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不起,區塊鏈!我們誤讀你了

對不起,區塊鏈!我們誤讀你了

提到區塊鏈,總會離不開「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智能合約」「透明化」等等一系列很專業的辭彙。聊起來更是雲里霧裡,彷彿共產主義社會馬上就要實現一般!

區塊鏈也在眾人的瘋狂推崇中走上了「神壇」。很多人對區塊鏈的過度解讀已經成為圈裡人的一種常態。

但在內參君看來,區塊鏈主要是在一個人人參與的透明信任體系之上,實現信息共享。從而實現價值的傳遞,影響生產關係的改變。但在現階段,這些絕不是僅靠區塊鏈技術所能完成的。

區塊鏈的未來的想像空間很大,但是絕對不是你想像的那樣神乎其神,無所不能。

1

去中心化≠沒有中心

區塊鏈的精神是「去中心化」。因而「去中心化」是被人提及最多,也是誤解最多一個區塊鏈概念。

對「去中心化」的誤讀是因為很多人的理解過於狹隘。甚至有些人將「去中心化」理解為無組織化。這些都是不對的。

從技術邏輯上講,將高度集中的中心變成一個分散式,且擁有眾多節點的系統。每個節點高度自治,任何一個節點都可能成為階段性中心。因而,「去中心化」網路是分散式網路;「去中心化」應用,是分散式應用。

「去中心化」絕對不等於沒有中心。而是去掉原有的中心,形成了新的中心。或是打破原來的中心,形成多個中心。

現在大家普遍接受的說法是「去中介化」「弱中心化」「多中心化」。這樣理解也對也不對,要有結合具體的應用場景而去分析與理解,才是最為合理的。

「去中心化」也並不是也沒捨棄現有的組織結構,因為組織部門化是為了完成公司各種目標設計的任務分工,所以才會有了銷售、研發、策劃、人事、財務、IT等各部門的存在。區塊鏈的技術結合,會讓這些組織更加優化,效率會更高,成本會降低。

區塊鏈網路不會完全去中心化,它們是分散式網路,保留一定程度的集中化,並且會有新的中心。

.

2

不可篡改≠不能篡改

區塊鏈技術剛出來的時候,目的就是為了防篡改的。而區塊鏈技術及應用發展至今,包括其被用於銀行安全結算等,都是因為其對外號稱是不可篡改的,即安全的。

每一個區塊都記錄著前一個區塊所有信息的hash值,這樣一旦上一個區塊數據發生變化,下一個區塊的的hash值驗證就不會通過,進而確保無法篡改。

即使出現了這種情況,也會被區塊鏈系統自動檢測到,然後把這筆被篡改的記錄從鏈上踢掉,然後從其他的存儲節點,把健康的交易數據同步過來。

但不可篡改並不等於不能篡改。Forrester分析師說,以區塊鏈術語來說,不可改變這個術語在技術上是不可能的。至少有兩種主要方式可以對區塊鏈進行更改。

「一個是重新計算整個鏈條,或者在發生不良事件之前重新計算鏈條。這會消除並重現歷史。在比特幣的早期,就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另一個是分叉,它保留了歷史代碼和交易,但意味著現在軟體的工作方式不同了。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可能就是引入了用於處理DAO災難的以太坊硬叉。」

以比特幣為例。比特幣選擇的演算法被攻擊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且破解比特幣的挖礦程序也是存在的。

但是挖礦是靠交易鏈來保證的,交易一旦確定,要靠偽造的交易鏈來實現,必須保證在新的交易產生之前能快速的運算出結果,但是現有的計算機是不可能做到的。除非利用量子計算機,可以實現對現有計算機算力的「碾壓」,從而實現篡改。

另一種可行的篡改比特幣的方式,就是偽造假冒比特幣演算法,而要實現演算法的偽造,持有者必須擁有全部節點中超過51%個節點的部分。

中本聰認為這是很難的一件事,事實上,要把隨機散落在各個網路中的節點找到並收集一半以上,這確實是很難的一件事,尤其對於最早發行的比特幣來說。

3

去信任≠沒有信用風險

共識和去信任是與區塊鏈有關的兩個非常重要的基礎概念。達成共識,消除信任危機,這看上去很美。但目前是區塊鏈發展的初級階段,人們對共識與去信任的認知太過於樂觀。有些人更是將其誇大化。

比如,將共識等同於消除了信息不對稱或實現了共同信念,將分散式賬本及其變動等同於資產及相關交易,將去信任等同於沒有信用風險。這些誤解低估了區塊鏈應用落地的難度,也使得對區塊鏈的理性、有建設性對話難以進行。

去信任不等於沒有信用風險。去信任源於區塊鏈內資產被交易時,賬目維護和結算同步進行這一安排。但如果不同步,就會出現信任問題。

設想A以比特幣向B買入某一商品。A向B支付比特幣這一過程,無需兩人之間有任何了解,就可以在區塊鏈內有保障地進行。這是去信任的真正含義,但去信任只適用於這類交易場景,不宜泛化理解。但如果B向A交付的是不合格商品,怎麼辦?只要交易涉及區塊鏈外、非實時交割的資產,就存在不容忽視的信用風險。

此外,基於區塊鏈內資產的借貸活動,也涉及信用風險。如果交易雙方之間沒有任何了解,他們對彼此信用風險的評估可能處於非常高的水平,並引發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等問題。只有在識別信用風險、準確評估信用風險並引入有效的風險防範措施後,很多交易才能進行。

再有就是,共識機制是由人建立的。建立共識的人群夠不夠全面,夠不夠專業,都是未知的。這需要一定的時間去完善、修正。在這樣的前提下,讓人建立起信任是很難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與人,人與公司,人與政府之間的信任,依然需要最傳統最經典的方式來建立,區塊鏈能保證的是中間的流程中不出什麼差錯。

4

智能合約≠法律

現在在設計區塊鏈相關的方案的時候,很容易的引入智能合約的概念,均希望通過智能合約構建自動化的業務邏輯。

智能合約都是關於流程自動化的,它們將業務規則封裝在代碼中,事件觸發它們執行觸發其他事件的功能。

也就是說,「智能合約」必須來自於企業或個人預先編輯好的「數字語言記錄條款」,然後是設定一些啟動條件,一旦在網上某種設定好的條件被人觸發,就會自動執行合約內容。

而因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過程透明可追蹤等特點,這讓「數字合約」可以安全、高效的運行。

但智能合約不等於法律,在區塊鏈的世界裡,它只是一種行為上的約束。智能合約還需要真實世界的合同具有法律約束力和可執行性。

另外,區塊鏈本身是不會自動生成合同,它需要「人」,或是企業里經過深度學習的人工智慧才能做到。

可以說,目前一部分的智能合約構建並不能令人滿意,所以智能合約並不能較好的滿足大家的智能化需求,而區塊鏈的功能也並不一定需要智能合約來實現。

總結:

區塊鏈不是萬能的。今天我們應更清楚地認識到,區塊鏈的功能是有限度的,既不是為了改造企業運營流程,也不是為了讓不同職能的工作自動化而生。雖然它未來有很大的想像空間,但對於那些故意誇大區塊鏈優勢的人,內參君不得不說,你的戲太過了。

文 | 內參君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轉載請註明出處。

———— END ————

鏈內參 | 一個解讀區塊鏈的公眾號

關注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鏈內參 的精彩文章:

見到這五大信號,才是區塊鏈應用真正大爆發的時機!
區塊鏈投資風口突變,投研拉人搶媒體!

TAG:鏈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