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華為到底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

華為到底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

華為基本情況

全名: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英文名: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綽號:菊花司(LOGO是一朵菊花),也被競爭對手叫「F7」,「28」,含義大家請自行百度。。。

成立時間:1987年 (剛過完30歲)

總部所在地:廣東深圳龍崗區坂田華為基地 (簡稱坂田基地)

創始人:任正非 (業界尊稱:任教主)

現任董事長:梁華(之前是孫亞芳,上個月剛換的)

公司SLOGAN: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曾經也用過:「華為,不僅僅是世界500強」,「豐富人們的溝通和生活」)

華為是一家什麼類型的公司

按華為自己的說法,它是一家信息與通信技術(ICT)解決方案供應商。其實,按行業內的傳統說法,華為是一家通訊設備製造商,也就是我們通信行業通常所說的「設備商」。

通信行業其實就是運營商、設備商、以及合作方組成的

運營商就是我們國家的移動、電信、聯通這樣的,直接面向最終用戶提供電信服務的企業。

而設備商,就是華為、中興、愛立信、諾基亞這類的,專門研發製造通訊設備,賣給運營商硬體、軟體和服務,幫助運營商提供電信服務的企業。

通常提到華為,大家都會想到華為手機,其實手機只是通信的一個小的領域,專業的叫法,叫終端業務

對於OPPO、酷派、小米這些專門做手機,或者做手機起家的公司,手機的研發製造銷售是主要的業務,占公司業務的很大比重。

但是,華為這些傳統設備製造商,主要產品是通訊設備,包括數據傳輸設備,數據通信設備,寬頻多媒體設備,電源設備,無線通信設備,等等(我們稱之為系統設備),主要服務對象是運營商、政企網(政府、企業)這樣的客戶,也就是2B業務(不是二逼,是to Business)。

說白了,以前華為是不向普通百姓提供產品和服務的。所以,普通老百姓對華為的了解其實都比較陌生和片面。

十多年前的功能機時代,華為的終端業務主要是貼牌OEM(代工),賣系統設備送終端設備(手機)。大家在電信移動營業廳看到的那些沒有牌子的便宜手機,就是屬於這種。因為太雞肋,10年前,華為一度還想要賣掉手機這塊業務。後來,在蘋果iPhone的帶領下,智能手機迅猛發展,手機作為移動互聯網的重要入口,才被引起重視,華為中興才開始大力發展手機終端業務。人們在生活中越來越多地見到華為手機、中興手機。不僅是手機,包括家庭路由器、電視機頂盒、智能手環,也是這樣。

根據剛發布的年報(估計之前大家都被刷屏),2017年華為實現全球銷售收入6036億元,同比增長15.7%,凈利潤475億元,經營活動現金流高達963億元。

從業績來看,消費者業務只佔了華為整個公司的39.3%。

華為的組織架構

華為的員工數量,目前大概是18萬多人。作為一個技術型企業,這個人數算是相當龐大了。

為了管理好這麼龐大的一個公司,當然需要相對應的、完善的組織架構和制度。

華為的公司架構(來自官網)

上面圖裡面的BG,就是Business Group,不是一個特指的部門,是指華為的一個「業務集團」。

如前文所說,華為的主要業務,就是按照運營商、企業網、消費者來分的。

運營商BG:沒什麼好說的,傳統強項,也是公司支柱。

企業BG:前幾年華為非常看好企業網這片「藍海」,下了大注,拉了很多人,結果發展並不及預期,所以只能又減小規模。

消費者BG:最近這些年增長很強勁,但是也遇到很多的問題。畢竟2C(to Consumer,面向消費者)的玩法和2B的玩法完全是兩回事,華為也是摸著石頭過河。

華為消費者BG CEO、華為終端公司董事長 余承東

(因為經常說錯話加打嘴炮,也被稱為「余大嘴」)

