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給悲傷一個告別儀式

給悲傷一個告別儀式

最近家裡老人去世。

即使已經手持醫院的病危通知書,

但誰也沒有想到死神來得這麼快。

離別,來得讓人措手不及。

01

死亡焦慮

死亡焦慮,是指對即將到來的或者終將到來的死亡,消逝的這一事實產生恐懼,糾結,不解,不安等複雜的思想和情緒。

根據海德格爾的分析,人一生下來即是「向死的存在」。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逐漸暫時忘卻了死亡的威脅,遠離了真實的自己,所以當真實的死亡來的時候,才發現之前所有的一切其實都是虛無。

「個體所賴以生存的價值信仰體系頃刻間全部崩塌了,這就導致了面對死亡時極度的絕望與恐懼。」

記得一個星期前病重,我回去看他。

昔日精神抖擻的老人,已經瘦得不成人樣了,兩腮瘦得凹陷了,話也說得很費力。

我出現的時候,他很驚喜,費力說著「你來了呀。」

我握著他的手,聊了很久,大部分都是我在說他在聽。

看著他明明是很困的,但是他眼睛閉上又費力睜開,好像在抵抗什麼,彷彿怕自己長睡不起。

呼吸很費力,但他依然很努力。

老人家以前是個練家子,身體一直很結實。

但此刻卻像隨時要被帶走的枯葉,

我看著他,百感交集。

老人家那種努力的感覺就是看到死亡,在極力抵禦。

他拚命的,努力的,不想讓自己合上雙眼去睡覺,就是為了抵禦這個死亡焦慮。

他是被死亡籠罩的第一人,跟死神親密接觸的第一人,他內心的焦慮和害怕沒人能真切體會到,也是沒有辦法說出來的。

只能通過行動表現出來。

看著病榻上的他,努力活著,奮力抵抗。

心疼又無能為力。

看著親近的人即將離去,明知道結果卻無能為力。

心裡還有一股難以名狀的悲傷。

堵在心口。

02

百感交集,堵在心頭

面對死亡,人們最初的反應就是會產生焦慮的情緒感受,即死亡焦慮,繼而調動了各種防禦機制進行應對,從而獲得安定。

不止處在關口的人,連身邊人都會因為目睹這些,被激起死亡焦慮。

像我的家裡人,通知書到手,已經可以預見的離別。

他們事先準備好了一切,把未知變成了已知,心裡有個譜。

所以老人去世時,他們不會很慌張。

但是這提前準備好的一切,正能看出來他們的焦慮。

也會一遍遍強調,這是我的誰誰誰,我要怎樣怎樣做才是孝道。

以身作則有意無意提醒自己的兒孫,以後該怎麼做。

這是一種焦慮感的傳達。

因為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死亡提醒。

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死亡提醒是指:通過死亡恐懼量表、接近殯儀館等方式喚起對死亡及其相關事件的思考。

當這些思考使身邊人聯想到自己再也不存在了,想到以後即將發生的事情,也會產生一種恐懼不安或牽掛的感覺。

人看到去世前的一些狀況,會更加重了自己對死亡的焦慮,

因為他們會在對方身上看到自己的未來,各種情緒湧上心頭。

很多複雜的感情,其中最突出的肯定是懷念。

在一個安靜的地方,就會想起以前相處的種種,

其實以前覺得有一些只是小事,從來沒有上心,甚至有一些細節都不太能回想了,

但那一刻卻好像電影一樣,全部湧上來了,一幕幕地在腦海里回放。

回憶和懷念,會讓一個人又笑又哭,

想到那個人不在了,更是痛苦,

特別是親近的人,真真正正的從你的生活中消失了,

不管愛還是恨,他帶走的,還有你對他無法表達的眾多複雜感情。

他是住在了你的心裡,

但是也會很害怕,

會害怕隨著時間的過去而忘掉了他的音容笑貌,忘掉了關於他的回憶。

於是,努力一遍遍回想,

即使邊想邊掉眼淚,

也只求,不忘記。

也會懊悔之前不珍惜、或者相處中出現的小問題,懊悔自己沒有好好珍惜相處的時間,沒有珍惜這個人。

我記得以前我很小的時候,

家裡另一位老人去世了,我到現在都不太記得他的樣子。

但是我卻牢牢記住了他去世前的一個星期,我在他面前跟父母鬧了脾氣,然後老人語重心長地告訴我,不要鬧脾氣。

當時的我沒有理解到這是跟他最後一面。

沒過多久,他去世的消息就傳來了,

我一直覺得,是我沒有做好,讓他最後一面都不得安寧。

這樣的愧疚感和懊惱一直陪伴了我很久。

在喪葬儀式結束後,

有人跟我說,想到老人才剛走,我就大魚大肉,有點不知道怎麼說。

這是一種愧疚感,

「親人離世了,我怎麼可以快樂呢?」

還有很多不知道如何表達的感情......

面對親人去世,這麼多的情緒如果不處理的話,

可能會成為埋在心裏面的那根刺,伴隨一生。

03

換方式把人裝進心裡

死亡,意味著你跟這個人此生不會再見。

他不再是鮮活的生命,而只是墓碑上的一張小小的黑白照,你跟他只能通過這樣的方式見面。

不知道是十幾歲的我寫的,

還是我那時候看的文中,

有一句酸不溜秋的話:死亡是一場盛大的別離。

現在想來還真的是這樣的。

離別尚且需要時間,

更何況親人的離世。

喪葬儀式也是有意義的。

離別就是,

在你身邊生活了好久好久的人,

他的存在就像空氣一樣,自然、無處不在,

突然有一天不見了。

心裡的悲痛不知道怎樣表達。

那這時候,

你需要一個告別儀式。

完成那些「未完成事件」,

跟他好好告別,

不留遺憾,

哪怕大哭一場,

那也是你表達悲傷痛苦的方式。

總好過悶在心裡,

除了這種方式,

其實還有別的方式把人裝進心裡的。

一輩子帶著這些懊惱內疚的情緒活著,

太重了也太累了。

告別沒有儀式,

悲傷就沒有出口。

給悲傷一個告別儀式。

好好告別,不留遺憾。

作者:陳漫初,願陪伴你一起走在成長路上的心理諮詢師。

個人公號:陳漫初(manchupsy)

參與此念本期話題:

真正的死亡是被遺忘。

在你的人生經歷中,

你最難以忘懷的那個人是誰?

本期獎品:

林曦簽名書

《只生歡喜不生愁》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此念 的精彩文章:

渡邊淳一:「遲鈍」是充滿焦慮的我們最需要的大智慧
教育的本質,是教人用意志戰勝慾望,頂天立地做一個人

TAG:此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