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心理行為異常 家長們需知

孩子心理行為異常 家長們需知

1.說謊

有些孩子很小就表現出說話與事實不符合的現象,家長往往統統看做是說謊」。其實說謊有不同的原因,應區別對待。

小兒的說謊可以分無意的和有意的。無意的說謊經常出現在幼兒時期。由於小兒的認知能力尚不成熟,所以常常誇大事實,並容易混淆真實與想像,將自己的願望當成現實發生的事情;或是由於記憶能力差而將沒有發生的事情說成是發生過的。

有意的說謊是小兒常見的行為問題,但並不是小兒天生的本質不好,而是後天受環境影響的結果,主要是家庭的影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學父母說謊。怕犯錯誤後說真話反而受到懲罰。誠實的行為未受到鼓勵,而如果想辦法欺騙、瞞天過海,甚至吹牛、誇耀,卻能得到表揚、推崇。

為避免和矯正小兒的說謊行為,應針對造成小兒說謊的幾種原因,在教育中應注意以下幾點:幫助小兒提高認識能力,區分真實和想像。家長要以身作則,不論出於何種目的都不要當孩子的面說謊。小兒犯錯誤時不要不分緣由地指責、懲罰。鼓勵講真話。

2.兒童恐懼症

兒童恐懼症是指兒童對某些事物或某些特殊的場景表現出異常的恐懼情緒,患兒雖然知道不用害怕,但仍然不能控制。正常的兒童在其成長過程中幾乎都有過恐懼體驗,不過這種恐懼反應是一時性的,並不因此產生嚴重的使人焦慮不安的情緒。

兒童的恐懼心理與其認知事物的局限性有關。年齡很小的兒童由於不知道某些事物的傷害性,所以就不怕。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比以前豐富了,害怕的事物也就多了起來。但只要兒童害怕的事物在生活中並不常見,或害怕的程度未超過一定的限度,正常的生活與學習沒有受到什麼干擾,就不能被歸入恐懼症。

患恐懼症的兒童害怕的是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例如豢養的寵物、黑暗、高空、空曠的場合、尖銳的物品、疾病、去學校等。在恐怖緊張時,伴有心悸、出汗、面色蒼白等植物神經癥狀,並常有睡眠障礙、遺尿、咬指甲等表現。

兒童恐懼症大多數是心因性的,即由心理方面的原因引起。常見的原因如下:家庭環境不良。如父母不和,經常吵架。家庭教育方法有問題。如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助長孩子的依賴性,使得孩子比較膽小。成人故意對孩子進行恐嚇或進行言語威脅,也可使孩子患恐懼症。強烈的精神刺激。如目睹某些悲慘的場景或影視作品、親人的死亡等。

在診斷恐懼症時須注意分清幾種伴有類似恐懼症的表現的精神疾病。如兒童精神分裂症早期常見有恐懼癥狀;腦器質性病變如腦炎、腦瘤亦可出現陣發性恐懼;癲癇可有陣發性恐懼。應對有恐怖表現的患兒進行多方面的檢查,以便確診。

孩子患有恐懼症時,應採取如下措施:考慮發病的原因,消除誘因。平時要注意培養兒童勇敢、堅強的性格。平日里多讓孩子與勇敢、膽大的孩子在一起也有益處。系統脫敏療法常被用來治療兒童恐懼症。此法的基本程序是引導患者逐步地想像或逐步地接觸恐懼的事物,直至面臨真實的事物或處境。

3.遺尿

遺尿症其實就是我們俗稱的「尿床」。是指3歲以上的小兒,無明顯器質性病變而發生不自主排尿,醒後才發覺的一種病症。

部分遺尿症患兒從出生後一直尿床;但也有的兒童已持續一年以上夜間自主排尿,但由於精神因素或疲勞等原因再次出現尿床癥狀,甚至持續到性成熟時才消失;也有少數成年人還有尿床現象。若遺尿長期不愈,會使兒童在精神上、心理上產生自卑感,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使小兒的智力和體格發育受到影響。家長應該對小兒遺尿有清楚的認識,若自己的孩子患有遺尿症,應到醫院進行檢查,看是否有尿路感染、脊柱裂(隱性或伴有脊髓膨出)、脊髓損傷、癲癇或大腦發育不全。需要對症治療的要及早治療。