華為董事會,是公司戰略、經營管理和客戶滿意度的最高責任機構。一共有17名董事會成員,由持股員工代表會選舉產生,並經股東會表決通過。董事會設常務委員會。

華為管理層

前排左起:孟晚舟、胡厚崑、郭平、徐直軍、梁華

後排左起:何庭波、徐文偉、閻力大、丁耘、任正非、陶景文、李英濤、汪濤、彭中陽、余承東、陳黎芳、姚福海

華為公司董事會及董事會常務委員會由輪值董事長主持,輪值董事長在當值期間是公司最高領袖。輪值董事長的輪值期為六個月。

這個確實很有特色。別說通信行業,就算放眼全球,這麼大的公司半年輪換一次最高領袖,也是只此一家,別無分店。主要原因,估計還是為了均衡權力,約束高管,平衡發展。

華為是100%由員工持有的民營企業

通常我們所說的華為,是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它的背後,是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這個公司的股東,是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工會委員會(下稱「工會」)和任正非(他的持股比例只有1%多一點)。

工會作為公司股東參與決策公司的重大事項,由持股員工代表會審議並決策。持股員工代表會由全體持股員工代表組成, 代表全體持股員工行使有關權利。

華為並沒有上市,所以不存在外部投資人。員工就是華為的投資人。

華為不上市的原因,也有很多說法,小棗君覺得,主要是怕上市後人心會散吧。畢竟沒上市就已經如此龐大,如果上市的話。。。換做是我,也沒心思幹活了。

華為也有一些子公司,根據稍早一些的資料顯示,華為的子公司包括:

這些關聯公司也挺有意思的,例如「華為海洋網路(香港)有限公司」,是埋海底光纜的,「深圳市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大家都知道,做海思晶元的,還有那個「上海莫塞爾貿易有限公司」,是賣葡萄酒的。

許你網易賣豬,就不許我華為賣酒?(設計台詞)

華為的文化

華為的狼性文化眾所周知。簡單地說,就是極強的組織性和執行能力。

華為的執行能力所有公司都很羨慕。而這個強大執行能力的根源,一方面是價值觀,另一方面就是收入待遇。

經常有人戲稱,華為新員工培訓是「洗腦」。其實,即使老員工,要求也是一樣的,必須要有拼搏精神。

例如華為有名的「奮鬥者協議」——「我申請成為與公司共同奮鬥的目標責任制員工,自願放棄帶薪年休假、非指令性加班費和陪產假」。

你也可以不簽,但是不簽的話,年終獎金和股票分紅就。。。

華為工作之辛苦,加班之變態,舉世聞名。

最有名的就是那個關於日本專家的笑話——

華為招了個日本專家,上班第一天就對團隊同事們說:「我是個加班狂,希望大家配合我。」 一個月之後他回日本了,扔下一句話:「你們這樣加班是不人道的。」

還有一個例子:據說所有華為人都怕一個聲音,那就是——

Welcome to join the conference~ (歡迎加入電話會議)

華為人隨時都有可能被拉入會議,隨時會接到工作電話,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基本上是很難分清的。

這個廣告,也許最能表達華為人的艱辛

即使是老員工,在華為的生存壓力也很大。

之前爆出來的「華為工程類員工34歲強制要求退休,研發類員工40歲強制要求退休」,雖然官方沒有直接承認,但老員工們心裡也有數。

有人說華為越來越像一支冷血的僱傭軍,只看業績,不講人情。這個怎麼說呢,在激烈的競爭之下,想要活下來,確實只能靠拼。華為能有今天的規模和地位,都是拼搏和奮鬥出來的。反正錢給足了,干,或者不幹,都是各人的選擇。

重點:華為薪資到底有多高?

關於華為,大家最關心的還是薪資。到底給了多少錢,讓員工這麼拚命?

根據最新的年報,計算了一下,人均薪酬接近60萬。(2017年華為支付僱員費用為1068.51億元。華為員工約18萬名。據此計算,華為員工人均年薪59.36萬元。)

實際上,如果你去問華為的員工,他們一定都會矢口否認,然後很委屈地告訴你,他們拉了後腿。

那華為收入到底有多少呢?

