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弱小的秦國到大秦帝國的500年中,哪位君主貢獻值最大
現在我們一說某人的成功,往往是「草根逆襲」這些詞語。其實,中國古代也有這種傳奇。不光是人,國家也一樣。地處邊陲,一開始往往都容易被其他大國所忽略的秦國,就是典型的草根出身。但它後來終於「逆襲」成功,讓其它六國俯首稱臣!秦國的始祖是伯益,但沒有封地。直到後人秦非子因為養馬有功,周孝王把秦谷(今甘肅省天水市西南面)一帶分封於他,這就是「秦」的起源,這個封地有多大呢?五十里。沒錯, 就是五十里!時間定格在公元前770年。
大家想一想,在奴隸制社會,等級制度是多麼的森嚴,到外面混都要講究個門第出生,一個只有五十里彈丸之地的小部落誰能瞧得起?但是他們不氣餒,硬是憑著一種頑強,一種執著,經過500餘年的艱苦奮鬥,39位君主的不懈努力,到了公元前221年,滅了六國,統一了天下,真的讓天下所有人都目瞪口呆!這39位君主中,究竟誰對秦國的崛起到了最關鍵的作用呢?這是一個問題,一個必須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讓我們來看一個網路調查,這個調查問卷的原始用意是問哪個人對秦國的貢獻最大,投票結果如下:(表)
從這個投票結果可以看出,君主中得票率最高的前三位的分別是秦孝公、秦穆公、秦始皇。那麼,這三個之中如果再遴選一個最優秀者,應該是誰呢?我們就按他們的執政順序進行逐一的分析。
秦國的真正崛起,發軔自秦穆公。他當時招賢納賢了兩個最關鍵人物:由余和百里奚。在這兩人的建議下,秦穆公對國體、機構都進行了有效的改革,待國力有了好轉之後,「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疆域面積擴大了好幾倍。國家有了實力以後,和鄰近的晉國發生了征戰,經過許多回合以後最終擊敗晉國,然後緊接著消滅了梁國、芮國、滑國等小諸侯國,取得西部地區的絕對話語權,一躍而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這時期的秦國,已經具有了大國地位的話語權。
秦孝公時期,在開疆拓土的業績上似乎不如秦穆公,統治的區域發展有限。但他因為重用了商鞅,實行了一系列的變法。商鞅的變法主要是獎勵耕戰,使農業生產得到極大的發展;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改變兵役制度,鼓勵建功封爵,後來所向無敵的「秦銳士」就是這個時期出現的。這次的變法史稱「商鞅變法」,改變了秦國的本質,所以說秦孝公留給後人的政治資源是前人所不能及的。依據古代的謚法規則,追謚的「孝」字的原意,就是「功業德行廣大無邊」的意思。秦人以單字「孝」字追謚嬴渠梁,足以證明對他是多麼的尊崇。
等到了秦始皇時代,他繼承前代君主的衣缽,在此的基礎上繼續發揚光大,最終完成了統一全國、建立起前無古人的千秋偉業。但是他的得票為什麼不是第一呢?可能大家都這麼認為,秦始皇接過船舵的時候,秦國的歷史車輪已經飛旋起來了,他只能算是一個合格的駕馭者而已。但實際情況是這樣的嗎?下面我們仔細分析一下他的獨特貢獻。
秦始皇掃八荒吞六合,結束了春秋戰國500多年的戰亂 ,完成了華夏的大一統。在政權建立後,他在中央創建皇帝制度,實行三公九卿的體制來管理國家;地方上以郡縣制代替了分封制,由中央垂直管理。這是一個制度方面的頂層設計,由此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制定這種標準的措施,如今看起來怎麼評價都不為過。總括來講,代表人類文明程度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倫理等要素,在秦始皇時代才算真正得到統一。除了理清內政,對外則北擊匈奴,南征百越,成為一個中國歷史上空前規模的大帝國。
綜合上面的分析,就一目了然了。總得來說,秦孝公幾乎是個完人,但生不逢時。就像美國總統尼克松在《領袖們》書中評價一個政治領袖的那樣:「有時,一個人假如早生或晚生幾年,他也許會成為傑出的領導人。。。。。。 還有一些領袖人物,如果處於別的環境下,他們可能早已揚名史冊。但由於他們是在平靜的時期擔負領導職責,或者領導著不太強大的國家,所以,他們的名字至今鮮為人知。」秦孝公就是這樣,給他提供的用以施展拳腳的舞台太小了,而且當時的秦國也顯得那麼弱小。
但是到了秦始皇當政時期,情況和以前相比,已經完全兩樣。他站在前面幾位巨人的肩上,所以達到的高度更高,貢獻值更大。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他的貢獻超過秦國歷代君主。因為秦穆公、秦孝公的貢獻,其閾值超不過秦國這麼一個小諸侯國的範圍,而秦始皇的貢獻,閾值無限擴大。他對當時那個時代政治、文明進程的推進,是屬於整個中華民族的,甚至可以說是屬於全人類的!所以,他才是真正的無與倫比的歷史開創者。
老衲侃春秋嚴正聲明:原創作品,嚴禁非法轉載!
※越國之都安吉的輝煌
※春秋戰國時期,弱國尚能圖強爭霸,為何周王室卻一蹶不振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