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諾獎評委因他引咎辭職,經手患者多在短期內離世:一位「名醫」對科學的重創

諾獎評委因他引咎辭職,經手患者多在短期內離世:一位「名醫」對科學的重創

從稱霸各大新聞頭條、號稱「全球氣管移植第一人」,到被負責評審和頒發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以下簡稱 KI)開除,保羅?馬基亞里尼(Paolo Macchiarini)可能是全世界再生醫學領域近些年內除了小保方晴子之外最出名的人。

接受過他的氣管移植手術的所有病人幾乎都已離世,多篇發表於《柳葉刀》等頂級期刊的論文被指控存在學術不端,他還引發了瑞典學術界的「大地震」——當時的 KI 院長和諾貝爾醫學獎評審委員會中的多位成員因為馬基亞里尼的醫療和學術醜聞引咎辭職。瑞典檢方目前正在考慮重啟對他的刑事訴訟。

撰文 張夢茜

編輯 魏瀟

明星的升起和墜落

保羅?馬基亞里尼(Paolo Macchiarini)被世人熟知,還得從 2008 年說起。

那一年,他在西班牙巴塞羅那,為一名年輕的母親克勞迪婭·卡斯蒂略(Claudia Castillo)實施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手術。當時卡斯蒂略的氣管因肺結核感染塌陷,生命垂危,馬基亞里尼便從一名死亡的捐獻者身上取出一段氣管,洗除軟骨組織,並在這段氣管上植入卡斯蒂略自己的骨髓幹細胞。馬基亞里尼的理論是,卡斯蒂略的幹細胞能夠附著在捐獻者的氣管上,發育分化成正常的氣管組織。如此,就可避免在器官移植手術後的患者身上使用大劑量的免疫抑製藥物。

CNN 等多家媒體對之大肆報道,不吝使用「再生醫學界的里程碑」、「世界上第一個被成功創造出的人工器官」這樣的描述,這個帥氣又有魅力的中年義大利醫生也藉此俘獲了很多重要人物的心。在所謂的成功的激勵下,馬基亞里尼在更多的病人身上動了刀。兩年後,他收到了負責選評審和頒發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以下簡稱 KI)的 offer,來到斯德哥爾摩,成為了一名訪問教授。

保羅?馬基亞里尼(Paolo Macchiarini)和他「引以為豪」的人工氣管

圖片來源:STAFFAN LARSSON | BBC

然而,馬基亞里尼的風光實際上一直伴隨著批評者的懷疑。不管是使用死者的組織還是後來的合成塑料制氣管,有科學家始終不相信幹細胞能附著成功並和這些氣管融為一體,尤其指出他在《柳葉刀》等論文中可能誇大了病人的康復狀況。然而,馬基亞里尼卻歷經多輪學術調查而不倒,從未承認過自己的手術和研究存在問題。最後,擊潰這位「名醫」的,是一部來自瑞典國家電視台的紀錄片Experimenten。

馬基亞里尼 2011 年發表於《柳葉刀》的論文,論述了其在人工氣管移植臨床實施中獲得的「成果」,編輯部發布了 expression of concern,但並未撤稿

其中被採訪的一名研究人員曾評論說,作為一名好醫生,應當知道何時不做手術。而馬基亞里尼則恰恰相反。哪怕他在攝像機前和人工合成氣管的供應商通話承認產品有問題,幾周後他還是會把同樣的氣管植入病人體內。當俄羅斯的同事在移植手術前提醒他,三個備選氣管可能都有問題,一個太短一個有洞而第三個不夠穩定,馬基亞里尼直接選擇了太短的那個氣管而未告知病人。

這位名叫尤利婭·圖裡克(Yulia Tuulik)的俄羅斯女性接受手術時並未病危,還可以藉助氣管造瘺正常呼吸,醫生認為她完全可以依靠這個人工造口正常生活數十年。但她在馬基亞里尼手下接受了器官移植手術,甚至又更換了一次,最終於手術兩年後死亡。

2016 年由 SVT production team 統計出的馬基亞里尼氣管移植手術的「被害者」,9 人中 7 人的術後生存時間都沒有超過 3 年 來源:BBC

