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清明了,給孩子講一個家族故事吧

清明了,給孩子講一個家族故事吧

黃曉明新刊搶鮮看

還有往期經典紀念刊喲

購買

點擊彈出二維碼即可進入雜誌微店

文丨胡雪瑛圖丨網路

來源:當代家庭教育報

(ID:ddjtjyb)

清明的印記

在清明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們通過特定的儀式,祭祀祖先,緬懷先人。

小時候,每年的清明,都會跟著大人,走過鄉間阡陌,給爺爺奶奶掃墓。印象很深的是,在生死茫茫的凝望中,大人們常常流露出一種情緒——深潛在心的綿綿惆悵、悲涼與無奈。當我讀到這首詩的時候,我瞬間被將其理解為「斷魂」。

當然「斷魂」對兒時的我沒有吸引力,清明真正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掃墓時,大人們會緩緩講述黃土之下那位先人的故事,我很享受這些故事。

比如,遠道而來的姑姑會講,奶奶是如何的心地善良,每次有乞丐到家門口要飯,都會將自己僅有的一點米飯分給人家,甚至有時候乞丐見沒人應聲走開了,她還會拿點食物追出老遠,走路都不穩的三寸金蓮此時卻跑得飛快。

平時沉默寡言的伯伯會說,爺爺在日本人進村掃蕩的時候,他什麼都沒拿,就背著一袋子族譜躲進山裡,後來,爺爺保留下來的族譜,為族人梳理家族歷史提供了莫大的方便。

爸爸會講太爺爺年輕時,家裡因為意外陷入困境,全家人怎樣相依為命,攜手共度難關。

故事讓我找到更大的「家」

大人們講的故事,有些是他們親身經歷的,有些是從長輩口中聽到的,甚至都未必是百分之百的真實,極有可能在口耳相傳中,被有意無意地修改過很多次。

但對於聽故事的我來說,這些不重要。

重要的是,講故事的時候,他們都變得非常柔軟、溫暖,每一個聲音都充滿著溫情。那時,我看到了平時威嚴有加的他們的另一面。

重要的是,他們各不相同的故事都在說著同一個主題——我們是一家人,我們共享一份記憶和力量。這時,我感受到有一種東西緊緊地把大家聯繫在一起。

當然,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在大人們的悠悠講述中,一個個未曾謀面的先人,在我的腦海里慢慢生動起來,一段段起起落落的家族故事漸漸清晰起來,我彷彿能拼湊出這個家族的辛酸和榮耀。當我感覺到這些都跟我息息相關時,我好像找到了比現實中這個可觸可感的家更大的那個「家」——她存在於更長遠的歷史裡,存在於更廣闊的空間中。

頃刻間,覺得自己不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大家族中的一分子,那種歸屬感、力量感油然而生。就像一株小草,根又往地下伸展了幾分,連接上了潛藏在深處的那些養分。

在掃墓回家的路上,沿途桃花燦爛,楊柳依依,春風和煦。加上心中暗涌般奔騰的力量感,我會產生強烈的慾望,希望自己做一個如奶奶般的仁慈,如爺爺般有家族情懷的人。

所以,同樣是家人團聚,相比過年時的喜慶、熱鬧,我更喜歡清明時節,家人因掃墓而來的團聚。略帶一些清冷,但充滿更真實的溫情,也能讓家人體會到家族綿延的力量。

我相信,我的父母姑伯們不怕路遠山遙,舟車勞頓,每年清明都要到爺爺奶奶的墓前祭拜,講那些共同的故事。想必他們也是留戀墓前的這種感覺。

現在,我已成了母親,每年的清明,我也會跟孩子講那些家族的故事。希望他像我一樣,能感受到自己被一種更大的親情和力量所滋養。

事實告訴我,孩子對家族故事不僅非常感興趣,而且會有他自己的理解和「使用」。有一次,一個朋友說我孩子很特別,他聽後,非常從容地說,「我當然是很特別的,我的太爺爺、太奶奶都很特別,我當然也很特別」。

當時我很驚訝,不知怎麼理解他的這個解釋。

研究探明家族故事的意義

直到有一天,我讀到了美國心理學家杜克的研究,我才明白其中的奧妙。

在上世紀90年代,致力於美國家庭研究的杜克博士與同為心理學家的太太薩拉,在幫助那些有學習困難的孩子們時,注意到一個現象:「當面對困難的時候,那些熟知家族故事的孩子會表現得更好。」

他們感到很有趣,就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們研發設計了一個測試系統,稱之為「你知道嗎」測試表。這個測試表要求孩子回答20個問題。

這些問題都是關於家族情況的,比如:你知道(外)祖父母在哪裡長大嗎?你知道父母在哪裡相遇嗎?你知道家裡發生過某種可怕的疾病或者事情嗎?你知道你出生的故事嗎?