據了解,華為的薪酬主要包括三部分:工資、股票分紅和獎金;當然如若外派國外,還有外派補助+艱苦補助。

另外,華為實行職級制度,一般本科和碩士畢業生進入華為職級是13級(也就是常說的「P13」),2年升一級,海外升級速度略快,17、18級一般是基層和中層管理人員,21-22級則到了總裁、副總裁級別。

在2014-2015年大幅度提升工資基線後,每級工資差距大概在4000元。13級在9000-13000元,14級13000-17000元,15級17000-21000元,16級21000-25000元,17級25000-29000元,越往上工資薪酬差距越大。

不過,工資其實只是零花錢,股票分紅才是大頭。

華為每年利潤的大部分,都會以分紅和升值形勢,返還給員工。

「一般來華為2年後才有股票,不過現在針對15級以下員工已經不發股票了,改為發TUP,類似於股票,不要用錢買,但只有5年有效期,每股分錢是一樣的。」

以2015年為例,華為虛擬股票分紅,每股分1.95元,升值0.91元,合計2.86元。員工股票數量和來華為年限強相關,如果是17-18級員工,03-04年左右進華為的,配股普遍小几十萬股,稅前分紅大約60-70萬。如果是2000年前來的,分紅能過1百萬。20級以上的大約2-3千人,今年光分紅有200-250萬。職級21-22級的,稅前分紅+升值超過500萬。

另外,華為年終獎也非常高。

畢業後來華為3年的,年終獎一般在15萬左右。入職10年,績效中等以上,職級16-17級,年薪稅前50-100萬。職級18級以上,考評中等以上,年薪稅前都超100萬,數目有數千人,加上海外常駐人員外派補助,年薪稅前超百萬人數估計超萬人。

雖然華為員工收入令人羨慕,但考核極其嚴格。對於個人績效評比,一般來說:10-15%考評為A,不超過45%的B+,40-50%考評為B,5-10%考評為C或D。考評為C或D,三年不能漲工資、配股,獎金當年為0,號稱「一C毀三年」。

(以上信息,來自互聯網搜索資料)

補充:關於華為一些八卦的看法

經常有人問:「華為到底有沒有軍方背景?」,「任正非是不是高幹子弟?」,「華為是家族企業嗎?」 小棗君藉此機會,也粗淺聊聊我的看法。

任正非是華為的創始人,也是大名鼎鼎的「任教主」,華為的精神領袖。他一手創辦了華為,也引領華為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任正非出生於貴州農村,在那個時代,大家都知道,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成長環境十分惡劣。

他大學畢業後,當的基建工程兵,後來國家撤編,轉業去了深圳南海石油後勤服務基地。他在單位的時候,因為被騙,給單位造成損失,結果被趕出來,無奈拿了21000元創立的華為。

正因為任正非以前是部隊軍人,所以很長時間裡都有人說他有軍隊背景,傳得神乎其神,其實純粹扯淡,就那時候他那個級別,又是個工程兵,說他和華為有軍方背景,是不靠譜的。而且他後來轉業,也是被逼創立華為,如果關係和後台夠硬,哪裡至於被趕出來,更不至於只拿21000元開始創業(其實就相當於白手起家)。

不過,網上確實有說,任正非的前妻孟軍的父親是一位副省長,也不知真假,不過人家都離婚了(創業前就離婚了),再說副省長也真的不算什麼大後台。

任正非的女兒是孟晚舟(任正非和前妻離婚,女兒和前妻姓),兒子是任平。他們一家人都行事非常低調。孟晚舟雖然一直在華為,但也是從底層做起,也是這幾年當上華為CFO,慢慢走到了大家的面前。任平的能力,根據網傳,不如孟晚舟,幾乎看不到任何露臉。

任正非之女、華為CFO 孟晚舟

任正非之子 任平

(很低調,網上只找到這一張照片)

小棗君個人認為,華為這樣一艘巨型航母,無論是誰,都不敢說能夠接手掌舵(哪怕是輪值CEO之一)。況且前面也說了,它是員工持股的企業,任的持股比例並不高,子女做高管還可以,要說接手整個公司的話,還要看華為人同不同意。

結語

好啦,今天就扯到這裡吧。

華為是一家非常特別的公司,特立獨行的風格當今世界獨一無二。很多公司都說要學華為,結果沒有一家學成功的。研究華為的人很多,關於華為的書籍也有很多,都把華為當作案例來分析。

任教主語錄,經常被奉為管理學經典

小棗君寫這篇文章,根本談不上分析華為,只是幫助大家對華為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和認識。

其實,華為就像一個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想出來。也許,它沒有你想得那麼好,但是,也沒有那麼壞。

至於它到底是不是一家偉大的公司,將來是否能延續現在的輝煌,又能延續多久。

這些問題,只能讓時間來給出答案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MVC超玄是一個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網生原創內容激勵體系
幹了這碗狗糧+雞湯!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