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名臣楊廷和有謀殺明武宗嫌疑?細查御醫紀錄,破解明武宗死亡之謎

名臣楊廷和有謀殺明武宗嫌疑?細查御醫紀錄,破解明武宗死亡之謎

原標題:名臣楊廷和有謀殺明武宗嫌疑?細查御醫紀錄,破解明武宗死亡之謎



明武宗朱厚照是大明王朝第十任皇帝,名聲很臭。


清朝統治者往往把他當為反而教材教育皇子,只要皇子讀書稍有懈怠或思想開小差,就是劈頭蓋臉一頓好罵:「你到底想怎樣?!是不是想學敗家子朱厚照?!」


不過,很奇怪,清朝統治者說明武宗是敗家子,但明武宗在世時,明朝並未敗亡,非但沒有敗亡,還政治清明,國力日上。

事實上,明武宗朝也算是多事之秋,初有以太監劉瑾為首的「八虎」之亂;又有安化王、寧王兩大藩王效仿明成祖起兵;還有山東盜起,義州軍變,固安、永清、霸州、文安等地動亂,河北霸州劉六、劉七起義,動亂波動南北直隸、山東、河南、湖廣等地;更有蒙古人不斷犯邊入寇;所謂「多方變起,維城釁生」是也。


但是,在明武宗的領導下,這些亂象全被順利清除。


在抗擊蒙古人入侵中,明武宗更是身先士卒,親自拎刀子衝鋒在前,砍死並割下一顆蒙古人的頭顱帶回。


這種悍勇作風,止見於開國皇帝;盛世帝王里,可謂絕無僅有。


我們都知道,清高宗乾隆帝號稱「十全老人」,有「十全武功」,但這「十全武功」中,哪一功是清高宗親自披堅執銳建下的?


還有,清聖祖康熙帝也以文治武功稱道於世,其本人更喜歡以個人武力在人前矜誇,自稱:「朕自幼至今已用鳥槍弓矢獲虎一百五十三隻,熊十二隻,豹二十五隻,猞二十隻,麋鹿十四隻,狼九十六隻,野豬一百三十三口,哨獲之鹿已數百,其餘圍場內隨便射獲諸獸不勝記矣。朕於一日內身寸兔三百一十八隻,若庸常人畢世亦不能及此一日之數也。」


就算康熙說的是真,就算在捕獲這些獵物時全是他一個人獨力而為,沒有其他士兵、侍衛幫忙,他不也有「鳥槍弓矢」可以倚仗嗎?


明武宗沒有條件開展這種大場面的圍獵活動,卻力健膽豪,敢赤手空拳入虎籠與猛虎搏殺。



可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明武宗應該也有其可取之處。

然而,就是這個敢於與猛虎較勁的敗家子朱厚照,在正德十四年閱邊還歸宣府時,《明實錄》還記:「帝東西遊幸,曆數千里,乘馬,腰弓矢,涉險阻,冒風雪,從者多道病,帝無倦容。」改年,就一病不起,延宕數月,一命歸西——這,也就成為了大明王朝的一大疑案。


關於明武宗之死,一般人腦海中的印象就是這樣:明武宗領大軍平定寧王朱宸濠作亂後,返回京城,途經清江浦,一時興起,駕小舟在積水池中撒網捕魚。突然小船翻倒,失足掉進落水中。雖然很快被周圍的太監和侍衛救起,但還是喝了不少水。時值秋天,池水有些涼,落水後又受了驚嚇,當晚,就患病了,並且發起了高燒。回到北京之後,儘管一直接受太醫的治療,但病情卻始終不見好轉,身體狀況還每況愈下,甚至突然吐血。到了第二年的三月,終於在一場狂吐血後駕崩,年僅三十一歲。


武宗正值盛年,而且身強力壯,不過落水生了一場病,怎麼就這樣輕易死去了呢?


而且,從落水到病死,並非突然死亡,中間相隔了四五個月,有大量時間進行醫治、調理,整件事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且讓我們通過《明武宗實錄》來看看這四五個月時間裡武宗的病情變化,以還原這場死亡事件的背後真相。


《明武實錄》記載武宗於清江浦落水在正德十五年九月十五,而十月初六抵達天津衛(「上至天津。」)。


沿大運河從淮安清江浦到達天津衛距離約800公里,從九月十五到十月初六,共二十一天,武宗鑾駕規模數萬人,以平均每天的行程走40公里速度很快。


按照這個速度推測,可能是病情嚴重,爭取早日回京。


但是,《明武宗實錄》卻記載,武宗到了天津,滯留了十天,於十月二十六日移駕通州。在通州滯留時間更長,十二月十五日,在通州將寧王正法,十二月二十日才宣布還京。


為什麼在通州滯留了這麼久?又為什麼等不到回北京城而在通州就處死寧王?