家長應該讓孩子自幼養成良好的習慣,按時排尿。白天不要過度遊玩,以免夜間疲勞貪睡。傍晚後少喝水,晚飯少吃流質及湯水。孩子臨睡之前應提醒他們排空小便,並在孩子夜裡經常尿床的時間,將孩子喚起排尿。取得效果後減少喚醒次數,至不再叫醒而可以自覺排尿。遺尿的小兒多有較大的心理負擔,害怕別人知道自己尿床,自卑感較強。患兒家長應該對孩子耐心教育引導,不應該責怪、打罵孩子,應該讓孩子消除怕羞、緊張的情緒,樹立治療的信心,消除顧慮,注意身心健康。對於那些自尊心較強的患兒,家長應替孩子保密。

4.兒童多動症

兒童多動症又叫兒童多動綜合征、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是指發生於兒童時期,具有明顯的持續的活動過度、任性、衝動、學習困難、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為主要特徵的一組綜合征。其主要病因是遺傳因素、大腦發育延遲、神經生化改變、社會心理因素等。不良的家庭環境以及不當的教育方式也是導致該病的重要原因。這是一種常見的兒童心理疾病,其癥狀一般在7歲前表現出來,8~10歲為發病的高峰期,總體發病率為3%左右,男孩發病率比女孩高得多。

多動症的表現有:注意障礙。與同齡兒童比,其注意力容易渙散,活動項目頻繁轉移,做事有始無終。活動過多,不論在任何場合都處於不停活動的狀態,上課時不時地做小動作,平時走路急促,愛奔跑。衝動任性,情緒不穩定,行為魯莽,不顧後果,不服管束,常惹是生非,常常發生自傷與傷人的行為。自控力差,好插嘴干擾大人的工作,還會出現說謊、偷竊、鬥毆、逃學、玩火等不良行為。學習困難。這類兒童由於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學習成績比較差,但他們的智力是正常的。一般來講,該病分兩種類型,一種是活動過度型,以多動癥狀為主,男孩多見;另一種是注意力不集中型,女孩較常見。後者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渙散卻沒有多動表現,往往最容易被家長和老師忽略。

多動症的檢測與治療:簡便的檢測方法是讓兒童兩隻手的食指與拇指連續碰撞,兩手放在桌邊連續轉向,如出現節奏性、規律性,可做多動症懷疑兒。當然,尚要進一步到醫院神經科去確診。

兒童多動症如果治療不恰當,會引起嚴重的後果。目前藥物治療多數是服用利他林藥片,多動症患兒必須進行藥物治療。其次要加強引導,如加強集中注意力的培養,培養有規律的生活習慣,培養患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設法把過多的精力引導出來。第三,可用行為獎勵法。第四,在飲食上少食含酪氨酸食物,少食含甲基水楊酸的食物,如糕點、西紅柿、蘋果、橘子等;少食含鉛、含鐵豐富的食物,如肝臟、豆類、花生、禽血、瘦肉等。

部分家長對藥物治療存在一定的偏見,還有的家長認為孩子長大了就會好的。儘管隨著年齡的增長,多動的行為可以減少或消失,但此時已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最佳時期,而使學業受到影響。對多動症兒童,千萬不能用簡單粗暴的體罰,不但不能收到預期效果,反會損害兒童的自尊心、進取心,造成精神創傷,加深矛盾,使患兒不易配合治療。

5.咬指甲

咬指甲本來是孩子的一種本能行為,約有90%的孩子都有過這種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行為慢慢就消失了。但6~11歲的孩子中仍有2%左右有這種不良習慣。如果上學後仍改不了這個毛病,會引起同學的嘲笑,影響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影響學習和生活,使孩子精神上產生一定的壓力。在生理上,他們經常咬指甲,常使指甲周圍皮膚被咬破、被感染,甚至使指甲脫落,這樣將會影響手指的精細動作,影響學習和工作。

根據國外研究,認為這種現象有遺傳的可能性。然而大多數小兒咬指甲並非是遺傳的緣故,而是心理緊張或教養不當所致。例如,因家庭不和睦、父母對子女要求過高、學的東西太多、心情焦慮、精神過度緊張等,小兒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如父母責備、老師批評、做功課時)會出現頻繁的咬指甲行為,甚至有的小兒還伴有其他行為問題,如多動、睡眠不安、抽動等。

