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語言的奧秘:靈活的發音器官是語言能力的另一個必備要素

語言的奧秘:靈活的發音器官是語言能力的另一個必備要素

語言的奧秘

(29)

靈活的發音器官是語言能力的

另一個必備要素

朱英貴

上一篇我們談到,必須同時具備兩種物質基礎,才可以具備語言能力,而這兩種物質基礎體現在兩種生理器官上,一個是高度發達的大腦,一個是十分靈活的發音器官。並且從多角度解釋了人類所具備的發達的大腦是語言能力的兩個必備要素之一。

本篇繼續來談靈活的發音器官是語言能力的另一個必備要素,只有發達的大腦沒有靈活的發音器官仍然不可能具備語言能力。

一、據說人類獨具的發音器官與發音能力是由於手腳分工而進化來的

要掌握語言,光有發達的大腦和高級的抽象思維能力是不夠的。「想得到」卻「說不出」也許正是一些具有高智商動物(如猩猩、海豚等)的遺憾。然而,人類卻沒有這個遺憾,因為人類擁有靈活的發音器官和靈巧的發音能力。

據說,人類在和動物分手的演變進程中,發音器官也得到了顯著的進步和發生了質的演變,能夠發出一個個清晰的音素,這樣語言就具備了足夠的聲音材料。那麼,人類的發音器官是如何發生「質變」的呢?

據說,是勞動使人類的手腳分工,人類不再四足爬行,開始雙腳走路,兩手勞動,這就解放了口的勞動負擔。於是口開始擔任發音職能,這就使得人類的發音器官有別於其他靈長目動物的發音器官:

一方面,改變了發音通道的形狀,使口腔和喉嚨形成直角,有利於構成多種發音方法,發出多種有明顯區別特徵的清晰的音,這樣才能夠發出各種變化的語音。

另一方面,由於直立姿勢的重力作用,使喉嚨的位置下移這便拉長了發音的通道,這就更有助於控制發音時的氣流。

於是,在上述雙方面「質變」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隨著交際的需要和不斷的訓練,人類就具備了靈活的發音能力。我們可以將人類發音器官的這兩種重要變化簡示如下:

二、人類的發音器官和發音能力其實是與生俱來的

真的是像上文所說的那樣嗎?其實,上文僅僅是一些人受達爾文「進化論」思想的影響所作的邏輯推理,是經不起推敲的。人是從猴子進化來的嗎?當然這種說法不準確,按照進化論的說法應該是,人是由類人猿進化來的。猴子也好,類人猿也罷,我們暫且用「猴子」這個名詞來稱說一下,它們為什麼要進化為人類呢?

首先,「進化論」者猜想說,是因為森林在幾百萬年前大量死亡,然後猴子被迫下到地上生活,然後人類學會了勞動,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問題是,森林會「大量死亡」到什麼程度?那時候沒有亂砍亂伐,森林死亡的原因只有乾旱與天火。如果幹旱到森林都消失的程度,那麼其他動物估計也活不了;如果天火導致森林燃燒,那也不會大面積燒盡,因為按照自然自我調節規律,如果大面積的森林燃燒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影響局部的氣旋狀態,雲騰致雨,澆滅野火,大自然是會自我調節的,它本身就是一個生命機體。這個地方的樹毀了,那猴子是在原地等著變成人呢,還是首先就去尋找沒有被毀的森林?所以尋求走出森林的進化,實際上是削弱自身生存能力的行為。

其次,按照「進化論」的觀念,正是因為猴子被迫下到地上,在生存過程中逐漸的學會了直立行走。但是猴子並不是兇猛的動物,它為什麼要到地面來學直立行走?它下到地上來將面臨最大的生存危機:當時地球上大量存在著劍齒象、老虎這些兇猛動物,猴子為了生存,它必須經常的逃跑,而逃跑的過程中,它甚至為了跑得更快,減少原來在森林生活狀態下半直立動作,所以它根本就不可能因此促成自己的獨立行走能力,因為那不是它擅長的。

再次,假如人是猴子變的,猴子全身都是毛,它「進化」的時候,是哪個「美容專家」給它做的設計:眉毛要留下,男的要留下鬍子,女的不要有鬍子,全身除了腋下和陰部外,其它地方的毛都要褪掉?按照自然界的生存法則,它沒有理由把維持它生存更有利的皮毛變得光溜溜的,既不抗寒也不耐受野外生活。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在世界考古界中沒有發現一例是猴子到人之間的過渡化石,也就是說那些進化論者最後的一個遁詞:人類的祖先是一種已經滅絕了的類人猿演變而來的,也沒有了基礎。因為在長達幾百萬年的歷史進化過程中,必然存在一多半像猴子,一少半像人的初始階段,存在一半像人一半像猴子的過渡階段,存在一多半像人一少半像猴子的接近完成階段,所有這些階段都必然會有相應的化石的大量存在才能佐證,可是迄今為止世界考古界沒有發現一例是這類具有說服力的中間狀態的化石。

有鑒於此,可以說在生命世界的客觀現實中,人與猴子、人與猿猴、人與類人猿,其實就是完全不同的生命種類。也就是說,人的生理器官一開始就是這樣的,人的發音器官也不應該是由於什麼「手腳分工」、「直立行走」、「重力作用」等臆想的因素進化來的。

但是,人類具有靈活的發音器官和靈巧的發音能力,這確實又是無可爭議的事實;然而,它不應該是「進化」來的,而是與生俱來的。

三、靈活的發音器官和靈巧的發音能力是人類語言能力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

綜上所述,儘管人類具有靈活的發音器官和靈巧的發音能力,這不應該是「進化」來的,而是與生俱來的。但是正如上文所說的:

一方面,人類發音通道(口腔和喉嚨)的形狀呈直角,有利於構成多種發音方法,發出多種有明顯區別特徵的清晰的音,這樣才能夠發出各種變化的口音。

另一方面,人類喉嚨的位置偏低,這便拉長了發音的通道,這就更有助於控制發音時的氣流。

這樣兩方面的生理特徵顯然是能使人類發出美妙語音的必要生理基礎,顯然是構成人類語言能力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而構成人類語言能力的另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就是前一篇談過的發達的大腦:抽象的思維能力和靈活的發音能力相結合,就構成了人類獨有的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是遺傳的,然而運用語言能力來說話卻是後天獲得的。凡是發育正常的人,都能從小自然而然地學會一種語言,就因為他繼承了人類的寶貴遺產,經過遺傳而先天具備了語言能力;但是要依靠這種能力來說話,卻需要後天的學習,並受周圍社會環境的制約,一個人掌握哪一種語言並不取決於他的父母,而是取決於他所生活的社會群體環境。比如,中國漢族父母生的一個小孩,被一對英國夫婦在英國撫養長大,那麼他的第一語言一定是英語而不會是漢語;同樣的道理,中國四川父母生的小孩,被一對廣東夫婦在廣東撫養長大,那麼他的第一方言一定是廣東話而不會是四川話。由此可見,語言環境對於人類的潛在的語言能力能否變成現實的語言能力,或者對於人類能否維持已經具備的語言能力,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求知本末探尋源流 的精彩文章:

謙敬詞語例釋:岳父、岳丈……

TAG:求知本末探尋源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