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的英語教學,老師教的會比谷歌好嗎?
傳統教學在「互聯網+」時代面臨巨大衝擊與挑戰。當被稱作「互聯網原住民」的90後學生置身於傳統大學英語課堂中,他們日益感受到學習的枯燥,時常問老師:「你教得會比谷歌好嗎?」(嚴文蕃、李娜,2016)。全民學英語的熱潮背後是英語學不致用的怪現象,原因之一就是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千校一面」,與時代發展脫節。「互聯網+」是創新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推手,是促進教學效益最大化、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尤其是互聯網改變了教學資源的形態,隨之而來的是課堂教學的結構性變革,大學英語教學正在進入智慧教學新階段。
原文:《突破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瓶頸》
作者:山東大學 楊港博士 上海外國語大學 陳堅林教授
然而,師生固有的傳統理念、做法如何適應強化互聯網資源和新興技術作用的大學英語智慧教學?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如何服務於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創新?大學英語教學「高投入、低產出」的難題如何依託「互聯網+」迎刃而解?這些問題值得深入的理論思考,更需要在實踐中尋找答案。
教學資源的發展與師生適應
教學資源包括用於教育、教學的物質條件、社會條件以及媒體條件,是教學材料與信息的來源。「互聯網+」時代的教學資源可以概括為「物(硬體、軟體)+人(教師、學生)+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信息技術和持續更新的教育理念,驅動教學資源從平面向立體、從電腦向手機、從封閉向開放、從預設向生成、從內容向活動、從知識獲得向認知發展、從通用向個性進化轉變。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新興技術催生了海量教學資源的湧現,但是教學資源「建」、「用」、「享」三大環節並未打通,存在諸如資源質量難以保證、建設與應用脫節、資源流通共享困難、個性化資源缺失、資源利用率較低等問題。因此,「互聯網+」時代大學英語教學資源的設計要立足於促進學生有意義的學習這一最終目標的實現,涵蓋內容、活動、練習、評價等要素以支持完整的學習過程,而技術和工具要服務並成功地維繫這一過程;教師、學生、任務、情境的交互是大學英語教學資源有效、高效使用的關鍵,通過交互構建學習社區,拓展學習空間,並影響學生改變思考、學習的習慣和方式。
媒介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曾說道:媒體是人體的延伸。人的主觀能動性是技術和資源在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動因,要發揮教師和學生在資源開發中的主體作用,提高教師和學生在資源建設、資源使用與資源評價中的參與度。使用電腦、利用網路是大學生生活的一部分,他們能夠自然地適應讓學習隨時隨地發生的信息環境。需要做出更多改變的是教師,他們的思維和行為都要與學生保持一致的前進方向和速度,比如採用非線性的知識傳授方式讓學生快速獲取信息,通過智能化手段推送學習資源,依靠技術顛覆傳統課堂並給予學生主動學習的機會等。
教學模式的創新與技術服務
「互聯網+」時代,語言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互聯網+語言教學」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新常態,真實語言自然輸入、輸出,有意義的互動隨時嵌入,教學模式呈現個性化、多樣化發展趨勢。
作為信息化發展的核心特徵,「互聯網+」變革教育的路徑之一就是推進教學範式和學習方式變革(余勝泉、王阿習,2016),比如信息化教學範式從「Learn from IT(從技術中學習)」轉型為「Learn with IT(用技術學習)」,教學工作形態全面智能化、智慧化,通過無處不在的移動網路和智能終端,學習從課堂內延伸到課堂外,從真實環境里拓展到虛擬情境中。互聯網改變了學生獲取信息的習慣和方式,產生了基於互聯網的學習方式,比如電子化學習、移動學習和泛在學習;深度學習成為大數據時代重要而有效的學習理念和學習方式。它要求「學習者能夠深度加工知識信息、深度理解複雜概念、深度掌握內在含義,並進而建構個人化、情境化的知識體系,用以解決現實複雜問題」。(陳堅林、賈振霞,2017)隨著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可穿戴智能設備等信息技術的開發應用,適用於大學英語課程的慕課/微課教學平台、智慧學習平台、電子書包、網路學習社區、智慧教室等多種技術服務模式也相繼出現,技術服務課程教學的特點可以用「交互(Interactive)」、「融合(Integrative)」、「智能(Perceptive)」、「按需(Tailored)」來概括。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時空秩序(如課程表、黑板、講台等)和教學材料(如課本、試卷等)被新技術和新資源顛覆,動態的教學組織與管理方式、技術與資源服務方式、學習過程即時分析與評價方式等實現了教與學的立體溝通和交流,全面變革課堂教學的形式和內容,構建了「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化課堂教學模式。
教學質量的反思與瓶頸突破
大學英語課程改革和質量提升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反思當前大學英語教學質量,我們發現如下主要問題:一是大學英語課程在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方面做得多,在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以及發展他們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方面做得尚不夠;二是課程設置「重形式,輕內容」,沒有照顧到學生的不同起點,沒有充分體現他們各自不同的專業和個人發展的需要;三是教學模式「一刀切」,沒有貫徹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的原則,適應學校、教師、學生實際需要的個性化教學模式沒有建立起來;四是教學方法與學習方式沒有因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而發生質的變化,技術和資源的效益沒有實現最大化;五是缺乏多樣化、綜合性評價體系,無法為教和學提供反饋信息,評價與教學分離,無法推動課程的建設與發展。
「互聯網+」使課程建設與智能技術實現「無縫對接」,教學、學習與媒體、資源有機融合,這為解決大學英語課程現存問題提供了可能性。綜合來說,大學英語課程改革需要在教和評兩個方面做文章、下力氣:
第一,構建符合「互聯網+」時代特徵的大學英語智慧教學模式,根據個體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學習基礎和學習風格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與技術支持服務系統,形成「常態化在線課堂、泛在化自主學習、智能化組織管理」相結合的教學新生態,實現學生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共同發展的目標。
第二,建立具有診斷性和導向性的大學英語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從重視教學效果和學習結果轉向重視學生參與、學習投入及學習體驗等;以學生英語學習過程為主要因素建立大學英語教學質量常規評價機制,通過質量評價促進教學模式優化,為教師鎖定影響教學質量的瓶頸因素、選擇質量提升路徑提供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互聯網+」時代的大學英語教學正在發生重大的結構性變革,技術已深深嵌入教學中且日益顯示出其獨特的優勢。早在2015年,《中國教育報》就曾刊文指出:現實生活中,一邊是互聯網的「天堂」,各式新鮮的教學方式正逐漸走進課堂;一邊是「互聯網+教育」的「荒漠」,老師和學生還無法完全適從。順應互聯網潮流是教育領域無法迴避的選擇,但是必須認識到,目前仍處於互聯網教育的探索階段,要形成行之有效且被廣泛認可的「互聯網+教育」模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本文受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互聯網+』時代大學英語教學模式重構研究」(編號為17BYY102)資助]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01期第5版,轉載請註明出處,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今日
關注
※尋根,不能忘記的還有海外流傳的史實!
※引得孔雀「築巢產卵」,人才競爭的規劃必須跟上腳步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