糾正的方法:

(1)消除環境中的緊張因素。父母吵架、打罵孩子等不良環境因素都會加劇孩子吮手指和咬指甲的毛病。溫馨和諧的家庭,才能使孩子情緒穩定,有利於克服吮手指和咬指甲的毛病。

(2)對於年幼小兒,應將其毛糙的指甲邊緣銼平,用紗布或膠帶包住指甲。在孩子吮手指和咬指甲時分散、轉移其注意力。讓小兒有事可干,如畫畫、搭積木,或幫父母干點事。

(3)家長不要暗示或強化這種行為。如在孩子出現吮手指、咬指甲的行為時,家長就叫嚷:「看,他(她)又在咬了,又在咬了。」這樣做,不但不能使他(她)克服這種毛病,有時反而變本加厲。當他(她)聽到叫嚷時會感到緊張。越緊張,越是不由自主地咬起來。因此,遇到這樣的兒童時,成人不要神經質地老盯著他她)。

(4)「厭惡療法」。在不得已時,可在孩子手指上抹點黃連素,使他(她)吸吮起來難受。

(5)也可用行為療法。如他(她)在看電視時出現吮手指或咬指甲時,把電視關了,以表示懲罰。當小兒通過努力減少了咬指甲的現象時,家長應及時鼓勵和表揚,這樣可強化小兒的自我控制能力,繼續保持正確的行為。

6.口吃

口吃又稱「結巴」,它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習慣或語言障礙,其表現是頻繁、不自主的言語重複。口吃大多發生在2~4歲。據統計,10%的兒童曾一度發生口吃,但其中50%~80%的孩子不治自愈。9歲以後很少有口吃現象,而延續至青年期或成年期的只有17%,男孩比女孩多發。

口吃的病因大致有:突然的精神刺激,如驚嚇、恐懼、變換環境等。兒童學話時,父母要求過急,矯正過多。由於模仿他人口吃而患口吃。強行糾正左撇子也會造成口吃。此外還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

口吃的癥狀是難發性,說話時開頭一個字的發音感到特別困難、吃力;其次是重複性,反覆重複發出某一個字;還有中阻性,在說話過程中拖長某個字的發音或停止某個字的發音,表現為說話不暢。

口吃不是生理上的缺陷和發音器官的疾病,而是與心理狀態有著密切關係的語言障礙。矯正兒童口吃應在學齡前就開始。要求父母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消除周圍環境中引起兒童緊張的人為因素。周圍的人不可譏笑、嘲弄口吃的兒童,以打消兒童對口吃的顧慮。

(2)有規律的生活、充足的睡眠、豐富的遊戲都會使兒童暫時性的口吃逐漸消失。

(3)成人用平靜、柔和的語氣和兒童說話,使兒童模仿這種從容的語調,口吃自會逐漸減少。

(4)參加口吃矯正訓練班,讓口吃的兒童在集體環境中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勇於進取,養成不慌不忙講話的習慣。還可配合音樂、舞蹈,用有節奏的動作矯正口吃,這樣往往更有效。

(5)過度興奮及精神緊張者可配合小劑量藥物治療,如溴劑等。也可應用中醫療法,如用針灸針刺頰車、廉泉、內關、合谷等穴位。

7.嬰兒孤獨症

嬰兒孤獨症是一種年幼時起病的精神障礙,與先天性風疹有關,多發生在獨生子女以及很少與人接觸的孩子身上。患了嬰兒孤獨症若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會造成終生的精神障礙,不能適應正常的社會生活。

本病的表現常見有言語困難和社會交往困難。出生後2個月還不會笑,4個月在母親擁抱之下不感到快慰,不能與人有眼對眼的注視。稍大後不能與周圍人保持良好的社會交往,遇環境改變不能很好適應,多有刻板動作,智力落後佔75%以上,僅1/3的病兒可勉強獨立自主,有些伴有癲癇或其他神經系統顯著異常。

因此當家長發現小兒出生後2個月還不會笑,對周圍事物反應差時,要密切觀察小兒成長情況。如不願與小朋友一起玩耍,不願參加集體遊戲,不喜歡模仿大人的動作,語言單調,經常說重複語言、刻板語言或自造詞句,社交活動中面部表情、身體姿勢或手勢運用不當,要高度懷疑本病,並送醫院治療。

