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書是一面鏡子,它能讓你看清自己

書是一面鏡子,它能讓你看清自己

分享西安最有價值的媒體資訊

清代詩人張維屏曾有過這樣的名句:「讀書何所求?將以通事理。」陝西省第九屆「三秦書月」全民閱讀活動即將全面展開,也許很多人心存迷茫,在今天這個信息時代,我們為什麼要讀書?且又要如何去讀書?我想藉此機會,結合我的成長經歷,談一談我對讀書的心得體會。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學而優則仕」,這是封建時代許多讀書人的功利目的。在中國古代,尤其是隋唐以前,社會的門閥等級制度很嚴,很多家庭出身卑微的孩子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把讀書看作是一件非常神聖的事情。

現在,我們的生活條件要比過去優越太多,國家提倡大力發展教育,甚至有人喊出「學習力就是生產力」這樣的口號,你說讀書重要不重要?

我們不是說書本本身有多麼了不起,而是讀書這個行為,意味著你沒有完全認同這個現世和現實,你還有追求,還在奮鬥,你還有不滿,你還在尋找另一種可能,另一種生活方式。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人生該豐富的不是你的履歷,而是你的閱歷。

荀子曾說過:「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如學」。可見,中國有著悠久的讀書學習歷史,這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應當在現代社會中加以繼承和發揚光大。但這種優良的傳統文化卻在我們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慢慢弱化了。

據統計:全世界每年閱讀書籍數量排名第一的是猶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讀書64本。而中國13億人口,除去教科書,平均每人一年讀書1本都不到。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猶太人共拿走了20%的化學獎、25%的物理獎、27%的生理與醫學獎、41%的經濟學獎、12%的諾貝爾文學獎,同時還拿到了1/3以上的普利策獎、1/3以上的奧斯卡獎。

毫無疑問,一個愛讀書的民族,自然是優秀的。讀書與不讀書,終成天壤之別,今天多學一點知識,明天就少一句求人的話。

人活在世上,說很漫長,其實也很短暫,無論時光如何變換,你生命唯一不能捨棄的愛好應該是讀書。讀書是人生最低成本的投資,能讓自己的靈魂修行,提升品格,減少墮落的時間。

讀書,是為了讓你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是為了讓你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擁有處變不驚的內心,讓你在未來,能獨自混過那些漫長幽暗的歲月而不怨天尤人。讀書,是為了能和你的愛人,不止討論柴米油鹽醬醋茶,還可以談論琴棋書畫。

也許有人說:「我讀過很多書,但後來大部分都忘記了,你說這樣的閱讀究竟有什麼意義?」我想說的是:「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我吃過很多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來吃過什麼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我的骨頭和肉。」

其實,你讀過的書其實早已融進你的骨血,只要一個觸動點,它就會噴薄而出。

一個人的能力與閱歷有著密切關係,而一個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親歷與親為,有些事也不能親歷與親為。對於人生來說,許多知識和經驗是間接獲得的,而讀書恰恰是獲得間接知識和經驗最有效的途徑。在書中,你可以感到作者對歷史的理解,對工作的體驗,對人生的領悟。

「腹有詩書氣自華」,這表明讀書可以幫助培育良好的氣質風度。一個人的氣質風度和相貌是不一樣的,相貌可以遺傳,氣質風度只能靠後天培養,而讀書是培養氣質風度的沃土。更重要的是,一個人書讀多了,明白了更多事理,就會提升精神品格,才能養成健康人格。

即使平凡,智慧也是你一生的財富。所以說,讀書一定要自覺,只有自覺的求知慾望和行為,你才能全部身心地深入進去,讀到出文字背後的真正內涵。說句心裡話,我曾遇到過很多這樣的感覺,有時候,半夜醒來發現自己好長時間沒有摸書本了,而且沒有任何緊迫感的時候,我就會產生一種墮落感和空虛感。這種感覺,是那些不喜歡文字、不愛讀書的人永遠體會不到的。

「古人書籍浩如煙海,人生目光所能及者,不過九年牛之一毛耳。」誰也無法窮盡。因此,讀書要有所選擇,讀有用之書。

曾國藩認為,如果一個人漫無邊際,沒有系統和目標地讀書,最終不會有精深的心得,終其一生也將不會有所成就。所以他強調,讀書一定要有所選擇。至於擇書標準,其一應「先務乎其大」,即要選擇有代表性的作品來讀;其二,要選擇其規矩言行、修身養性、終生受益之書;其三,要對症下藥,擇人長補己短。這裡,曾國藩所講的選擇,是要在廣泛涉獵於經史子集基礎上的選擇。「求業之精,別無他法,曰專而已矣。諺曰:『藝多不養身』,謂不專也。吾掘井多而無泉可飲,不專之咎也。諸弟總須力圖專業……若志在窮經,須守一經;志在作制業,須專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則須專看一家文集。萬不可兼營競騖,兼營則一無所能矣」。「若夫經史而外,諸子百家,汗牛充棟,或欲閱之,但當讀一人之專集,不當東翻西閱。如讀《昌黎集》,則目之所見,耳之所聞,無非昌黎,以為天地間除《昌黎集》而外,更無別書也。此一集未讀完,斷斷不換他集,亦專字訣也。」

