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運用心理學ABC理論走出失戀之痛?
我是不是該安靜的走開
郭富城2
郭富城
00:00/04:03
引言
引起人們情緒困擾的並不是外界發生的事件,而是人們對事件的態度、看法、評價等認知內容。
因此要改變情緒困擾不是致力於改變外界事件,而是應該改變認知,通過改變認知,進而改變情緒。
這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A.Eliss)於1955年提出來的一種心理學理論——合理情緒療法。
他認為,外界刺激性事件為A(Activating Event),人們的認知為B(Belief),情緒和行為反應為C(Consequence),因此,合理情緒療法的核心理論又稱為ABC理論。
我的故事
讀過我文章的朋友,可能了解,我曾經歷過「分手」的痛苦,深陷絕望、抑鬱、空落、迷茫、害怕、孤獨等負面情緒里,無法自拔。
五年前的夏天,從北京去山西支教,認識了他。那時,我24歲,他18歲。
那個暑假,我成了他30天的英文代課老師。學生們都管我叫「貝殼」,因為我的英文名「BECCA」諧音「貝殼」。
「貝殼,知道我最害怕哪個數字嗎?」有一天,放學後,他眉頭緊鎖,難過地對我說。
「嗯?」
「7.26。我沒怕過什麼,就是不聽話時,老爸拿皮帶抽我,我都不怕,而現在,卻特別害怕這幾個數字。」
2013年7月26日,是我從山西返回北京的日子。
就這樣,我們的故事,在那個最近總冷不丁闖進心田來的地兒,發芽生長,卻終究沒能開出花。
那個地方,有糊著窗花的屋子,有種著棗樹、杏樹和玉米的院子。酷夏日子,院門口,總還躺著一條吐著長長舌頭的大黃狗;那裡沒有小溪青山之類,基本上處處灰頭土臉,但凡有一點詩意,全從天上來;那裡,偶爾難得的夏日午後,天也會藍得不知所終,頭頂肥大鬆軟的白雲,要過好久才笨重地翻一個身。
陣雨來得快,烏黑的雲團滾動奔跑,折回跑時,雨在後面追,卷著痛痛快快的土腥氣撲過來。
對那個地方,脈絡分明的記憶,分手後的一個多月,折磨得我徹夜難眠、苦痛難言。
那裡,已成了我的第二故鄉,可我,再尋不出回去的理由。
在一起的前兩年,我在北京念研究生,他在山西念高中。為了幫他提高成績,我做兼職努力攢錢,只為給他買學習資料,寒暑假、周末能買票抽空過去幫他補習功課。
兩年後,2015年,他順利考上大學,我也碩士畢業參加了工作。他們家經濟條件不好,念大學後,我盡全力在經濟上支撐他,希望他能將更多的時間用在學習上。
四年來,內心的掙扎,是有的。年齡上的差距,令我的不安全感與日俱增,但卻又不舍離開。因為,他總說,貝殼,等我畢業,我會去彌補你,你就不用那麼累了。
那幾年,關於未來的計劃里,都有他。就這樣,又過了兩年。直到去年7月。我從上海返回那個回憶滿滿的城市去見他。我找到了他,可不是他一人,他的身邊,多了一個女孩。那一刻,我的世界,坍塌了,眼淚決堤,倉皇出逃。
他沒有道歉,沒有解釋,發了一條「你走吧,我喜歡上別人了,快一年了,現在過得很舒服很開心」,之後拉黑了所有聯繫方式。
黑色的夏天
我休了一個禮拜的假,拉上窗帘,躺在床上,蒙頭睡了三天三夜。無法言說的痛苦抑鬱緊緊攫住了我。戀愛是兩個人的事,怎麼能是他一個人說了算呢?我無法接受他連解釋都沒有的離開,我需要一個理由。我還抱著希望。
於是,有一天深夜十一點多,我借室友的手機撥通了他的電話,接電話的,卻是那個姑娘。
那一刻,一計更重的錘,扎在了我本來已經脆弱不堪的心上。眼淚,終究是幹了。
朋友們心疼我,用各種難聽的話,大罵他的無情無義.....她們安慰我,她們陪我吃飯,想辦法轉移注意力,也絲毫沒能減弱我內心的那份苦澀與絕望。
那一個多月,黎明醒來時,成了我最害怕的時刻。
我迷戀起夜的黑,我害怕白天的到來,因為到了白天,我就會清晰地意識到,四年來,自己精心構建的那個有他的未來,已經被攪碎了。未來的路上,只剩下我一個人。心被掏空,生活失去了支撐。
怨恨、害怕、孤獨,令我陷入抑鬱狀態。一個月下來,體重降了8斤。
人,身心一體,內心的負面情緒若是累積到了臨界值,身體就會發出警告。行屍走肉、寢食難安半月後,有一天早上去上班,在地鐵口,眼前突然一黑,差點暈倒過去,我意識到了自己狀況的嚴重性。
各種方式都試過,情緒仍舊低落後。
探索內心
學習心理學以後,接觸到了阿爾伯特.埃利斯的合理情緒療法。內心豁然開朗了些。我決定客觀分析自己,認真當起了自己的心理治療師。
合理情緒療法認為,讓人們難過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們對事情不正確的解釋和評價。事情本身無所謂好與壞,但當人們賦予事件自己的偏好、慾望和評價時,便有可能產生各種無謂的煩惱和困擾。