本病的治療仍處於探索階段,語言訓練、行為矯正和心理指導是較重要的治療手段。具體治療手段有:感情交流,對不會說話的孩子也要多與其講話,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關心、愛護;語言治療,對正在學說話的孩子強化語言訓練,必須反覆呼喚,並讓其養成與熟人打招呼的習慣;滿3歲的孩子要送幼兒園,使其在與正常兒童的交流中接受幫助,精神得到發展,獲得社會交往能力;根據病情,輔以一些藥物治療,較常用藥物有氟哌啶醇、舒必利、氟苯丙胺等。8.偷摸行為

當孩子發育到具有財物歸屬意識的時候,才能分清東西是誰的,但6歲前的孩子還不能做到。幼兒經常「侵佔」別人的東西,他(她)想要的東西,就要去拿,這不視為「偷摸」。隨著教育和年齡的增長,他(她)就知道不能隨便要別人的東西了,必須自願地放棄自己的慾望,但這种放棄最初必須得到父母足夠的愛時才能做到。缺乏父母的愛心是孩子經常發生偷摸行為的原因。

當發現孩子有偷摸別人東西的行為時,一定不要過於灰心,也不要暴跳如雷。既不能放任自流,不管不問,也不能嚴厲呵斥,更不能暴打一頓。家長應當耐心教育。初次發現孩子有這種行為時,可以漫不經心或隨便問一問這是誰的東西,告訴孩子要做到借別人的東西要還。經過幾次隨意的談話,大部分孩子會更正這種缺點。但是等到孩子經常發生偷摸行為時,要改掉這種錯誤,常常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

9.抽動-穢語綜合征

抽動-穢語綜合征又稱多發性抽動症,也是臨床較為常見的兒童行為障礙綜合征,是以面部、四肢、軀幹部肌肉不自主地抽動,伴喉部異常發音及猥穢語言為特徵的綜合徵候群。特徵是患兒頻繁擠眼、皺眉、皺鼻子、撅嘴等;繼之聳肩、搖頭、扭頸、喉中不自主發出異常聲音,似清嗓子或乾咳聲。少數患兒會控制不住地罵人、說髒話。癥狀輕重常有起伏波動的特點。感冒、精神緊張可誘發和加重此病。其中約半數患兒伴有多動症。日久則影響記憶力,使學習落後,嚴重者因干擾課堂秩序而被迫停學。

習慣性抽動的病因較多。有的起始於某些部位的不適感,產生保護性、習慣性的動作而固定下來,並在大腦皮質形成惰性興奮灶,反覆出現抽動動作。此外,模仿別人的類似動作、心理刺激和軀體性疾病,也可以誘發本病。

兒童抽動-穢語綜合征的矯治策略:

(1)家長要理解孩子,不要認為孩子是故意搗亂而大聲斥責孩子。因為越責怪、越強制,孩子越感到緊張,不自主動作也就越頻繁,孩子會漸漸變得膽小、自卑,這樣只會使病情加重或反覆出現。要幫助孩子排除緊張情緒和恐懼感,千方百計地創造條件,讓孩子生活在平靜、自信的氣氛中。無論他(她)的動作如何使人生氣,都不要注意他(她)的樣子,也不要模仿、取笑他(她)。

(2)家長要鼓勵和引導孩子參加各種他(她)感興趣的遊戲和活動,轉移其注意力。另外,要引導孩子進行適當的體育活動。體育活動會幫助孩子擺脫自己的封閉狀態,振作精神,完全放鬆。只要孩子的抽動行為有一點減輕,就及時給予適當的表揚和鼓勵,以使孩子逐漸消除抽動行為。

(3)家長要盡量避免吵架;避免讓孩子觀看激烈的槍戰片、武打片、動畫片、恐怖片及看恐怖小說、玩電子遊戲等,以免使孩子興奮,影響治療。

(4)個別患兒有自殘及傷害他人的行為,家長要把利器、木棒等放在適當位置,不讓孩子拿到。不要因為孩子有病而過分溺愛、順從。此類患兒多任性、固執,如不注意糾正,易有不良影響。

(5)飲食要清淡。高營養、高蛋白食品,尤其是蝦、蟹、羊肉、牛肉會加重病情。應多吃蔬菜,尤其是綠色蔬菜,它們有鎮靜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韜教育 的精彩文章:

TAG:文韜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