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貨賣兩家 兩伊戰爭 中國軍工產業的強心針

貨賣兩家 兩伊戰爭 中國軍工產業的強心針

兩伊戰爭,一場長達八年的中東局部戰爭,極大地掏空了伊拉克和伊朗的國力。而在這場戰爭中,中國軍工企業貨賣兩家,賺取了大量的外匯,讓已瀕臨崩潰的中國軍工產業重獲新生。

兩伊戰爭(1980-1988年),又稱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是美蘇兩大國力量介入後,在中東地區爆發的一場長達八年的局部戰爭,也是二戰之後最殘酷、最具破壞力的戰爭之一。據統計,伊拉克在這場戰爭中死亡18萬人,受傷25萬人,直接損失高達3500億美元。而戰爭另一方伊朗,死亡人數更是高達35萬人,受傷70萬人,欠下外債450億美元,經濟損失也高達3000億美元。可以說,交戰雙方都因為這場戰爭,而被掏空了國力。然而,對於萬里之遙的中國來說,這場戰爭,卻成了推動中國軍工產業走出低谷的強心針。

兩個中東軍事強國,用最先進的武器,打了一場長達8年,最沒戰術含量的戰爭,卻極大地掏空了國力

為什麼這麼說呢?讓我們回到上個世紀80年代。

當年,中國改革開放剛剛起步,在「世界大戰短時間打不起來」的預判下,中央認為軍隊發展必須給國民經濟建設大局讓路,保證先把經濟搞上去。在「軍隊要忍耐」的思路影響下,除了一些必要的軍工研發之外,大批前沿性的軍工項目因得不到經費支持而下馬,比如運-10大型客機就被迫下馬,還有核潛艇工程的研發也差點停滯。在軍工項目下馬的同時,不少軍工企業轉為生產民用產品。可以說,那個時期接不到訂單的中國軍工產業,正在經歷痛苦的低潮期和忍耐期。

運-10原型機首飛視頻截圖。可惜的是,在軍隊給經濟讓路的思路下,運-10最終下馬

就在這個時候,兩伊戰爭爆發了。由於沒有獨立的軍工研發製造體系,交戰雙方所需要的武器,小到子彈步槍,大到飛機坦克大炮導彈,都只能依靠進口。面對八年間不斷消耗的戰爭資源,兩國都渴望尋找到新的便宜耐用的武器進口來源。就在這個時候,中國進入了伊拉克和伊朗兩國軍工部門的視線。

說實話,80年代的中國,尚不具備研發製造世界先進水平武器的能力,59式、69式坦克、轟6、殲7等武器裝備,和美蘇等國相比,真的是代差式的落後。可是,物美價廉還耐操啊,這對於每分每秒都在消耗戰爭資源的兩個中東國家來說,是再合適不過的了。於是,戰爭史上最神奇的一幕發生了。交戰雙方不約而同都在找同一個國家的軍工企業做生意,為此,還鬧出過笑話。

據說,戰爭最吃緊的時候,伊拉克和伊朗的軍工代表甚至常住中國,以方便談判購買武器。有一次,由於安排上的疏忽,竟然將兩國軍工代表安排在了同一家酒店。為此,差點鬧出了烏龍。

當然,這只是民間傳說,未必是真的。但也可以看出,當時中國武器在兩伊戰爭的戰場上是何等受歡迎。據統計,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共獲得了80至120架殲-7戰鬥機,4架轟6和包括30多枚C-601(「蠶」式)反艦導彈在內的3000多枚各種類型導彈,以及幾千輛59、69式坦克和裝甲車,這些武器裝備價格超過了50億美元。而伊朗方面,除了同樣從中國進口大量殲-7戰鬥機、各種陸軍裝備和「蠶」式岸基反艦導彈之外,還獲得了紅旗2防空導彈。可以說,當時兩伊戰爭的戰場上,從單兵裝備,到飛機大炮坦克導彈等重武器,到處都充斥著「made in china」,而也正是這些來自中東金主們的源源不斷的訂單,讓本已陷入困境的中國軍工企業煥發生機,並間接推動了中國軍工產業向出口發展的重要轉型。據主要生產坦克的617廠的廠史記載,在兩伊戰爭期間,該廠靠出口外貿坦克就創匯10多億美元,這在當年可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戰鬥中的伊朗軍人。注意圖中的反坦克導彈,為從中國進口的紅旗73反坦克導彈

當然,凡事有好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對於中國軍工產業來說,兩伊戰爭,挽救了不少軍工企業,但事後來看,影響也很大。要知道,兩伊戰爭結束後,接踵而來的就是海灣戰爭,戰前號稱第四軍事強國的伊拉克,在美帝全方位立體攻擊面前,毫無還手之力,僅僅幾個禮拜就全線崩潰了,一千輛以上的69式坦克被摧毀或被伊軍拋棄在沙漠上,這對中國軍工產品的國際聲譽造成了不小的打擊,很多本已打開銷路的陸軍裝備,又成了滯銷貨。

海灣戰爭中,被美軍繳獲的69式坦克

當然,這場戰爭,也讓中國軍工人看到了自身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巨大差距,放棄了過去那種「殲7擊落三代機」的幻想,知恥後勇,加大研發力度,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說人話的小記者 的精彩文章:

鮮為人知的國民黨敵後抗戰

TAG:說人話的小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