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為什麼總是想要包辦一切?
蘋果到底是一家硬體公司,還是一家軟體公司?這兩個說法一直都存在。蘋果大包大攬喜歡所有東西都自己來做的行事風格,在行業內已經不算是什麼秘密。受到多年封閉文化的影響,iOS 系統一直都和「開放性」保持著一定距離。
但如今蘋果硬體產品的成功,卻離不開多個上下游企業的通力合作,以 iPhone 為代表的核心產品仍然建立在一條漫長且複雜的產業鏈上,也獲益於眾多核心供應商在關鍵元件的研發和製造上的成功。
圖片來源:
Gigaom
蘋果對供應鏈的重視由來已久,根據早期在 Apple 和 NeXT 中任職的 Dan』l Lewin表示,蘋果創始人喬布斯本身就是一位對供應鏈極為關注的人。很多人知道的是他在產品細節以及營銷方面的出眾成就,然而他在供應鏈領域同樣有擅長的一面,甚至親自負責運營。
不過喬布斯並非是科班出身,所以他找來了這方面的專家,也就是現在的蘋果 CEO 蒂姆·庫克。
喬布斯看中庫克的是他在康柏公司的採購和供應鏈經驗,加入蘋果後庫克便採取了一系列的外包措施來簡化運營,降低成本的同時還有效加快了產品的生產周期,這至今依舊是支撐蘋果產品高效周轉的核心之一。
圖片來源:
Forbes
在今年 3 月份,蘋果發布了新一期的《供應商調查報告》,其中顯示在 2017 年共有 756 家供應商負責給蘋果供貨。以 iPhone X 為例,為大眾所知悉的便有來自三星的屏幕、高通/英特爾的基帶、索尼的 CMOS 等,絕大部分蘋果產品都是在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地區進行組裝生產,蘋果自己則在愛爾蘭等地區保有少部分象徵意義的」環保工廠「。
其產業鏈之複雜,絕大多數用戶都很難一窺究竟。而根據去年 IHS Markit 公司的拆解報告來看,iPhone X 的成本達到新高,而且為了獲得三星的柔性 OLED 屏幕,蘋果也付出了不少代價。
為了包攬這種面板資源,iPhone X 單純屏幕的成本價就達到了 110 美元,而且只有三星一家來供應蘋果想要的 OLED 屏幕,這顯然不是什麼好消息。短期過渡都受制於人,長遠看來更加不能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因此這種情況未來可能會發生一點改變,近期的多條傳聞都明確地指向了一個信息,蘋果正在做進一步的整合,並為此逐漸擺脫來自三星和英特爾等一些核心供應商的控制 —— 前者是屏幕,後者則是處理器。
蘋果先行押寶的是下一代 MicroLED,而且這次選擇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這種新型顯示技術比現在的 OLED 在色域、亮度和功耗等方面都有著更好的表現,在 2014 年對微型 LED 公司 LuxVue 收購也被視為是蘋果希望掌控並量產該屏幕面板的信號之一。
為了儘可能避免核心技術的外泄,從 Bloomberg 的報道來看,蘋果已經將工廠設在了加州總部附近,雖然這種小規模的實驗還打不到量產的目標,而且三星、LG 等品牌也同樣處於研發和專利布局中,但已經足以支撐蘋果度過研發階段。
如無意外,這種屏幕會首先運用在 Apple Watch 上,或許還有被猜測了很久的蘋果 AR 設備。
這種對核心部件的研發動作,很難不讓人回想起蘋果自研晶元的歷程。2008 年,蘋果低調收購了晶元製造商 PA Semi,兩年後我們在初代 iPad 上看到了首次亮相的 A4 晶元;到現在,蘋果已經讓 iPhone 和 iPad 全部採用自己設計的 A 系列晶元,而在 iPhone 3GS 之前,蘋果還一直是三星 ARM 晶元的忠實盟友。
可解決了移動端還不夠,現在桌面端也成為了下一個目標。如果 Bloomberg 的消息屬實,那麼在 2020 年後,來自英特爾的晶元可能也要和蘋果 Mac 電腦說再見了。
和愛范兒(ID:ifanr)昨天所報道的一樣,蘋果最終的目的,是讓包括 Mac、iPhone、iPad 在內的所有設備都能更無縫地協作。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蘋果在 R&D(研發費用)上的支出,在之前的財報中這個指標已經達到了歷史新高,過去 5 年裡在總營收中的佔比也一直在提升。
持續研究新產品自然少不了燒錢,但蘋果這筆錢花在哪裡?根據分析師 Neil Cybart 的研究,明面上來看,大概囊括了 AR 眼鏡、Titan 汽車以及企業收購等這些項目的開展,但同樣也少不了對屏幕和晶元等核心技術的投入。
如果將這些信息整理後,我們便能很清晰地看到蘋果未來的布局。對供應鏈有著極高追求的庫克,顯然希望能親自掌控自家所有產品的核心部件供應,而不是過分依賴於三星或是英特爾。尤其是在這些關鍵零部件上。如果進展順利,未來的蘋果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來推出產品。
而且蘋果顯然不止希望能掌控核心技術,還有對軟體體驗和統一生態圈上的考慮。所以哪怕拋棄英特爾這件事有些激進,這其中也有它合理的一面。
以目前蘋果的產品情況來說,iPhone 和 iPad 所運行的 iOS 系統是以 ARM 架構建立的,但 Mac 電腦的 macOS 生態,其硬體核心仍然是基於英特爾的 X86 架構。雖然蘋果在近幾年也推出過很多 iOS 和 macOS 系統聯動使用的功能,比如 Handoff 特性,還有最新的文件管理體系。
但對比 Google 和微軟分別在 Chrome OS 以及 Windows 10 上的體驗,蘋果在整合移動和桌面系統上的進展其實是落後一步的。
蘋果的目標仍然是在想方設法整合自己的 iOS 和 macOS 兩大系統,但實現這個目的,Mac 同樣需要硬體上的協助,比如說使用自研處理器來追求更低的功耗。
但這種轉換難度不小,尤其是對於廣大的第三方開發者們來說,這也不算是太好的消息。蘋果在 2005 年曾有過一段將 Mac 從 IBM 的 PowerPC 轉移到英特爾 X86 平台的經歷,這個過程前後持續了近五六年的時間才結束。
縱使現在蘋果財大氣粗,但包袱也比十多年前更重,這種融合的過程自然談不上輕鬆。此前微軟的 Windows 8 系統雙界面的策略已經證明,就算是微軟這種更側重軟體系統的公司,也沒辦法快速的完成這種雙端整合的工作,交互層面怎麼解決?兼容性又怎麼解決?如何縮短這段轉化的陣痛期,是蘋果需要正面考慮的問題。
蘋果想要包辦關鍵零部件的供給,這件事仍然有極大的吸引力,因為這就和當年喬布斯展現出來的激進控制欲和完美主義一樣:
最好的產品必須要「一體」,軟體和硬體,從內容到營銷,都應該是相互為對方量身定做,並最終為用戶體驗負全部的責任。
蘋果的控制欲依舊強烈,蘋果仍然希望可以掌控一切。只是在強調全球化合作的今天,蘋果是不是真的可以在一條龍包辦整個生產鏈的同時,讓自己的產品保持在最出色的狀態,這仍然是一個未知數。
題圖來源:CNET
※一大波漫威主題樂園要來了!其中一個就在香港
※BOSE SOUNDWEAR 體驗,BOSE 系統中別樣的驚喜
TAG:愛范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