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之戰後,項羽為什麼不替叔叔項梁報仇,反而封章邯做了雍王?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這是大詩人杜甫的詩句,照錄自一個唐朝大媽的原話。大媽的三個兒子先後被抓了壯丁,其中一個已經戰死。對於生死,大媽已經參透:活著的要想辦法活下去,死掉的就永遠地失掉了。
這種生死觀,也是項羽腦海中的生死觀。
在戰場上,刀劍是無眼的,任何一個像項羽一般經歷過戰場殺戮的,都不敢說自己一定能在戰場上活下來。
自項羽隨著項梁舉事的那天起,他們便都已將生死置之度外。死,並不意外,活,才是幸運。
因此,對於戰場上的生死,項羽並不會像電視劇《楚漢傳奇》中渲染的那樣,悲傷固然是會有,但復仇的心,不會那麼強。
對於項羽來說,殺章邯報私仇,毫無意義,好好地活下去,攀上更高的巔峰,才是重要的。
這便是我剛剛說的,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如何才能更好地活下去呢?當然是招降章邯。
雖然在巨鹿,項羽率楚軍和諸侯軍擊敗了王離、蘇角、涉間所率領的秦軍,但曾把各諸侯軍打得落花流水的章邯,仍舊擁兵20萬,項羽和諸侯軍並沒有把握徹底擊敗章邯。
這時候,陳餘向項羽獻計,勸降章邯,項羽同意了。
具體說來,陳餘的計策分兩步,第一步是與章邯聯絡,陳說厲害,許以重大利益;第二步是趁章邯心緒不寧之時,派出小股的精銳部隊襲擊章邯軍,讓章邯感受到巨大的軍事威脅。
說來也巧,在陳餘巧舌如簧的說詞攻擊下,章邯狐疑起來。正在這時,司馬欣從咸陽歸來,帶來跟陳餘說詞相吻合的情報,章邯有了叛秦之心。
在章邯聯絡項羽,表示願意接受陳餘的建議,與諸侯聯軍工盟弱秦之時,項羽卻派出英布的軍隊,對章邯進行進攻,章邯為了保存軍事實力,沒有跟英布軍大規模衝突,小敗。
而後,章邯再次派人來跟項羽商量結盟,項羽以「梁少」為理由,跟諸侯開會,表示自己願意接受章邯的結盟,其他諸侯軍領袖也認為項羽的決定是正確的。
章邯是帶著20萬軍隊和諸侯軍結盟的,項羽為了安撫章邯的情緒,只能對章邯許以封王。
這是一個符合當時風尚的操作。
自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凡有軍隊者,大抵能夠佔領城池,凡是佔領城池,無不自立為王為公。
章邯有20萬軍隊,理論上完全可以攻陷多個城池,佔地為王,所以,項羽必須許其為王。
參考資料: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項羽本紀》,杜甫《石壕吏》。
配圖來源:電視劇《楚漢傳奇》。
※歷史上有名的虞姬,真的死了嗎,是自殺還是他殺呢?
※這樣讀《史記》,易上手,易讀通,易有所成!
TAG:遙望燕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