如果某個人有正確的信念,他就可能愉快地生活,否則,錯誤的思想及與現實不符的看法就容易使人產生情緒困擾,因此只有通過理性分析和邏輯思辨,改變造成人情緒困擾的不合理信念,並建立起合理的、正確的理性信念,才能克服自身的情緒問題。
合理情緒療法的核心理論就是——ABC理論。
A代表誘發性事件,B代表人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及評價信念,C代表繼這一事件後,個體情緒的反應和行為結果。
一般情況下,人們都認為是外部事件A直接引起了情緒和行為反應的結果C,但是合理情緒療法堅持,情緒在本質上就是一種態度、價值觀念,也是一種認知過程,引起C的並非A,而是人對A產生的某種看法,做出某種解釋和評價,從而產生的某些觀念B。
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想法和觀念B來改變、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結果C,駁斥自己的不合理信念B,使之轉變為合理的信念,最終獲得新的情緒和行為,收穫快樂的心態。
而由於受到外界刺激A,人產生的不合理信念,主要包括這三方面的特徵:絕對化的要求,也就是說,人總是按照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認為某一事物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的信念,因此一旦某些事與他的意願相悖,人就會難以接受和適應,陷入困擾中;
過分概括化,指的是以一件或者幾件事來評價自身或他人的整體價值;
糟糕至極是一種把事物的可能後果、推論到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災難結果的非理性信念。
剖析自己
好像是大霧瀰漫的海面上,前方突然出現了一個燈塔一般,內心似乎頓時亮堂了好多。我坐下來,運用ABC理論,認真分析起自己因為「被分手」後抑鬱無望狀態。
自我分析過程:
事件A:失戀,他喜歡上了別人,瞞著我和別人談戀愛
情緒C:抑鬱、絕望、恐懼、怨恨
不合理信念B:
1.絕對化要求——我和他交往了四年,付出了四年,愛了四年,他也該和我一樣一直愛我,不離開我。他會去彌補我。可他選擇背叛,太不公平,太讓我傷心;
2.過分概括化:他背著我愛上別人,這件事,就說明他是個極端不負責任的人,他就是個人渣,他從來也沒有愛過我,他就是個騙子,而我自己竟然會愛了一個騙子四年。
3.糟糕至極:我都28歲了,我又不是那種一下就能走出來的姑娘。我的人生就完了,我再也愛不上別人了,我註定孤老終身了。
那一個多月,上述這些不合理信念深深折磨著我。
當我理性面對自己的痛苦,開始對上面的信念進行了駁斥。
駁斥D:
1.我有什麼理由要求他必須去愛我?難道僅僅是因為我付出過,我還沒有改變對他的愛嗎?難道我就能保證自己對別人一直愛戀如初?
2.我愛他,我為他付出,那是我自願的,他並沒有強迫我這樣做,那我有什麼理由強迫他?難道對他公平嗎?
3.他做出那樣的決定,一定也有他自己的理由,我有什麼權利要求他必須按照我的意志做事
4.如果我愛過誰,就要他一直愛我,那簡直是不可能的事,這種絕對化的要求太不合理了呢。
5.他愛上別人了,我就能否定他以前愛過我的事實,認為他是個騙子嗎?這樣是不是也很真實
6.雖然28歲了,沒有了愛情,但我是從985名校畢業的碩士生,我有自己知識,我還有一份很不錯的工作,我還有一顆努力的心,我怎麼就能認為自己一無所有,再也嫁不出去了呢?這完全是誇大其辭,自己嚇唬自己。
一念之轉即是新生
對自己不合理的觀念進行駁斥之後,我有了新的認識。
新認識E:
1.每個人都有選擇愛的權利,他可以去選擇別人,我也可以有自己新的選擇。
2.要求別人按照我自己的意志來對待我,是不可能的,因為我無法改變別人。我只能做到像希望別人對我那樣去對待別人。
3.雖然互相愛慕、相守一生是件好事,但並非每個人都能做到這一點,這就要看緣分了呢
4.感情上始終如一當然很好,但人的感情也會變化,不能要求事情按照自己希望的那樣始終不變地發展下去
5.人生何時重新開始都不晚,只有應該結婚的愛情,而沒有應該結婚的年齡。28歲時,多麼美妙的年齡,只要自己足夠努力,活出精彩的自己,那個對的人,就在轉角處。
轉換一種認知方式,迎來的,就是全新的世界。
我不敢說,自己已經一下子就完全走出了失戀的抑鬱,但我想,此刻能坐在電腦前,內心平靜,認真寫下這篇文章,就已經說明,我在朝前走了。
惟願,some day ,we will all find our own way.
PS:本文初寫於2017年8月。
TAG:溫佛佳的小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