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看待影響中國千年的武術

如何看待影響中國千年的武術

我們都知道,中國功夫並不是電影上華麗的拳腳與特技,也不是銀幕上漫天飛舞的劍仙。真正的中國武術,是清晨老人們的打太極拳,行如流水,意似閑雲。是如游龍般瀟洒自如的劍舞,是如猛虎般威風八面的刀術。中國的武術,發於防身,立於健身,搏於賽場,習於日常,載於武藝,歸於武德。中國的武術,中國的武者正是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詮釋著中國的文化,傳承著中國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

武德,中國武術文化的核心

武德,早在春秋時期左丘明所著的《左傳》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論述。以後隨著時代的展,武德的涵義也在不斷地變化發展。過去,大多以「尊師重道,孝悌正義,扶危濟貧,除暴安良」「虛心請教,屈己待人,助認為樂」,「戒驕奢淫逸」等作為武德信條。武術的各拳種流派,也都訂有自己的「門規」、「戒律」、「戒約」,並有「三不傳」、「五不傳」、「十不傳」以及「八戒律」、「十要決」等作為武德的標準。今天,也有不少學者對武德進行概括,有的學者認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有的學者認為武德是「一種美德」,也有的學者認為武德是「武者體現的道德」。1987年全國武術學術研討會,將武德規範概括為「尚武崇德,修身養性」。這些都從不同側面對武德進行了概括,但是,武德事實上是一種倫理觀,所以我們應該從論理學的角度去定義武德。

我們認為,武德是從事武術活動的人,在社會活動中所應遵循的道德規範和所應具有的道德品質。簡而言之,就是武術道德。「道」一般指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並引申為人們必須遵循的社會行為準則、規則或規範;「德」即得,人們認識「道」,遵循「道」,內得與己,外施與人,便稱為「德」。「道」主要指一種外在的要求,「德」則指內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道德」兩字連用,始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夫是之謂道德之極」。

武德是隸屬於體育道德的範疇。武德既是參加武術活動人們所遵守的公共體育道德,又是武術工作者在從事武術教學、訓練、競賽等工作中應遵循的倫理規範。由於武術有著區別於其它體育活動的特殊性,受著民族道德的影響和滲透,所以形成了自身獨特的道德規範------武德。

武德作為習武者所應具備的一種美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指導人們共同的武術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規範,並滲透在習武者的思想和言行中。重武德是武術發展的先決條件,是培養社會所需的文武雙全、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新型建設人才的先決條件,也是維護社會安定的重要條件。

武術與中國哲學

中國古代哲學以《易經》的「陰陽八卦」、《老子》的「道」和孔子的「儒家學說」為核心,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它具有強烈的社會現實性、博大的系統性、鮮明的主體性。它既是對其它意識形態的歸納和總結,也對其它社會章識形態具有不可低估的影響。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有機組成部分的武術,在其產生、發展和完善的歷史進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哲學思想中通變思想、文感相斥思想和發展變化思想的左右。歷史上許多武術家都自覺不自覺地運用了古代的哲學思想來分析解釋自己演練的拳法,並能融會貫通地創造出不同風格的拳種。明末出現的所謂「內家拳」,以及後來的太極摯、形意拳、八卦掌等拳種對拳理的解釋,都與古代哲學思想密切相連,含有豐富的哲理性。

「太極」一詞最早見於《易經》。《易經》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同時「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這體現了古人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和辯證法思想。太極拳的拳理正是由武術家們根據自己長期的鍛煉實踐,把古代的辯證法思想同拳術動作的運動規律有機地結合到一起而加以解釋的。如動與靜、過與不及、曲與伸、柔弱與堅剛、直養與曲蓄、合與開、張與弛、抑與揚等等對拳理的精闢論述,都是陰陽對立統一原理的不同表述方式。

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是在宗教的形式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因此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的陰陽學說、五行說、八卦說等,雖然都試圖運用陰陽的對立關係來說明事物的發展變化,運用多種自然物來解釋萬物生成的本源,但它們仍被禁錮在宗教觀念的體系中。這就使得武術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受到影響,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因而在許多武術著作中都可以不同程度地窺見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思想。

武術與中醫

武術與傳統醫學同屬人體文化的範疇,它們有著共同的哲學方法論基礎,並在同一文化領域內相互融合、滲透,又共同豐富、發展。傳統醫學是在唯物主義元氣論的哲學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其根本特點與優點就是它的整體綜合觀與陰陽辨證觀,並進而提出「精、氣、神」為人體「三寶」的觀點,認為三者一體,互相依存。武術則將傳統醫學的這些理論完整地吸收到自己的理論體系之中,逐漸形成了形神合一、內外兼修。內養性情、外練筋骨的養身思想和健身之道。另外,武術與傳統醫學的骨傷科也具有血肉相連的關係。不僅中醫的理論指導著武術的養生與技擊,如傳統醫學中的點穴、拿脈、解骨及救治偏差術等直接用於自衛與技擊中,而且武術的某些功法也豐富了中醫傷科的治療技法,如中醫傷科的「一指禪推拿」、「拍打療法」等。

武術與中醫的結合,不僅創造了獨特的中國養生、功夫按摩、武術傷科、傷科針灸、運動醫藥、練功療法、救治偏差、特種功夫等八大技術成果以及一大批有關的學術著述,而且這種歷史結合必然有力地促進二者在今後的共同發展,成為走向世界、造福人類的主題曲。

名家論武

中國武術的文化精神由來已久,我們從武術的「武」字就可以進行分析。

佘志超:「武」字可以拆分成「止」和「戈」兩個字。戈是古代的一種長兵器,動干戈就是打鬥,就是戰爭,止字就是停止的止,就是不要動武。那麼,為什麼武字的結構竟是「止戈」呢?《說文解字》的解釋是:「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為武。」「戢兵」就是把兵器收藏起來,也就是說,武的本義是收兵,所以「止戈」為「武」。從這裡可以看出,中國武術的精神底蘊,就是止戈,就是不要動武。或者說,武術追求的最高境界並不是單純的勝負,而是中國儒家學說的「致中和」的精神,是道家學說中「無為無不為」的精神。金庸先生在武俠小說中,寫到武功的最高境界就是沒有任何招式,所謂無招勝有招。這就是深深契合中國武術的文化精神而作出的結論。

中國武術精神,本來就是中國的民族精神,是中國民族精神在武術實踐中的落實。不蘊含中國民族精神的武術不能被稱為中國武術,所有的中國武術都必須也必然蘊含著積極的民族精神,因此,練習中國武術,體驗中國武術文化,本身就是一個培養中國民族精神的過程。

佘志超:如果說,中國武術只是具有神奇的一面,那麼中國武術還不足以為國人和外國人所稱道,更重要的是,中國武術在長期的發展中蘊含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營養。中國武術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使中國武術不僅具有神奇的一面,而且提高了品質,具有了高層次的文化精神境界,這就是不少外國人把太極拳稱之為「哲學拳」的原因。

三商學堂,提高你的智商、情商、財商,每天進步一點,成為更優秀的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商學堂 的精彩文章:

TAG:三商學堂 |