謊話連篇

在馬基亞里尼的學術資歷被人檢視之時,又被爆出其欺騙美國 NBC 新聞的製片人、差點重婚的醜聞。最讓人無法理解的,是他向未婚妻號稱自己是梵蒂岡教皇、奧巴馬等政要權貴的私人醫生,直到他所謂邀請教皇參加婚禮的時間和教皇訪問南美的日程完美重合,謊言才被揭穿。

在一封推薦信中,和馬基亞里尼一起做過氣管移植手術的一名美國醫生如此寫道:「當教皇 John Paul II 將死之際,他的帕金森症導致他呼吸困難,馬基亞里尼教授被叫到病床前進行診斷。醫生和教皇共同做出決定,不去做氣管造口術。人們都很重視馬基亞里尼教授關於氣管疾病的觀點。他一直是世界上最傑出的氣道醫生之一。」

該醫生後來承認這些推薦信中的細節都是馬基亞里尼的一面之辭,他從沒確證過。

哈佛大學教授、麻省總醫院法律與精神病服務中心主任羅納德·紹滕(Ronald Shouten)這樣評論:「馬基亞里尼的這些行為可謂是騙子中的極端。他確實很聰明也很有成就,但他總是無法得到滿足。他的性格中的空洞似乎導致他想通過騙更多的人來填補。」

誰之過?

早在 2015 年 8 月,KI 就曾對馬基亞里尼進行過調查。當時該機構的 4 名醫生——他們也是馬基亞里尼某篇《柳葉刀》論文的共同作者——指控其 7 篇論文存在學術不端問題;一名來自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大學(Uppsala University)的獨立評審本特·戈丁(Bengt Gerdin)也認定其有罪。

調查顯示,這些行為包括誇大病人的病重程度以滿足同情使用(compassionate use,對危重病人使用尚未獲得批准或上市的藥物或療法,從而挽救他們的生命)的標準、歪曲術後記錄來標榜自己的成功,以及多起完全沒有經過倫理道德委員會審批的人體手術試驗。在發表於《柳葉刀》的論文中,馬基亞里尼描述其病人的氣道暢通,植入的合成氣管被健康的新生組織包裹。事實卻是,醫生們不得不在患者氣道內插入額外的支架使其不被堵塞。不僅如此,人工氣管根本沒有和周圍的人體組織結合,用手輕輕一提就可以從患者的頸部取出

手術中的馬基亞里尼 圖片來源:CONAN FITZPATRICK | BBC

然而,在馬基亞里尼的實驗室團隊出具了上千頁材料後,KI 時任院長安德斯·漢姆斯滕(Anders Hamsten)出面否決獨立評審的報告,認定馬基亞里尼無罪。獨立評審人本特·戈丁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困惑的說道,如果自己不被允許再次閱讀這上千頁的辯護材料,一開始就根本沒有必要進行機構外評審。

2016 年 1 月,瑞典國家電視台上映了揭露馬基亞里尼不當研究行徑的紀錄片Experimenten,尤利婭·圖裡克的悲劇就此曝光。在公眾壓力下,KI 對馬基亞里尼這名訪問教授重啟調查,並向全校的職工緻信承認該事件可引發對 KI 的信任危機。新一輪調查最終導致時任 KI 院長、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評委會成員的安德斯·漢姆斯滕,時任諾獎評委會秘書長厄本·蘭道(Urban Lendhal)主動辭職。2016 年 3 月,KI 開除了馬基亞里尼,他所掛職的俄羅斯庫班國立醫學院也於 2017 年 4 月將其開除。

此外,在 2016 年 2 月初《自然》題為《人工氣管移植先鋒再度被調查》(Artificial-windpipe pioneer under scrutiny again)的文章中,還提到了同期發表在《名利場》(Vanity Fair)上對馬基亞里尼捏造簡歷這一劣跡的指控。雖然馬基亞里尼在接受《自然》的採訪時依舊堅持說自己已經提供了全部所需證據,從沒有向 KI 提交過虛假的職業資格資料,但跟據撤稿觀察網站(retraction watch)對相關事件的時間線整理,2016 年 2 月 9 日,KI 便承認了馬基亞里尼申請教職的簡歷確實有不合事實之處

