身不衣,強有力,普洱府屬、思茅邊外有之。」

弋羅也稱為「戛於臘」、一撮毛、花肚皮,原為暹泰語部落,後流入滇南稱為「戛於臘」,後來融入傣族中。道光《普洱府志》卷十八《人種志》說:「暹羅國戛於臘,又名弋羅。額顱蓄髮一撮,周身用針引墨刺為花鳥獸等紋。又名一撮毛、花肚皮。」道光《雲南通志》卷一〇七說:「嘉慶十七年(公元一八一二年),暹羅戛於臘攻奪緬甸大猛養(在今緬甸撣邦景棟北部)等處置守。緬人復奪回大猛養,暹羅頭目召麻哈堪喃敗走。三月,戛於臘由邦薩追攻緬人至九龍江,緬人敗入江內,進居普藤(今景洪縣北部之普文)。戛於臘一千餘人阻截江口,代辦宣慰司(車裡宣慰司)刀太康由小孟養亦退守普藤。四月,緬人由孟定引歸,戛於臘以追緬為名,亦進至普藤,又以一千餘人營橄欖壩江口,遙為聲援,欲擒宣慰,進攻思茅。」如此,則道光《普洱府志》所載之「戛於臘」即嘉慶十七年侵入的暹羅國泰人之流散於普洱府境內者(包括流散在車裡土司地區的部分)。暹羅國境內有一部分泰語部落稱之為「戛於臘」,當時流入普洱府之初,仍沿其舊稱。隨後便混合入我國境內的傣族之中。故清朝時期從暹羅國(今泰國)流入西雙版納的部分傣族稱之為「戛於臘」。主要居住在思茅邊境一帶。

苦蔥

在山戀林間的小路上,有三個身背背簍的婦女,其中一人正在坐在大松樹的樹根上,裝滿東西的背簍放在側面,右手正放在上面,左手抬起,面帶微笑正在說著什麼,另一老年婦女正站著專心致志的聽著,第三個婦女身背背簍停下,也在側耳聽著。整個畫面形象逼真,有身臨其境之感。

跋文在圖的左上方,為:「苦蔥俗似糯比,性強弱以地殊,岩居,稗種,疏於儀文,景東廳及普洱、元江皆有之。」苦蔥又稱苦聰,古稱鍋銼,今歸入拉祜族。

景東廳,駐今景東縣城。轄境範圍與今景東縣相當,明朝時為景東土府,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改景東廳。

苦蔥即現在的拉祜族的一個支系,當時在景東廳普洱、元江一帶都有。「苦聰」即《新唐書·南蠻》中的「鍋銼」,是唐朝初年前後從過運去的叟、昆明中分化出來的一部分。由於受歷條件的限制,「鍋銼」沒有發展為一個單一民族,而是分化成為幾個部分。其中一部分分化為拉祜族。在分化為拉祜族的這一部分中,有一部分跟不上歷史的步伐而相對落後,他們一直保持著「鍋銼」這一名稱,與拉祜族之間產生了差別,成為近代與拉祜族相近而又不屬於拉祜族的那部分苦聰人。「鍋銼」的另一部分活動於哈尼族人口較多的地方,與哈尼族接觸較多,於是,有一部分便成為了哈尼族中的「哥搓支系」;有一部分同樣跟不上歷史的步伐而相對落後,這就成為了與哈尼族相近而又不屬於哈尼族的那部分苦聰人。在清代的記錄中,苦聰人與哈尼族中的「哥搓」是很難區別的。一般說來,大概生產、生活比較先進的部分是哈尼族中的「哥搓」;較落後的部分則系苦聰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普洱雜誌 的精彩文章:

TAG:普洱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