2001年,他們又向48個家庭提出這些問題,並且對一些家庭在餐桌上的談話做了錄音。然後,他們將孩子們的測試結果,跟孩子們接受的一系列心理測試,進行了比較。

最後,他們得出了一個結論

對於家庭歷史知道得越多的孩子,他們就越有控制自己人生的意識,自尊心越強,也越相信自己的家庭能做得更成功。

另一項跟蹤性的研究表明

對家庭歷史知道越多的孩子,在學生時代擁有更強的人際交往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在成年後,抑鬱、焦慮的概率也比較低。

家族故事給孩子歸屬感、復原力

心理學家分析說,了解更多家族故事的孩子,能感覺得到親人之間更強烈的連接感和歸屬感,這種感覺讓他們更加安定和有力量。而且往往這樣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也會跟家人進行更多的交流,這些交流讓他們有更強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理解能力。日常的交流也讓他們能得到更多的支持,焦慮程度自然降低。

很多學者從「復原力」的角度對此進行了解釋。學者們認為,讓孩子獲得復原力的關鍵,是為他們找到一位「有魅力的成年人」。而那些熟悉家族故事的孩子,往往在故事中會聽到先人的經歷,比如如何克服困難的經歷,甚至還會聽到家族中「英雄人物」式的故事。

這些人就成了孩子生命中最真實的「有魅力的成年人」。當孩子打心底里感覺到自己與這些人有關,並且自己是他們的延續時,他們會感到自己更加有力量,這種力量讓他們更快地在逆境中復原。

每一個家族,都會有些人極為堅毅,有些人敢於冒險,有些人寬厚仁慈,有些人能伸能屈,如果孩子們聽了這些先人的故事,相信他們會心有所動。

如何講述家族故事

我們該如何給孩子講述家族故事呢?杜克博士總結出了三種敘事模式。

第一種是上升的家庭敘事。講述的是家庭一路變好的故事。比如,「孩子,當年你太爺爺家裡很窮,家裡孩子多,兄弟姐妹們連衣服都輪著穿。後來,大家都很努力,讀書的讀書,學手藝的學手藝,還有的開店鋪做生意,慢慢地,整個家庭越來越好了……」

第二種,是下降的家族敘事。講述的是家道中落的故事。比如,「孩子,我們家過去啥都有,村邊的農田都是我們家的,村子裡最好的院子也是我們家的,可是後來,我們失去了這一切,現在越來越困難了……」

第三種,是擺動式的家族敘事。杜克博士稱之為「最健康的敘事模式」。舉個例子,「咱們家的歷史起起落落,你曾爺爺當年是縣衙當官的,你曾奶奶家是地主,家裡非常富裕,後來因為一場大火,燒光了房子和糧食,家道中落;在你爺爺這一代,大家苦了很多年,但不管家裡怎麼變化,家人都一直很團結,互相關愛;後來爺爺勤勞致富,到你爸爸的時候,可以讀書考大學了,爸爸和叔叔們都非常用功讀書,後來找到了好的工作,以後咱們家怎麼樣,就看你啦……」

不難看出,在各種敘事裡面,孩子能從中看到自己屬於比自我更大的事物,看到代際傳遞中自己的定位。純上升或下降的家族敘事往往存在認知上的偏頗,而擺動式的家族敘事會給孩子更為真實客觀的認知。

當我看完一系列研究和結論時,我對自己一直以來對清明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認知,也知道自己對清明的情有獨鍾,是對家族力量的感激和依戀,是對人生困境和無常的對抗。

又是一年清明到,又是一個講述家族故事的好時機,我們給孩子講述一個家族故事吧,相信這些故事能讓他們看到自己身後的強大根系,看到自己的血脈滋養,從而更好的生長。

-----------------------------------------------------

良好的家風,才是一個家庭真正的不動產

其實,擁有良好家風的,並不一定就是名人明星。俗話說,高手在民間,你現在的成就,你孩子的成才,都離不開你的家族一直以來所信奉的做事做人的準則。因為這樣的準則,幾代人發生了哪些贏在起跑線的奇妙故事,我們好想聽你講。

所以,《家人》雜誌「家風」欄目,開始徵稿啦!!!

家家都有本教育經,你家是怎麼念這本經的?你的父母長輩給了你哪些獨特有料的經歷?你又傳授給子女哪些做人做事的心得?你家有啥獨特的家規家文化?

圍繞家風、家教、家訓主題撰寫真情故事。體裁不限,以真實有感染力的故事為主,具有可讀性和啟示性。題目自擬,字數1500~3500。

即日起至2018年12月31日。

活動徵集的作品將有機會在創刊10年的《家人》雜誌、擁有400萬粉絲的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平台上發布。

截稿時間截止後,將由專家評選出「最優秀作品」,頒發證書,並給予現金獎勵。

投稿作品請在郵件主題中註明「我的家風故事徵文」字樣,並請提供作者的姓名、聯繫電話和通訊地址;

投稿作品要求為原創且未刊發,不得抄襲;

作品一經採用,將給予適當稿酬。

英幽靈子

長按左邊二維碼

主編帶你進群聊

家人雜誌

睿智的女人,都在這裡尋找「閱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人雜誌 的精彩文章:

「你都有孩子了還出來工作,老公一定很沒用吧」
法定結婚年齡降到18歲,開放三胎,你願意嗎?

TAG:家人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