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香港巴塞爾看日常敘事的回歸

在香港巴塞爾看日常敘事的回歸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會展

展覽日期:2018 年 3 月 27 日至 3 月 31 日

展覽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好比一頓大餐之後還需要消化,看完巴塞爾的光影斑斕,總歸要靜下來思索的。本篇文章,撰稿人謝爾德從一個特別的角度入手,提出當「宏大敘事」終結之後我們如何敘述歷史記憶、政治異象的疑問,並寄望於當代年輕人的語彙和表達,或許能摸索出新的敘述脈絡:正如那個《搖籃》式的鋼鐵柵欄,在往返的搖動中讓人窺見「養育卻又禁錮」的政治隱喻。

Your Portrait - Stop Playing Games, 2018, HakgojaeGallery (From the Art Basel Website)

在香港巴塞爾看日常敘事的回歸

撰文 / 謝爾德

「很難以置信居然還有人在畫這個,都2018年了。」

我聞聲轉頭,不意外的看見了首爾學古齋畫廊的展位,卻仍被牆上齜牙咧嘴的Donald Trump 嚇了一跳。幾個年輕的男孩站在這幅畫前嬉笑,他們身側的作品中央,是形似華盛頓紀念碑的巨型陽具。學古齋的畫廊助理無疑對他們帶來的幾幅Hak-chul Shin (申鶴澈) 的作品有著超強信心,交談後幾番暗示我這些作品均已被訂購。

川普的形象是這幾年巴塞爾藝術展的作品中頗為熱門的藝術符號。在今年的香港巴塞爾,無論在平面作品或者是在裝置中,這一頭金色稀疏的短髮仍屢次出現,偶有買家駐足,觀眾和快門卻漸漸喪失了熱情。

事實上,在今年的觀展過程中可以發現,相比前幾年,劍指意識形態和各國時政變幻的作品數量有大幅度的減少。更多的作品在追問個體特殊的情感經驗和日常中細膩的瞬間,企圖將觀眾拉向藝術家的私人領地。

「在去年我的展示是直接與政治相關的。但今年,我們身處的是『後脫歐』、『後川普』時代,在社會政治風波漸漸平息的環亞太地區,畫廊帶來的作品看似與私人經歷、熟悉的事物更為關聯——無論是從主題還是從創作材料上來說。」[1] 在今年香港巴塞爾第四度擔任藝聚空間(Encounters)策展人的 Alexie Glass-Kantor由衷說道。

或許在巴塞爾這樣商業盛事中談論展出作品的敘事主題略顯底氣不足,但資本涌動環境下畫廊及藝術家的抉擇更能反映在新自由主義語境里,藝術自律和他律糾葛後的產物。

當代藝術中消失的「宏大敘事」曾作為一種藝術立場而存在。這種對人類社會發展的理性敘述早已隨著後現代主義在文化理論上的席捲而沉寂。或許在更早,在現代主義剛被提及的時候它就與西方歷史繪畫和寫實主義的傳統一同退席了。

在2010年後,從美國的「佔領華爾街」和法國的「不眠之夜」到去年席捲全球的「Me Too」運動,富有政治意涵的,呼籲民主平等新秩序和批判資本主義體系中種種醜惡和壓迫的作品爭相出現。過去兩年的巴塞爾藝術展里,我們甚至能看到印在美國選民T-shirt上的 Trump諷刺畫堂而皇之的出現,紐約時報對邁阿密巴塞爾里Peter Saul 和ManuelOcampo創作的川普頭像直接喊出了「毫無意外」(so expected)。霎時間出現了一種聲音:「宏大敘事」作為政治討論的外包裝,再次活躍在藝術創作里。

這次香港巴塞爾展出的一些作品幾乎要讓人對這個推斷信以為真。

不少觀眾在學古齋的展位駐足。Hak-chul Shin (申鶴澈) 的兩幅政治波普作品尤其吸人眼球,但更多人狐疑地看著他另外一副民眾藝術題材的作品。

The June Democratic Uprising and theLaborer"s Demonstration of July and August, 1991HakgojaeGallery(From the Art Basel Website)

作為韓國「前衛協會」曾經的一員,申鶴澈創作的大部分作品都以民眾生活和抗爭為主題。他善用蒙太奇和超現實主義攝影的技法,這次的「Your Portrait」也是直接用身體部位的拼接展現對當今政治時局的諷刺。另一副直接了當表現草根階級,工人與農民的作品則更具爭議。這幅名為The June DemocraticUprising and the Laborer"s Demonstration of July and August的作品以底層勞動者對獨裁者、財閥、精英階層和濫權的反抗示威為主題,因為創作目的是達到政治響應與社會效果,所以其藝術處理的手法與歷史先鋒派迥異,風格或許更貼近於蘇聯斯大林掌權時期的政治宣傳畫。