有人認為曾國藩為官數十年,處處以學術化人,人格感人,這是他的優點所在。而這一優點完全得益於他「首尾不懈」的讀書生活。總之,他讀書方法的核心在於腳踏實地、不投機取巧。

清人張潮在《幽夢影》中也說:「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客觀地說,讀書的境界與年齡有聯繫,但也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年輕人的理解不一定膚淺。關鍵是要結合人生去讀書,感同身受、融會貫通,細細品味書中的喜怒哀樂,深深體會蘊藏在文字後面的歷史真實、科學道理、人心善良和審美情韻。這樣的讀書,境界更高,樂趣最多;對於青年學生而言,就可以減少幼稚氣,增加書卷氣。

「人之氣質,由於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古之精於相法者,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這是曾國藩寫給兒子的家信。寥寥數語,不僅表達了讀書改變一個人情操和價值觀的道理,也指明了要讀經典、要讀懂讀透的讀書方法。其一要讀經典,其二「一書不盡,不讀新書」,其三培養個人的讀書興趣與方向。曾國藩的這些成功經驗,儘管時隔多年,至今對我們這些新時代的讀書人仍然有重要借鑒意義和啟發作用。

很多時候,我會默默地問自己:人生中,最應該豐富的是什麼?是履歷,還是工作經驗?

想來想去,其實都不是。現實中,大多數人都會想方設法讓自己的履歷更好看,為的是贏得別人的關注。然而對於人生而言,重要的是豐富自己的閱歷。為別人而活的人,往往會在意自己的個人履歷是否好看。真正為活得通透的人,通常只在乎自己的人生閱歷是否豐富。

履歷再好看,也要有真材實料。虛假的履歷,或徒有虛名的履歷,只會帶來更多的自欺和欺世。就像一個人,千萬不要假裝很努力,因為結果不會陪你演戲。

所以,聰明的人,一定知道閱歷比履歷更重要。一個人閱歷的豐富度,決定了履歷的厚度。不要認為自己沒什麼閱歷,就自信全無。平凡的腳步,也可以走出偉大的路程。越是簡單的閱歷,越有機會改變人生軌跡。

在我看來,要改變自己現狀的最有效途徑,就是通過讀書學習。

有時候,人是個很奇怪的動物,你不逼自己一下,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就像讀書,你沒有嘗到讀書的快樂和把文化轉變成財富的時候,你就不明白「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的道理。可以說,當你有一天閱歷豐富了,變得越來越強時,便不會在意履歷是否好看了。履歷是包裝給別人看的,閱歷才是自己活出來的。

我認為,閱歷來自不斷被培養的信心。世間從來沒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斷被培養的信心。活著的目的不在於永遠活著,而在於永遠活出自己。一個帶著使命而來的自己,做對的事情,永遠比把事情做對重要。

說到底,信心源於實力,而實力源於不斷的學習力和閱讀力。只挑舒適的環境,永遠不會得到真正的成長。閱讀的過程,就是反映一個人真實的內在承受力、戰鬥力和奮鬥力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名字叫「堅持」。

也許,有人認為讀書是世界上最省心、最容易的一件事。那就特錯大錯了。讀書能否見效,關鍵在於能否堅持,能否有恆心、有志氣。

「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是進德之事,講求乎誠正修齊之道,以圖無忝所生;一者修業之事,操習乎記誦詞章之術,以圖自衛其身。」當然,「進德」、「修業」僅僅是讀書人個人的目的,而真正的讀書人是有其終極目的的,那就是經世致用。

滿腹經綸不與社會接軌等於什麼都沒學,知道了道理不去深入實踐等於零。因此,讀書一定要讀好書,而且必須要帶著思想有目的、有選擇性地去讀。

在風雲激蕩的古代,關羽看半部《春秋》可以傲立三國,王嬋一部《鬼谷子》可以縱橫雄霸,孫臏一部《孫子兵法》可以昌盛本國,那麼,我要說,現在我們這些青年學生一旦從學校的專業知識課堂走向社會這個大舞台,一部《弟子規》就可以從獲新生。只要有心,處處是學問,遍地皆文章。總之,無論什麼時代,不管你身處何種境地,多讀些書,總會不吃虧的。

書是一劑良藥,也是一面鏡子,可以關照古今,讀懂興衰,可以知恥辱,明得失,在你陷入人生低谷的時候,用最小的代價拯救自己。世上沒有白走的路,沒有白讀的書,世界很大,但書才是最大。因為,書會讓人長大,讓世界變小!

〃本文章整理自知名青年作家、資深傳媒人鄭長春在西安石油大學「明德大講堂」上的演講稿 〃

更長安特邀作者:鄭長春筆名:老槍

知名青年作家、資深傳媒人,現為中國青年文藝學會顧問、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陝西作家協會會員,供職於《人民法治》雜誌社。

文/鄭長春 圖/更長安、網路審核/更長安編輯部

本文版權歸 「更長安」 所有

轉載請移步後台留言

法律顧問 / 司馬剛/北京大成(西安)律師事務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更長安 的精彩文章:

TAG:更長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