《明武宗實錄》透露了一句:「傳者皆以江彬將復邀上北幸,故欲速決此獄雲。」即江彬邀武宗北巡宣大。


《明史》卷299 《方伎》可更清楚地證明這一點:「……扈歸通州,時江彬握兵居左右,慮帝晏駕己得禍,力請幸宣府」。


雖然《明史》卷299 《方伎》也說武宗到了通州,「疾已深」,江彬「慮帝晏駕己得禍」,御醫吳傑後來又力勸武宗,說「疾亟矣,僅可還大內」,但按常理推測,若武宗真是已經到了病危關頭,是不可能在天津、通州停留這麼長時間的。


很可能是武宗的身體狀況並沒有什麼大礙,才有再巡宣大的計劃,其在通州處決寧王,就表明過京師而不入的意向了。


不過,武宗最終被吳傑的「疾亟矣,僅可還大內」所恫嚇住,放棄再巡宣大的行動,於十二月二十日正式啟程還京。


《明武實錄》記:當日,「文武百官迎於正陽橋南。是日大耀軍容,俘諸從逆者及家屬數千人陳輦道東西,陸完、錢寧等亦皆裸體反接。以白幟標姓名於首,死者懸首於竿,亦標以白幟,凡數里不絕。上戎服乘馬立正陽門下,閱視良久乃入。諸俘者自東安門逾大內而出,彌望皆白,識者訝其非美觀雲。」


看,明武宗身著戎裝,騎高頭大馬立於正陽門下,閱視軍容,良久才入城。


應該說,身體和精神狀況都還不錯。


但《明武宗實錄》正德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三(丁酉)條又記:「大祀天地於南郊。初獻時,上拜,嘔血於地,不能終禮,遂扶歸齋宮。」即僅僅三天之後,明武宗就在大祀天地的現場發病吐血,無法完成祭祀之禮,而由衛士扶歸回宮。


這病情,發作得出人意外。

這之後,直到十二月二十八,武宗才視朝。



到了正德十六年正月初一,武宗親自致祭奉先殿、奉慈殿,拜見皇太后並出御奉天殿接受文武群臣及四夷朝賀。


因為武宗的這兩次出現,大臣們似乎沒有對武宗的身體有太多的擔心。


如正月初十,大學士楊廷和等人就上疏稱:「臣等伏睹皇上於前月二十八日及正旦令節,兩次視朝。犬馬之情,無不欣慶!」


正德十六年正日二十日,刑科給事中顧濟還上疏勸武宗「膳羞藥餌,必令檢點,或時賜召對,以通下情。其餘淫巧雜劇之伎,傷生敗德之事,一切屏去。則保養有道,聖躬不患不安矣」。似乎,這期間明武宗還有充分的精力干「淫巧雜劇之伎,傷生敗德之事」。


雖然在二月初十、三月初一又出現了「上疾未平」、「上不豫」等字眼,但三月初七,武宗有發出命令:「以三月十五日殿試。」打算主持殿試。


而幾天之後,即殿試前一日(三月十四),「上崩」,明武宗駕崩了。


很多人從武宗的意外死亡過程來看,認為他是死於謀殺。


至於謀殺的兇手,一開始,大數人認為是江彬。

理由很簡單:江彬有殺人動機。


在寧王叛亂中,王守仁擒住了寧王,在王府中搜到一份朝中眾臣收受寧王賄賂的名單,上面有江彬的名字。既然江彬與寧王有勾結,則寧王倒台,江彬肯定要想法自保,於是鋌而走險,買通太醫,下毒暗殺了武宗。


似乎,這一分析很有道理,畢竟江彬是武人,武人行事,只顧眼前,不顧後果。


但是,江彬毒害武宗的嫌疑,經不起推敲。


自土木堡之變後,以于謙為代表的文官系統獨大,武官集團受到了打壓。江彬本是明朝邊將,陡然登上高位,是得到了武宗的寵愛,被武宗收為義子,賜姓朱,封為宣府、大同、遼東、延綏四鎮的統帥,足以在朝堂上與文官系統抗衡。


