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代陶塑藝術異彩紛呈

唐代陶塑藝術異彩紛呈

青州市博物館收藏有多件陶塑作品,具有清新自由,華麗豐滿的特點。在裝飾手法上,善於汲取多方成功經驗,開創了多種多樣的製作技巧,大大豐富了藝術表現力,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情趣,彰顯了全盛的大唐社會。現擇要介紹:

▲唐仕女俑

唐仕女俑:高21厘米。1974年6月出土於青州市體育場。全身施白紛,黑髮高挽,面龐圓潤豐滿,柳眉細目,眼角上挑,身材修長,小腹微凸,作微躬身站立狀。前胸微袒,肩飾披帛,身著一件薄薄的窄袖長衣,輕飄飄的衣褶,構成幾條非常柔和的直線,充分展示出絲質衣服的質感。著長長的羅裙,裙擺散開,作喇叭狀曳地。她的雙手自然抱於腹部,神態安詳、自然,給人一種雍容又不失謙恭的感覺,是典型的唐代宮廷侍女的形象。她面部五官刻劃細緻,身材比例準確,線條流暢,特別是這件女俑頭系模製,身材用手捏塑,然後粘合在一起入窯燒制而成,工藝較特殊。

▲唐騎馬俑

陶騎馬俑:高38.4厘米。1974年6月出土於青州市體育場。馬低頭,豎耳,鼻嘴喘息,四腿有力站立於長方形踏板上,馬鞍上坐一仕女,挽高髻,面部豐滿,右手提韁繩,左手貼放腰部,雙腿夾緊馬肚,目視前方,正準備出發的樣子。充滿了鎮定自若,威風凜凜的神態。

唐仕女俑、騎馬陶俑反映了唐朝國力強盛,各民族文化大融合,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唐朝素以崇尚「環美」為時代風尚,塑造的女俑形神兼備,婀娜多姿。工匠們以其高超精湛的技藝,賦予她們以鮮活的生命。

▲唐陶馬

陶馬:高37.5厘米,1974年6月5日青州市體育場出土。灰白陶質,施白色陶衣。豎耳,剪鬃,扎尾。作俯首低鳴狀,馬背鋪氈墊,置鞍。似剛剛經過長途跋涉,停頓下來作短暫小憩的樣子。此馬塑造比例準確,線條流暢,形態逼真,藝術水平極高。

馬是人類使用最廣泛的家畜之一,既可勞作,又可作戰。恩格斯在《騎馬》一書中說過,不論東方還是西方,「騎兵在整個中世紀一直是各國軍隊的主要兵種」。館藏的這件陶馬即是戰馬形象。在中國忠馬救主的故事屢見不鮮。特別是唐代,馬對於唐王朝的建立曾起過巨大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將六匹陪伴自己馳騁沙場的駿馬雕刻於青石,為自己陪葬,即聞名天下的「昭陵六駿」。

▲唐駱駝

陶駱駝:長26,高17.5厘米。1996年1月24日青州市公安局沒收移交。體施白色陶衣。駱駝炯目,引頸昂頭,嘴微張,跪立於長方形踏板上。前腿跪,後腿立,雙峰間有駝架,架上鋪有氈墊,墊上有駝袋,腹腔中空。刻劃細膩,氣勢雄偉。

穩重憨厚的駱駝素有吃苦耐勞的品德,它們長腿凹胸,背載著絲綢在沙漠上與人相依為命,同人有一種親密感,被稱為「沙漠之舟」。成為絲綢之路上最理想的交通工具。因為它有蓄存脂肪、養料的駝峰和預貯飲料的小囊累累的胃,能數日不食不飲。它那富有彈性的腳趾叉開,穩健有力,長長的睫毛,飛沙吹不進,斜開的鼻子有一個擋風屏障,能隨時開閉,可防風沙進入肺內。所有這些特性,最適合沙漠行走,所以在那千里無水源、四野無樹木、寒熱驟變、牛馬車輪寸步難行的沙漠地帶,唯有駱駝能夠暢行無阻。陶駱駝是唐代與西域和鄰國貿易往來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與歷史見證。『』

(文/鍾惠詠)

上篇閱讀:

古 釀 瓊 漿 百 年 溢 香 —— 走進青州市仰天山果酒釀造有限公司

2013.12 NO4. 第四期(總第十四期)

▲以上圖片由青州市攝影家協會提供

文字、圖片均為《東方花都》雜誌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歡迎分享朋友圈和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朝 的精彩文章:

公主千里迢迢嫁與他們做人婦,不料新婚之日被丈夫砍死,身首異處
唐朝強盛,宋朝繁榮,為何日本學習唐朝而無視宋朝的存在?

TAG: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