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以身試「法」:體會什麼是真正的有效溝通

以身試「法」:體會什麼是真正的有效溝通

我曾經一度被譽為高情商。說「曾經一度」,那是因為我認為並非如此。

是的,我時常能輕而易舉地就感覺到對方的感受/情緒,並能因此而作出相應的反應。所以看起來貌似很會照顧別人的感受。但親愛的,那不是真正的高情商。真正的高情商是,首先讓自己舒服,然後兼顧別人的感受,盡量也讓別人舒服。如果首先連自己的感受都沒處理好,那一定不能叫高情商。而我在做那些事時,並非每一件事都順從自己的內心。有些是權衡之後的決定,也就是說,我沒有完全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很多都是事後補救/開導自己的。所以這不能叫高情商。

情商里有一項很重要的活動,叫有效溝通。我們都知道,溝通就是雙方交流觀點,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就像是收發電報。信號從你這邊輸入到發射器,發射器把信號翻譯為特定編碼發出去,經過無線電波,接收者收到了編碼,接收器再解碼,還原信號並輸出反饋信號發送者。至此,一輪完整的溝通活動完畢。

而在這過程中,信號會遇到很多干擾,我們把這些干擾稱為噪音。噪音就是對溝通產生負面影響的活動/事物。就像我現在在寫這篇文章,外面的蟲鳴/內心的各種稀奇古怪的想法/微信的新信息等等就是噪音,因為這些都對我寫文章這件事產生負面的影響了。

那是不是只要把噪音消除了,溝通就變得有效了呢?不一定。就像我們用耳機正安靜地聽歌,突然耳機喇叭壞了,但音樂信號仍在傳輸,而且幾乎等同於無噪音,但我們卻聽不到音樂了,這不是噪音的問題,這是解碼環節出錯了。信號已經傳輸到耳機,但耳機喇叭壞了,所以無法解碼,溝通失效。

看到這裡,可能有些人就問了:那如果信號輸入正確,正確編碼並發送,過程無噪音,解碼正確,這樣是不是就可稱之為有效的溝通了?

NO.我們很容易遺漏一點,那就是反饋。這是整個溝通環節裡面最重要的一環,只有這樣,整個溝通活動才能形成閉環,一輪溝通才算完成。否則就像是人類向宇宙發送無線電波卻毫無回應一樣,那不是完整的溝通,信息就像進了黑洞,死寂就是它的反饋。

我們都不喜歡溝通黑洞者。

我想,帶過團隊的童鞋感觸可能更深刻。事情安排下去了,下面的人完全無反饋,安排事情的人心裡老沒底:TA是否明白要做什麼事情?開始做了沒有?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能否按時完成?

我遇到過比這更槽的情況。那是我安排一次打樣,用於外發測試。制樣者無法如期交貨,要推遲一天到周五。我想了想,周五下午下班前完成,還是能寄出去,那樣的話,在周一第三方就可以進行測試了,也沒有什麼影響。於是我就告訴他,行,樣板的要求我在樣板單上寫了,照著做就行了。這下好了,等我周一回來一上班,發現自己桌面上放滿了樣品,竟然還沒寄出去!再細看,居然連基本的功能測試都沒做,只是純裝配!我當時一臉的黑線,完全被打蒙了!

大家想想這裡面有幾個問題?從溝通活動來講,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

l輸入不完整。沒有明確告訴制樣者,做完樣板後,交給誰?

l編碼不完整。我在樣板單上沒有明確指出製作樣板時需要通過什麼測試,只是標明這些樣板需要外發做什麼樣的測試。我以為大家都清楚這樣的一個邏輯:在測試前,我們確保樣板是OK的,這樣才可能在測試後進行相應的對比,否則怎麼知道樣板是測試前損壞的還是經過測試後才損壞的?

l無反饋。制樣者收到這樣的信息後,他按照我的輸入,正確解碼了,但後續無反饋。不管是制樣過程中的疑問還是完成制樣後交付,他都無有效的反饋。因為他是在下班後才放我桌面的,那時大家都下班了,只有等到下周上班才發現。白白浪費了兩天時間。

當然我並非在洗白自己的不完整輸入的錯誤,我們都知道,如果前面做好了,就算後面再也反饋,理應也不會出現這些問題,頂多信息發送者多操心一下而已。但從系統的角度來看,假如後面有反饋,再溝通糾正上一輪溝通的錯誤/不足,是不是可以把潛在的這些問題提前解決於無形之中了呢?

再來個例子。

前段時間我媽向我控訴,說我幾十歲的人還不成家,又不是剛畢業,也不知道對未來有沒有什麼打算,說著說著還哭了,還說什麼上次去上班,到了公司直接一個微信說「**我到了」就完了(**是她名),也不打電話或說一下媽我到了,直接叫名字,讓別人看到怎麼想?讀那麼多書連這點禮貌和尊重都不會,讀書有什麼用?

看到她在哭,我當時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安慰她,但我知道她需要發泄這些情緒,如果我當即反駁她,那會讓她很沒面子,更加認為我一點也不在乎她。所以我當時任由她說,一句也沒有反駁。

當她說完了之後,我才耐心地慢慢跟她解釋說,微信叫她名那事是因為我在群里@的她,而她的微信昵稱就是她名字,而我為什麼不打電話或語音呢?那是因為我到公司時,已經深更半夜了,打電話會吵醒她,語音可能會吵醒和她睡的娃兒而且我也不習慣語音,@她是想提醒她看那條信息,免得漏了。但我沒考慮到的是,她不太懂微信昵稱,第二天沒看到回復也沒打電話確認一下,這是我做得不夠周全。說到對未來的打算,其實我一直都有自己的計劃,只是沒有和她說,是我太自以為是太任性了,以為自己的方向正確就可以完全不理會別人的想法。但正確的做法/想法其實更應該和家人/親人/好朋友分享,因為他們是關心我們的人,我們可以不理會其他閑雜人等,畢竟那些人不和我們過一世,聊得來就多聊幾句,聊不來遠離就好,但親人們不一樣。就算親人們的價值觀再不一樣,我們也要盡最大的耐心去分享/交流,因為他們是真正關心自己的人,有他們的支持,我們也才會走得更遠……

後來說著說著,我媽直接不理我,回房一邊小聲抽泣一邊睡覺,但知道她一直在聽,所以我也一直在碎碎念。我不希望她帶著委屈和控訴走進明天和未來。

其實我那完全都是在亡羊補牢,但那都指向一個問題:完整的溝通實在是太重要了!完整才最有可能確保有效。

網上流傳的一段話:你不問,我不說,這就是距離;你問了,我不說,這就是隔閡;你不問,我說了,這就是依賴。其實這是段很扯蛋的話,把一個很簡單的溝通問題複雜化,我在懷疑寫這段話的人到底懂不懂得溝通的原理,知不知道什麼是完整的溝通?你不說,誰特么有義務照顧你的玻璃心?

希望你們進行的都是一個完整的有效溝通。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七晨星 的精彩文章:

TAG:七晨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