想想看,如果不是明武宗的支持,江彬別說能在朝堂上與文官系統分庭抗禮,可能還在邊塞吃砂子。


再有,武宗去世時,江彬早已被楊廷和調到了通州,並不在現場。


最重要的是,武宗死後,江彬毫無思想準備,輕而易舉地被皇太后張氏和文官系統代表楊廷和秘密捉獲,後來被處以磔刑。


況且,江彬也談不上和寧王勾結,他不過出現在寧王的受賄名單中,那份名單中,共有朝廷眾臣一百餘人,單為這個,就作出弒君謀反的事,成本太高。


所以,江彬作案的可能性不大。

實際上,內閣首輔楊廷和的名字,也出現在寧王的受賄名單中,誰人敢斷定,這份受賄名單不是寧王瘋狗亂咬、故意誣陷好人的呢?


或者,如果說江彬因為這份受賄名單而萌生弒君之意,那是否楊廷和也同樣有可能萌生弒君之意呢?


甭說,還真有人懷疑到了楊廷和的頭上。


楊廷和弒君的理由比江彬還充分。


即明武宗執政後,不願意文官系統過度膨脹,為擴張皇權,大力提拔了武將系統的江彬,宦官錢寧等人來壓制文官系統。則以楊延和為代表的文官系統不甘就範,就串通太醫下毒殺死了明武宗。


關於楊廷和謀殺明武宗的緣由,以廈門大學教授傅小凡先生的分析最為精彩:「皇帝朱厚照的突然駕崩,使得皇帝重掌朝廷軍事大權,和重建武將勢力的努力夭折了。同時朱厚照沒有兒子,迎立外藩的權力就完全掌握在楊廷和的手中,必然會給文官集團勢力的進一步膨脹帶來機會。因此,皇帝朱厚照的突然駕崩,最大的受益者正是文官集團,當然也包括楊廷和自己。綜合以上幾個理由,我認為,皇帝朱厚照落水只是個意外,雖然朱厚照因此感冒發燒,或者得了急性肺炎,卻給以楊廷和為代表的文官集團提供了絕好的機會。楊廷和先以治病為借口,控制了皇帝的行動,甚至將皇帝軟禁起來。然後,在楊廷和的授意之下,經過太醫的精心調治,最終,年僅三十一歲的皇帝朱厚照駕崩了。朱厚照的死意味著,皇帝與文官集團爭奪權力的鬥爭,以文官集團取得完勝而告終。」



傅小凡先生的分析的確精彩,但其中還是存在有巨大的缺陷。


和江彬謀殺明武宗可能性不成立一樣——謀殺付出的成本巨大,收穫卻不對等。


自古以來,弒君是禍及九族的大罪,如果沒有豐厚的利潤回報,是沒有人會輕易主動付之行動的。

也就是說,通常的弒君行為,要麼就是自己的性命、包括家人性命受到威脅,被逼搏個魚死網破;要麼就是自己已經具備了篡位自立的實力,要取而代之。


以上兩點,楊廷和均不沾邊,要說他會行弒君之大惡,真是匪夷所思。


並且,說楊廷和弒君的目的只是為了維護文官集團的利益,犯得著嗎?犯得著拿自己一家老小的性命去換龐大文官集團的利益,楊廷和傻掉了吧?!


就算楊廷和真傻到了這個地步,他又焉知繼位的新皇帝是個什麼樣的角色?新皇帝一定比明武宗差?一定比明武宗容易擺布?


事實上,楊廷和是明武宗在東宮讀書時的老師,兩人感情一直都很好,換了個新皇帝,到時鳥不鳥你楊廷和還另說呢。


所以,楊廷和謀殺武宗之說根本不成立。


讓我們去掉可怕的陰謀論,換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吧。


不錯,明武宗可以征戰,可以乘馬巡邊,還敢於跟猛獸叫板,但,他的身體真的象我們想像中的強壯嗎?


