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不曾遺失的美好
應曉菲的不經之語
這是應曉菲的第98篇推送
在二十四節氣里, 再沒有第二個像「清明」這麼出名和被人期待。當然了,出名主要是因為杜牧的那首詩,某種程度上比「床前明月光」還要膾炙人口,而且被他一寫,所有有關「清明」的詩都再也無法出人頭地,簡直比在黃鶴樓上題詩的崔顥還要厲害;而被人期待,除了放假,還能有什麼原因?!
時光久遠,今天人們知道「清明」,就像我們某些同胞不管聽到什麼都只會問一句「能吃嗎」一樣,大家已經不再會去細究它的前世今生。而之所以有「清明」,還要感謝「寒食」—— 這在古代是遠比「清明」更要有名的一個節日,源於春秋時的晉文公和他的忠臣介子推。他們的故事在網上一搜就有,所以不再贅述。因了這種「附會」名人的紀念意義,在「寒食」這一天「炒」冷飯,算是虐待下自己和積蓄力量,第二天就整裝待發的出去「浪」。細想一下,特別像西方流行的「齋月」故事。
想到這樣的原因,「清明」與掃墓、祭祖發生關係,的確無比牽強。祭祖只應該發生在「中元」和「下元」這樣的日子裡,或者是長夜之時「玉階生白露」,或者是冬日的一抹凄涼,只有這時才我們才會與已逝之人的靈魂更為接近一些。到了春和景明,所有的草在一夜之間變綠,所有的花在剎那間怒放,走出門外,心情比瘋長的柳枝還要飛揚。你要考慮到古代,女性出門機會不多,借「清明」給已故之人掃掃墓,更像是一個美好的借口,踏花歸來馬蹄香,倒更是最好的一次踏青和遠遊寫照。
清明時節的雨,已經完全是春雨,逃脫了冬天的輪廓。冬雨是細密而無情的,緩緩慢慢,跟著寒冷一起進入身體,排遣不掉。春雨則在埋伏著的雷聲下,迅疾而來,猝不及防。即使是小雨,也如緊鑼密鼓,熱情洋溢。所以,冬季里的雨,走在路上可以撐著傘,構成的是一幅黑白畫面,飄飄忽忽,人們走進了蒼茫天地。而春日裡,再怎樣的準備,雨都像是沒帶傘而被兜頭澆下,總要來一次奔跑,才能更多的感受到季節的生機勃勃。並且,這雨瞬間又會遠去,留下你在下一個路口,柳暗花明。
所以,今天在「清明」這樣的日子,即使要面對又一次的堵車高峰,但更會欣喜於可以直接體驗的外面的世界的美好——雖然公曆的這一年已經過去了四分之一——彷彿所有的日子才剛剛開始,眼裡有花有世界,手機里有不用修就可以發「圈」的圖。而這一切,都因「清明」而到達了頂峰。
所以,孔子的學生曾點說過,「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絕對是屬於春天和「清明」的最好圖景,而兩千多年以來,山河變色,滄海橫流,關於這個季節,還是這般美好,這樣的人物畫卷,也似乎都沒變過。
? end ?
編輯 | 應曉菲
圖 | 網路
用文字見世界,見眾生
用筆留住時間
用腳丈量旅程
自說自話,自娛自樂
一個自我的公眾號
TAG:應曉菲的不經之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