但這樣的「政治」即是宏大敘事嗎?「宏大」或許是種能夠集中展現權力和制度的力量,但絕不等同於政治。在藝術領域時常可見對「政治」一詞的污名化(如今發展到對所謂「政治正確」的針對),有的人將國族敘事、對意識形態的任何錶現、和對社會不公的討論混為一談,均視為「政治」的傀儡,從而鼓吹絕對的藝術自律,以擺脫「政治-宏大敘事」這個實際上不成立的組合的裹挾。於是我們得到了無數「去中心」「去結構」的散軼的個人片段,對社會對他人的冷漠和「離地」的題材最終拼湊成一幅幅失去了歷史線索的作品。其中最弔詭的是,不知何時人們習慣於將「政治」置於「美學」的對立面。朗西埃早已在《美學的政治》里說過,美學最終的指涉是民主,美學和政治實為一體兩面,難捨難分。若能在日常的個人經驗里尋找美學,則一定能在其中挖掘政治。

恐怕我們要警惕的並不是「政治」和通過社會場域收穫的藝術經驗,而是宏大敘事里政治口號的宣洩濫用,和用某種意識形態統治其他意識形態的聲音。這樣的宏大敘事會消解對話空間,彌合所有異見,藝術表達中的自由也將不復存在。

假如個人日常敘事與宏大敘事的對抗真的存在過,也絕不僅僅以藝術場域作為戰場。或許情境主義國際運動曾揭開其中一角,他們也曾擁有過這樣的設想,就是把日常生活變成一種革命的藝術,在日常經驗里找尋政治。

在展場中也能看到這樣日常中的反抗。東京的Mizuma Art Gallery帶來的Aoyama Satoru(青山悟)的幾幅作品也有著直接的訴求,卻也從微妙、精細的日常里開展了更豐富的藝術想像。「The waste of labour power would come to an end」——白費的勞動將會結束,他是這麼說的。青山悟將這句話和他平日對紡織工藝的熱情緊密結合,用刺繡的技藝將其縫在了一塊聚酯纖維底板上。作為日本較為年輕的藝術家,他用不凡的刺繡技藝、複雜的線條和材料將圖像和概念粘合。例如他將自己與1935年 女性工會的女權主義鬥士放在一起,他們肩並肩站著,共同要求「每周工作30小時」。

Satoru Aoyama demands a 30 Hour Week, 2017, Mizuma Art Gallery (FromArt Basel Website)

Balancing Art,2018, TKG?(From Art Basel Website)

Everyday Practice, 2016,TKG?(From Art Basel Website)

更令人驚艷的是Joyce Ho(何采柔)的4件作品。在台北TKG+畫廊的展示區域首先能看到的就是她的兩件雕塑裝置「Balancing Art」。這是她今年的新作,整體乍看下是由不鏽鋼製作而成的圍欄,和公園及住宅周圍的欄杆如出一轍。特別之處卻在於柵欄的底部設有如同搖籃一般的支撐,這使得整件裝置得以前後擺動,維持一種微妙的動態平衡。實際上這兩件作品的中文名稱均為《搖籃》,在往返的搖動中讓人能窺見「養育卻又禁錮」的政治隱喻。何采柔的作品均體現了一種連貫性,讓人能捕捉一種來源於藝術家日常習慣的瞬間,既熟悉又陌生,既親密又疏離。這種張力親熱的包圍著觀眾,但又讓人深思其中的對峙關係。

或許當代藝術對「宏大敘事」的恐懼仍會持續,但仍然必須面對後現代的困境——「宏大敘事」終結之後我們如何敘述歷史記憶、政治異象?這次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帶來了更多當代年輕人的語彙和表達,見微知著,或許能在迥異的生命經驗里,摸索出新的敘述脈絡。

[1]「Personal Trumps Political at Art Basel Hong Kong」

謝爾德

生於深圳,現於香港中文大學攻讀藝術史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中國大陸的參與式藝術。她曾為端傳媒、藝術論壇等媒體撰稿。她關注社會上女性、性少數群體面對的困局,並在成為藝術行動者的路上努力前進。

點擊以下標題、圖片可閱讀精選內容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RTYOO 的精彩文章:

疆域啟示錄:地緣的拓撲與後全球化政治 ARTYOO 發現

TAG:ARTYO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