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明節實際是三個節日融合形成,而清明並非節日,你知道嗎?

清明節實際是三個節日融合形成,而清明並非節日,你知道嗎?

又是一年清明節到來,全國放假三天,人們結伴祭祖、踏青、植樹。緬懷先輩的同時,伴隨著歡聲笑語。清明節作為傳統節日,人們似乎已經習慣成自然,參與各項活動和風俗。可有幾人知道清明節並非只有一個節日,而是三個節日組成;通常所說的清明與清明節也有所區別。今天我帶大家重回古代,了解體驗一下傳統清明節的「魅力」。

2018清明節放假時間表

清明起初並非節日,而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一種節氣。二十四節氣是古代天文學家結合民眾生活、實踐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反映了一年四季的天氣、溫度、降雨等方面的變化。

唐代詩人杜牧《清明》中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說明清明時,雨水增多;農諺中有「雨打清明前,窪地好種田;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所以清明在古代對於農業生產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時氣候變暖,雨水增多,萬物新生,正是春耕的好時節。當時的清明還不是節日,而只是節氣。不過因其時間和氣候特點,為清明節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而清明節的形成要從春秋時期說起。

清明時節雨紛紛

據傳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驪姬的迫害,不得已到處逃亡。未避開追兵,只能走人煙罕至之地。有一天,重耳眾人逃到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隨身食物也已食盡,饑寒交迫,疲累不堪,已無力再前行。手下臣子四處尋找食物都沒有,眼看生命危急,大家焦急萬分的時候,臣下介子推躲開眾人,將自己的肉割下一塊,煮成肉湯,讓眾人解飢。眾人喝了肉湯,逐漸恢復了體力,重耳得知肉湯是介子推割下自己的肉熬成時,頓時淚流滿面。

踏青

公元前636年,流亡十九年的重耳回國,繼承了君位,史稱「晉文公」。隨即封賞陪他流亡的功臣,卻獨獨沒有介子推。許多人為他抱不平,告訴他應該當面討賞,可介子推並非貪功之人。不但沒有面君討賞,還悄悄的收拾好行裝,帶上老母親準備歸隱綿山。重耳得到臣下的稟報後,羞愧不已,居然把介子推忘記了。於是,親自前去挽留介子推,卻來晚一步,介子推已經離開了。重耳下令,派人前往綿山尋找介子推,可綿山山高林密,找一個人如同大海撈針。有人獻計,既然找不到,就火燒綿山,讓介子推自己出來。

踏青

大火燃燒數日,綿山被燒了個遍,可還是沒見介子推,火滅後,有人進山尋找才發現介子推背著老母親,坐在一顆老柳樹下死了。重耳眼見如此,悲憤至極,放聲痛哭。在裝殮遺體時,在老柳樹那裡發現一封血書,其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重耳為懷念介子推,下詔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後來,重耳每年這一天都會帶領重臣,登綿山祭奠介子推,有一次發現老柳樹居然死而復生。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頒令天下,將寒食節的後面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賞花

寒食節這一天禁止一切用火,還要祭祀祖先的傳統,逐漸流傳下來。清明節因為在寒食節後一天,人們有時也會把祭祖推遲到清明節進行,經過一千多年的演變,清明節慢慢取代了寒食節,成為了祭祖的重要節日。後來,清明節還融合了中國較早的一個節日—上巳節。上巳節在古代是農曆三月初三,主要風俗是:踏青、祓禊(即在河邊洗浴,祈福消災)。所以現在的清明節也叫踏青節。在唐朝時,就有了清明祭祖掃墓、春遊踏青的活動。民國時,將植物也納入了清明節的活動中。

祭祖

融合了寒食節和上巳節精華的清明節,也被定為了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鑫然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兒時的遊戲,80後都玩過,90後玩過一部分,你還記得嗎?
諸葛亮一生閱人無數,卻未能看透此人,導致北伐失敗!

TAG:鑫然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