根據相關史料,我們可以一路追蹤明武宗成長過程中的患病經歷。


《孝宗實錄》卷一百九十三記,弘治十五年十一月,內閣大學士劉健等進言:「今冬以來因東宮進葯,上廑聖慮,數日之間奏事益晚,今經兩月未復前規。」即這一年尚在東宮的朱厚照患病,醫治了兩個月才見好轉。

《武宗實錄》卷二十一又記:「正德二年正月,上不豫,傳旨暫輟視朝。」


《武宗實錄》卷四十七記:「正德四年二月丙子,鴻臚寺請御經筵,上曰:朕偶感微嗽,姑俟三月以聞。」


武宗的貼身御醫吳傑為武進人,《武進縣誌》中吳傑的傳記,有「上病喉甚危,按名召傑,進上清丸一服而愈,自是得幸」,有「上射獵還,口出血,傑進犀角湯,愈」,「試馬御馬監,腹卒痛,傑療之無不立愈者」等等記載。


由此種種,可見武宗自小就落有病根,極容易在冬天發病。


再聯想朱厚照做太子時,孝宗為他開了特例,每到入冬就不出來接受群臣朝拜,究其原因,就是其在冬天容易受寒得病。


發生在正德十四年三月的「南巡事件」,《明外史》中的吳傑傳記里又記:「帝欲南巡,傑諫曰:聖躬未安,不宜遠涉。帝怒,叱左右掖出。」


也是因為這一次的任性,吳傑被趕走,以至於正德十五年九月清江浦落水,最先給武宗看病的不是吳傑,而是太醫院院判盧志。


盧志是蘇州崑山人,《蘇州府志錄崑山志》有記:「武宗南巡,不豫,召志診視。志趣告諸大臣,言:冬得夏脈,於法不治,願定皇儲,以安國本。」


按照《黃帝內經》里的說法,「冬得夏脈」,就是得了不治之症。也就是說,落水只是誘因,其實武宗早有重疾在身,已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所以盧志才會說出「願定皇儲,以安國本」之類的話。


其實,武宗十五歲登基,三十一歲駕崩,在長達十六年的時間裡一直沒有子嗣,從這個側面,也知他身體底子不好。

的確,遍觀明朝諸帝畫像,最清奇羸瘦的就是武宗,說他是一副病夫相,也不為過。



《明外史》記,明武宗到臨清後就火速派人進京召取自己最信任的太醫吳傑前來治病。也出現有了上面提到的《明史》卷299《方伎》所記吳傑力勸武宗「疾亟矣,僅可還大內」之語。


盧志、吳傑兩位太醫都給出了絕症的報告,即武宗死亡真相已經很清楚了。


《明武宗實錄》卷一百九十四記武宗還京之日「戎服乘馬立正陽門下,閱視良久乃入」是不錯,但他其實是在勉力支撐。因為,禮部此前曾擬定一個正式的獻俘儀,「上可其奏,值上弗豫,弗果行」,因病重而取消。


同卷書記,三天後(十二月二十三日),武宗掙扎著出郊祭天,結果「嘔血於地,不能終禮」。


上文提到,武宗曾於十二月二十八視朝,但《明武宗實錄》記載的文字讓人揪心:「上力疾視朝。」即強行支撐病體視朝。正德十六年正月初一,武宗又親自致祭奉先殿、奉慈殿,拜見皇太后並出御奉天殿接受文武群臣及四夷朝賀。


正是因為武宗的這兩次出現,大臣們以為武宗的身體已經沒有大礙了。


大學士楊廷和在正月初十說的「臣等伏睹皇上於前月二十八日及正旦令節,兩次視朝。犬馬之情,無不欣慶」,其實是內閣對皇帝的近況一無所知,全憑內豎轉達的緣故。



而從《武宗實錄》卷一百九十五、《武宗實錄》卷一百九十七有楊廷和「欲令臣等擬旨博訪精通醫藥者」、司禮中官魏彬等「國醫力竭矣,請捐萬金購之草澤」等語,可知群臣是後來才知悉武宗病情嚴重的。


持陰謀論者說,楊廷和下毒殺害武宗後,才和皇太后商議興獻王世子朱厚熜嗣皇帝位的。


《武宗實錄》卷一百九十七有明確記載:武宗在去世前五天,親自下詔讓興王世子朱厚熜預襲王位——這,已經是明確表態由朱厚熜嗣皇帝位了。


把武宗死亡前後事捋清楚,就不難發現,是武宗本人身體素質不好,久病成絕症,最後不治身亡。


一句話,陰謀論可以休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覃仕勇說史 的精彩文章:

在「己未春闈案」被傷得最深的其實不是唐伯虎
土木堡之變中明軍五十餘萬人被殲?

TAG:覃仕勇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