也許 KI 確實未能發現馬基亞里尼的馬腳,但縱容他造假的絕不僅此一家。據《名利場》的報道,在他受聘於 KI 之前,義大利方面試圖搶救外流人才並給予馬基亞里尼正教授頭銜時,就已經發現了此人對自己履歷的捏造:除了比薩大學的醫學學位,他從未在美國拿過碩士及博士學位,也未在任何國家做過副教授更別提正教授。然而,因為種種原因這些發現並未在當年被公開。馬基亞里尼繼續平步青雲,名聲越來越大,從義大利跳槽到了瑞典,後來還成功「進軍」俄羅斯。

重創氣管移植領域

如果馬基亞里尼的氣管移植研究確實沒問題(《柳葉刀》至今仍未撤回 2011 年那篇讓他聲名大噪的論文,僅在 2016 年 4 月對之發布了 expression of concern),應該算是器官移植中最早有所突破的領域:將病人自身的骨髓幹細胞取出,用於包裹人工氣管,再將氣管植回病人體內,從而避免排異反應,術後甚至無需使用免疫系統抑製藥物。

向人工氣管植入幹細胞 圖片來源:CONAN FITZPATRICK | BBC

如今,兩例由馬基亞里尼的前合作夥伴、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馬丁·伯查爾(Martin Birchall)領導的類似臨床試驗,因近兩年對馬基亞里尼的調查而陷入僵局。批評者們說,這些使用幹細胞進行氣管移植的臨床試驗同樣基於並不切實的證據,如果在人體身上開展會傷害患者。

來自比利時魯汶天主教大學(Catholic University of Leuven)的皮埃爾·迪拉爾(Pierre Delaere)教授,曾毫不客氣地說,這種幹細胞在供體或人工氣管上生長出新組織的想法,是「完全不現實的」 。2015 年,他撰寫了一份 8 頁的報告,寄給倫敦大學學院、KI、以及兩個科學期刊,控訴馬基亞里尼和伯查爾這一對搭檔的研究是「醫學史上最大的謊言。」

這兩人的臨床試驗還面臨其他幾點質疑,包括在 5 起同情用藥的患者身上馬基亞里尼和伯查爾的手術並未起作用而且不安全,以及在申請研究資助時提供不準確的患者死因描述

悉尼皇家愛爾弗雷德王子醫院(Royal Prince Alfred Hospital)的血液和病理學家約翰·拉斯克(John Rasko),在接受《科學》採訪時表示,英國的研究資金管理系統一直對幹細胞研究抱有「公開的熱情」。但鑒於批評者們提出的諸多問題,若現在對伯查爾的臨床試驗投入過多資金,不免令人擔心。他說:「在得到清晰的證據之前我們不該貿然行事。」

2017 年 9 月,約翰·拉斯克在《衛報》(The Guardian)上和卡爾·鮑爾(Carl Power)聯名撰寫過一篇記述馬基亞里尼 「騙子」生涯的文章。文章指出,各大學術機構對幹細胞研究的過分推崇助長了像馬基亞里尼和小保方晴子此類騙局的發生——在幹細胞研究領域,被撤稿的文章數是生物醫學平均值的2.4 倍,而超過半數的撤稿都與欺詐有關。

拉斯克和鮑爾在文章中寫到:幹細胞研究的熱度——高昂的資助金額,所能享受到的巨大聲望和媒體關注——是否促進了欺詐的發生?答案或許是肯定的。在醫學研究界的多年經驗讓我們不得不做出這個結論。

參考資料:

http://www.nybooks.com/articles/2018/04/05/experiments-knifed-with-smile/

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17/sep/01/paolo-macchiarini-scientist-surgeon-rise-and-fall

http://www.bbc.com/news/magazine-37311038

https://www.nature.com/news/artificial-windpipe-pioneer-cleared-of-misconduct-1.18264

https://www.nature.com/news/artificial-windpipe-pioneer-under-scrutiny-again-1.19272

https://www.vanityfair.com/news/2016/01/celebrity-surgeon-nbc-news-producer-scam

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7/10/six-papers-disgraced-surgeon-should-be-retracted-report-concludes

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8/03/two-controversial-stem-cell-trials-could-harm-patients-critics-say

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16/04/01/lancet-issues-expression-of-concern-for-2011-macchiarini-paper/

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16/02/12/reading-about-embattled-trachea-surgeon-paolo-macchiarini-heres-what-you-need-to-know/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研圈 的精彩文章:

霍金去世,巨星隕落!謹以此文緬懷霍金
如何寫出一流論文?Nature邀請6位專家為你支招

TAG:科研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